一、单项选择题(共6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畅通和规范社会工作者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全面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活力,下列做法中,最符合上述政策要求的是( )
A. 招聘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到城乡社区从事一般行政工作
B. 在相关文件中明确社会工作者参与处理社会救助工作中的复杂问题
C.鼓励成立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通过市场化竞争提高社会工作服务水平
D.鼓励城乡社区工作者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提高其社会地位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第二节 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提高城乡社区精准化精细化服务管理能力。推进审批权限和公共服务事项向基层延伸,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推动就业社保、养老托育、扶残助残、医疗卫生、家政服务、物流商超、治安执法、纠纷调处、心理援助等便民服务场景有机集成和精准对接。完善城市社区居委会职能,督促业委会和物业服务企业履行职责,改进社区物业服务管理。构建专职化、专业化的城乡社区工作者队伍。 第三节 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6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全面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活力。培育规范化行业协会商会、公益慈善组织、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加强财政补助、购买服务、税收优惠、人才保障等政策支持和事中事后监管。支持和发展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志愿服务组织,壮大志愿者队伍,搭建更多志愿服务平台,健全志愿服务体系。
2.专业社会工作已有多年的发展历史。 关于西方社会工作发展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社会工作教育领先实务发展
B.多种社会工作理论模式并存
C.行政性社会工作占主导地位
D.企业积极支持社会工作发展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工作表现出政府积极探索、社会工作教育率先发展、行政性社会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并存、专业社会工作不断发展的特点。A错误。 西方20 世纪中期以后,社会工作的服务模式受到多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形成了一些新的模式,比如人本主义模式、赋权增能模式、女权主义模式、后现代模式,从而形成多种理论模式并存、多种工作方法竞相发展的局面。这也是社会工作不断繁荣发展的表现。B正确。1991年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成立, 1994 年中1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成 立,推进了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进程。此后,民政部门对干部进行在职培训时讲授社会工作内容,高等学校则参考国际社会工作的框架开办专业教育,形成了行政性社会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相结合的发展格局。C错误。
3. 徐女士近3个月常遭婆婆辱骂,丈夫对母亲的行为听之任之。徐女士觉得生活无望,十分痛苦,向社会工作者焦大姐求助。焦大姐最适宜的做法是( )
A.以徐女士本人为服务对象进行情绪疏导
B.以徐女士丈夫为服务对象进行说服教育
C.以徐女士家庭为服务对象进行干预服务
D.以徐女士婆婆为服务对象进行行为指导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服务对象。社会工作中的服务对象也称受助者,它指的是在社会工作过程中需要帮助的一方,是在正常的社会生活中遇到困难需要帮助从而解脱困难的个人或群体。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不仅指个人,也指某一家庭、群体或社区,当他们陷入自己无法摆脱的困境时,就可能成为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本题中徐女士家庭存在沟通不良问题,婆婆辱骂,丈夫在其中听之任之,导致徐女士产生痛苦情绪,应对其家庭进行介入。
4.学校社会工作者小兰正在开展一项苦难大学生助学项目的受益情况调查。小兰利用深度访谈记录、问卷调查结果、项目服务记录等资料,分析困难大学生对该助学项目的认识和看法,并提出完善建议。小兰的上述做法中,体现的间接服务角色是( )。
A.研究者
B.行政管理者
C.倡导者
D.关系协调者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CD为直接角色直接排除;行政管理者: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该对该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必须对与助人相关的诸多资源、信息进行协调、安排和管理,以实现该过程的有效,特别是不要出现伤害服务对象的意外。行政管理者的角色不但对福利机构的运行来说十分重要,在个案管理、社区工作中也很重要。研究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个社会工作者都是研究者。社会工作者作为一个有心人,对自己的服务实践进行研究,可以提高专业服务水准,发展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与理论,也可以为社会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实际上,细致地了解服务对象的问题并给出正确判断也是研究问题。根据题干:利用深度访谈记录、问卷调查结果、项目服务记录等资料,分析困难大学生对该助学项目的认识和看法,并提出完善建议。得出答案为A研究者。
5. 陈女士在丈夫病故后独自带着8岁的女儿生活。她每个月都有一半时间要上夜班,上夜班时只能让女儿单独在家。陈女士多次找工厂主管申请减少夜班次数,均被主管以各种理由拒绝,为此她很苦恼,向社会工作者小赵求助。针时陈女士的情况,小赵首先要做的是( )。
A.建议陈女士向当地妇联寻求帮助
B.劝说陈女士自己想办法克服困难
C.向政府有关部门呼吁出台“单亲妈妈”照顾政策
D.安抚陈女士的情绪并与厂方协商如何帮助陈女士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根据题干,陈女士由于夜班时间过长而苦恼。因此首先应安抚其情绪并帮助协商。
6.小刘是某大学新生,在校园适应方面遇到了一些困扰。他觉得周围优秀同学较多,自己的学习压力较大,并常常与同宿舍同学发生小摩擦,情绪逐渐低落,远离同学,独来独往。辅导员发现后,寻求学校社会工作者小周的帮动。针对小刘的情况,小周利用筹备新年晚会的契机,鼓励小刘参与更多的学校活动,促使地融入集体,上述小周的做法,最能体现出社会工作对服务对象的功能是( )
A.促进正常学习生活
B.促进恢复弱化的功能
C.促进人的潜能发挥
D.促进社会环境的改变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A促进服务对象的正常生活:由于社会变迁、家庭或个人原因,有些人可能会一时或较长时间陷人困境,从而难以进行正常生活。对生活上有困难的人给予必要的帮助是社会工作的重要任务,社会工作的功能则是通过上述服务来恢复和促进困难群体、有需要群体的正常生活。正常生活是大多数人的基本要求,是现代社会公民应有的基本权利,也是保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
7.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区治理、慈善事业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运用专业理念与专业技能改善困难人群的福利状况,积极倡导制定有利于困难人群的社会政策,上述社会工作者的工作体现的专业价值观是( )。
A.服务社会大众,兼顾个人利益
B.推动社会改革,践行社会公正
C.理解服务对象在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差异性
D.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积极维护正向人际关系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1.服务大众。社会工作者应当将服务社会中有需要的困难人群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要超越个人利益为社会大众提供专业的社会服务。 2. 践行社会公正。社会工作者应从改革和发展的角度努力推动社会变革,在服务中与服务对象一同工作,并了解他们的问题和需要,在社会政策的推行过程中倡导和寻求积极的社会变革。
8.小美因丈夫出轨而伤心不已,患上了中度抑郁症。在与社会工作者小杨的交谈中,小美说打算带着孩子一起离开丈夫,还表示现在活着真没意思,应该让丈夫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并恳请小杨为自己保密。此时,小杨做出伦理决定时,优先遵循的伦理原则是( )。
A.保护生命
B.最小伤害
C.当事人自决
D.隐私保密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保护生命原则。在社会工作实践中,保护生命原则高于其他所有伦理原则,社 会工作者不仅有义务保护受助者的生命,也有义务保护其他所有人的生命 在社会工作 领域,尤其是心理辅导过程中,如服务对象所陈述的个人隐秘资料中涉及第三方利益相 关者的生命安全(比如服务对象在辅导中透露自己曾想或计划谋害第三方) ,社会工作 者则有义务将相关信息知会第 方利益相关者,以确保其生命财产的安全,并提前做好相应的预防和准备。题干有带孩子一起轻生的念头。
9.在某地灾后重建中,社会工作者一方面救助处于困境中的服务对象,另一方面疏导他们自强自立,减少依赖。上述工作所体现的社会工作价值观是()。
A.强调接纳与尊重
B.权利与责任并重
C.注重和谐与发展
D.个人发展优先性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社会工作是一种服务过程,也是一种道德实践。社会工作者要将助人 满足困难人 群需要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放在第一位,在服务过程中实践专业承诺 社会工作的目标就 是通过专业服务和干预,帮助服务对象改善自我的能力,提升他们自我生存和发展的潜能。 在此基础上,社会工作者要帮助服务对象树立责任意识,逐步强化其自我改变和自 我发展的能动性,减少服务对象对制度和外部支持体系的依赖,真正达到"助人自助" 的目的。
10.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社会工作者小宁接到服务对象大强的电话,大强告诉小宁,自己刚从高风险地区回来,不敢告诉社区居委会,怕被隔离和歧视,但又担心自己被感染而且会传染家人,为此感到非常焦虑和恐惧,已经连续几天失眠,并请小宁不要把此事告诉其他人,此时,小宁最恰当的做法是( )。
A.安抚和疏导大强的焦虑情绪,并为其保守秘密
B.婉拒大强的请求,请社区向居民发出安全提示
C.诚挚地感谢大强的信任,建议其自行居家隔离
D.帮助大强消除顾虑,让他向所在社区如实报告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本题涉及到公众安全问题,因此社会工作者应妥善处理保密原则。
11,陈女士因手术造成严重后遗症,情绪变得焦虑、暴躁,她认为是医院手术失误给理她造成了伤害。但医院认为在手术前已告知风险,陈女士家属也签署了同意书,陈女士感到十分委屈,向该院医务社会工作部的社会工作者大刘求助,希望大刘能帮助她“讨回公道”此时,大刘面临的伦理议题主要是( )
A.双重关系
B.隐私保密
C.知情同意
D.当事人自决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双重关系。即人情与法制及规定的冲突问题。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也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异常重要。社会工作者在处理家庭、邻里等矛盾时,往往会遇到情、理、法之间的纠葛,如何正确和有效地区分人情、法制与规定的影响及后果,常常使社会工作者陷入困境。
12.关于人类需要层次理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ERG理论强调需要层次的先后顺序
B.最占优势的需要将支配个人的意识和行为
C.生存性需要包括阳光、空气、水、火、食物和医疗
D.莱恩,多亚尔和伊恩·高夫认为人类不存在客观需要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马斯洛认为,只有基本满足了低级需要后才会产生高级需要,最占优势的需要将支配一个人的意识和行为,高级需要出现之后,低级需要仍然存在,但对行为的影响减弱了。B正确。ERG 理论的主要特点是,它并不强调需要层次的顺序,认为某种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对行为起作用,而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可能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也可能没有这种上升趋势。A错误。按人们对需要的迫切程度来划分,人的需要可分为生存性需要和发展性需要。生存性需要是指维持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条件,如阳光、空气、水、食物等。发展性需要是人们平等、自由地参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 C错误。莱恩·多亚尔 和伊恩·高夫认为人类存在共同的、客观的需要,他们把人类的需要分为基本需要和中介需要。D错误。
13,20岁的小敏被医生诊断为神经性厌食症,但她拒绝配合治疗。在与社会工作者的一次谈话中,小敏说:“我只是不吃饭,我没有神经性厌食症,医生都是胡说的,你看那些模特,都那么瘦,多健康时尚啊!”小敏的上述说法反映出她对自已行为判断的依据是( ) 。
A.统计学标准
B.行为适应性标准
C.个人主观体验
D.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 本题考查正常行为与偏差行为的划分标准。(1)统计学标准。大多数人相似或一致的行为在统计学上被认为是正常的,如果偏离统计上的正常值则会被认为是偏差行为。 (2) 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如果个人的行为符合当地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该行为就是正常的,否则就被视为是有偏差的行为。(3) 行为适应性标准。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维持着生理、心理的平衡状态,人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和改造环境。因此,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就是适应性行为 如果由于器质或功能的缺陷使个体能力受损,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致使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带来不适,则被认为行为产生偏差。(4) 个人主观体验。即观察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某种行为是正常还是偏差的判当然这种判断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其标准因人而异,即不同的观察者有不同评定行为的标准。应该说明的是,这些划分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人们认识的深入,这些标准也会发生变化。题中小敏觉得自己没有患病,并且觉得瘦是健康时尚,这是个人主观体验。C正确。
14.小明是初一学生,班主任张老师发现他比较胆小,学习中遇到困难总是采取逃避的态度。张老师通过家访了解到小明父亲是一名客车司机,常年在外跑长途,对小明要求严苛,小明母亲包揽了小明的生活,把他照顾得无微不至。小明的家庭教养模式属于( )。
A.民主型
B.支配型
C.娇纵型
D.冲突型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本题考查支配型家庭教养模式。家长过分溺爱与严加管束结合,构成支配型家庭教养模式。在这种家庭中,家长在生活方面对子女无微不至,在学习上严加管理。一方面是过度保护,包揽生活中的一切;一方面又期望过高。这种方式容易使孩子形成怯懦胆小、意志薄弱、既娇且骄、清高孤傲等个'性心理特征。题中父亲对小明要求严苛,母亲则包揽生活,无微不至,是支配型教养模式。
15.某校发生一起高年级学生欺负低年级学生的事件,给低年级学生乱起外号,钱物,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并开始调查。此类学生的行为属于( )
本能行为
利己行为
偏差行为
犯罪行为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本题考查人类行为的类型。从起源看可以分为本能行为和习得行为。根据行为对社会的作用是积极还是消极,可以将人的社会行为分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按照行为是否符合正常模式和社会规范,可将行为划分为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正常行为是指符合社会规范和正常模式的行为 偏差行为是指显著异于常态而妨碍个人正常生活适应的行为。因为社会规范和正常模式是相对的,因此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的区分也具有相对性。BD不属于类型范围,排除。本能行为来自遗传,是一类不需要学习就可以出现的定型的行为模式,如吮吸、爬行等,A错误。
16.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进行网上购物,越来越频繁地使用移动支付,这些与互联网紧密相连的活动重塑了人们的消费方式,上述变化说明( )
A.个人行为也可以改变社会环境
B.人类行为对社会环境影响更大
C.人类行为受遗传因素影响更大
D.社会环境的变化影响人类行为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本题考察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关系。社会环境为人的行为提供了参照标准。参照群体不是社会成员生活于其中的群体, 而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在社会生活中,参照群体是人们进行比较和评价的标准,从而 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实际上,能够起到参照作用的不只是社会群体,还包括阶级、阶 层、社会集团以及其他个体。通过参照和比较,人们会产生对自己的满意或不满意的评 价,会产生成就感、满足感或自卑感。同时,参照和比较也会产生社会公平感或相对剥 夺感。通过参照和比较而产生的这些认识和心理感觉会影响人们的行为。满意的评价将 鼓励人们按照常规去处理自己的行为,不满意的评价或者激励起人们的竞争、奋斗以致 反抗,或者压抑个人的积极冲动,而形成心理忧郁,影响其心理健康。
17.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5岁以后的儿童看重法律的效力,同时也认为法律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在儿童的道德发展中,这一阶段是()。
A.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B.普遍性伦理准则阶段
C.寻求认可定向阶段
D.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 后习俗水平又称原则水平,达到这一道德水平的人,其道德判断已超出世俗的法律 与权威的标准,而是有了更普遍的认识,想到的是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并已将此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 。后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处于这一水平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 的,是一种社会契约 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 但同时认 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在强调按契约和法 律的规定 受权利的同时,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
18.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社会工作的反展有重要影响。根据费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防卫机制的功能是( )。
A.察觉潜意识经验
B.满足本我欲求
C.决定个人的行为
D.缓解内在冲突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本题考查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当个人的本我欲望违反超我的原则时,自我就发出警告,内部出现无法接受的冲突。焦虑是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包括害怕失去所爱、害怕失去所爱之人对自己的爱、害怕惩罚等。防卫机制是自我为了消除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所采取的方法,包括阻挠或掩饰不被允许的或不被赞同的欲望以减少内心冲突。防卫机制是一种自我调适的方法,包括正向和负向的。
19.大学一年级学生小林第一学期学期城里中等。他觉得没有达到自己刚上大学时设立的“保持成绩优秀”的目标,因此很失望,同时担心自己缺乏大学学业所要求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二学期小林发现自己上课时经常走神,不能完全跟上课程进度,他越来越担心自己“这样下去要挂科了”,更加觉得自己”真的不会主动学习”。社会工作者在得知小林的状态后,根据认知行为理论为小林提供帮助,其适宜的做法是( )。
A. 帮助小林看到学业挫折带给他的独特感悟和磨练
B. 建议小林呼吁学校修改必修课程的成绩评定方法
C. 询问小林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怀疑自己能力的想法
D.请小林回顾从小按照家长和老师的安排被动学习的经历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本题考查认知行为理论。认知学派认为,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当中,认知扮演着中介与协调的作用。认知对个人的行动进行解读,这种解读直接影响着个体是否最终采取行动。因此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就要先改变他的认知。A项属于存在主义理论的观点。B做法错误,为无关项。D项属于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故本题选C。
20.残障人士的生存和发展与其所处环境有密切关系,根据系统理论对环境的划分,残障人士所面对的宏观环境是指( )。
A.传统观念中对残障人士的看法
B.服务残障人士的社会工作机构
C.家庭住房内部无障碍设施状况
D.在社交网络结识的其他残障人士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本题考查系统理论。系统理论将个人所面对并能够认知的外在环境划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微观环境是指个人日常生活于其中,可以直接与其互动,并对个人的行为模式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和物质环境,CD属于微观层面。中观环境是指居于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之间的,一般包括志愿组正式组织、社会福利机构、医院、工作场所、工会等组织,B属于中观层面。宏观环境是指个人生长于其中的整个文化系统,诸如语言、住宅、科技、习俗、法律规章制度等,A符合。
下载完整版真题PDF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