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课程
【本章考核目标】
1.了解:义务教育的课程计划。
2.识记:课程、课程设计、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的定义。
3.理解:各种课程类型的定义、特点和分类标准,及其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制约课程发展的诸因素及其影响;中小学开设的主要学科课和活动课;课程发展的~般趋势。
4.掌握:我国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实施要求。
【本章知识点结构】
各知识点板块分述:
知识点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概念
1.广义和狭义的“课程”定义
2.课程的意义和作用
(1)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保证
(2)课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依据,是联系师生的纽带
(3)课程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根据。
(4)课程是国家对学校教学进行检查监督的依据,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标准。
二、制约学校课程发展的因素
1.社会生产力发展影响着课程的发展
2.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影响着课程的发展
3.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着课程的发展
4.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与特点对课程的影响
5.课程理论对课程的影响
三、课程的分类(具体参见本章知识点表格二)
1.按照不同标准划分的课程类别
2.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分类标准、定义和特点
知识点二:课程设计(具体参见本章知识点表格一)
一、课程设计的概念
二、课程设计的模式
三、课程设计的具体内容
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定义、结构及其设计原则。
知识点三:课程发展
一、课程发展的一般趋势
1.选择化与个性化
2.平衡化
3.综合化
4.管理的多极化趋势
二、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知识点表格一课程设计的内容
课程设 计具体 内容 |
定义 |
结构 |
设计的一般原则 |
课程计划及其设计 |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
指导思 |
(1)注重课程水准的合适性;(2)充分体现均衡性;(3)具有充分的灵活性;(4)课程计划本身及其中的重要提法要保持稳定性和科学性 |
学科课程标准及其设计 |
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编定的有关某门课程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
前言、课程目标、 建议 |
(1)要保持基本要求:(2) |
教材及 |
教材是知识授受活动中的主要信息媒介,是学科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
目录、课文、习题、实验、图表、注释、附录、索引 |
(1)方向性原则;(2)完 |
知识点表格二:课程的分类
分类 依据 |
课程名称 |
定义 |
特点 |
国家课程 |
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 |
侧重于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共同素质,强调课程内容的一致性、发展性和共同性 | |
从课程 |
地方课程 |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定的课程,属于二级课程 |
区域性、本土性的特点 |
度 |
学校课程 |
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 |
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 |
学科课程 |
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 |
(1)从知识体系、社会需要 | |
从课程 核心 |
活动课程 |
指一系列的儿童自己组 |
(1)从儿童的需要、兴趣和 |
综合课程 |
指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 |
优点:在于它有利于促进知识综合化,促进课程内容的更新,密切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缺点:主要是教科书的编写较为困难,只专不博的教师很难胜任综合课程的教学 |
续表
分类依据 |
课程名称 |
定义 |
特点 |
按学生 |
必修课程 |
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 |
统一性和强制性 |
学习的选择自由度 |
选修课程 |
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决定是否学习的课程 |
选择性、多样性 |
从课程 |
显性课程 |
略 |
略 |
的存在 |
隐性课程 |
指构成学生的非正式学习的各种要素,他们能对学生产生经常而有效的影响 |
对学生的影响的特点如下:(1)影响的无意识性; (2)空间的广泛性;(3)内容的全面性 |
基础教 |
综合实践 |
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
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 |
资料推荐:2015年北京教师资格中小学【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章节突破题 历年真题
233网校教师资格提醒:符合条件者现在报考是最明智的选择,抓住最后一次机会;为备考2015年3月22日考试,集结了拥有丰富的教学培训经验师资,开设了VIP班,全力助考生在北京最后一次自主命题的考试中一次通关,不留遗憾!!点击>>免费试听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