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辅导知识>中学教育学辅导

2011年中学教育学考点与要点归纳:第九章德育

来源:233网校 2011年5月3日
导读: 中学教育学第九章德育:主要介绍了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策略。

  7.德育过程的规律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①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②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①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
  ②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①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
  ②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
  ③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8.德育原则的概念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9.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①导向性原则,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②疏导原则,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③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④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⑤因材施教原则,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10.德育的途径
  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我国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等。
  11.德育的方法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有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12.德育模式
  德育模式实际上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某种组合方式。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有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大体上说,认知模式重知,体谅模式重情,社会模仿模式重行。
  (1)认知模式
  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而后由美国学者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该模式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发生。
  缺陷:一是太过于强调认知力的作用,忽视了对道德行动的研究;二是强调了道德判断的形式而忽视了内容的作用;三是阶段理论有缺陷;四是完全排斥了道德习惯的作用。
  特色:一是提出以公正观发展为主线的德育发展阶段理论;二是建构了较为科学的道德发展观,提出智力与道德判断力关系的一般观点;三是通过实验建立了崭新的学校德育模式。
  (2)体谅模式
  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70年代,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美。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该理论的特征有:
  ①坚持性善论,主张德育必须以儿童为中心
  ②坚持人具有一种天赋的自我实现趋向,德育关键是人的潜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③把培养健全人格作为德育目标
  ④大力倡导民主的德育观,倡导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体谅模式的特色在于:有助于教师较全面地认识学生在解决特定的人际社会问题的各种可能反应;有助于教师较全面地认识学生在解决特定的人际社会问题可能遭到的种种困难,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会关心;它提供了一系列可能的反应,教师能够根据它们指导学生围绕大家提出的行动方针进行讲座或角色扮演的主题。
  (3)社会模仿模式
  主要是美国的班杜拉创立的,在德育上,该模式认为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体,人既能对刺激作出反应,也能主动地解释并作用于情境。
  社会学习论的主要贡献表现在:在吸收其他学派的基础上,发展了行为主义,使之对人的道德行为作出更合理的阐释,对德育工作有很大意义;系统论述了示范榜样对道德发展的内在作用机制以及影响道德行为的各种形式和途径;把环境的示范和个体的发展与认知调节机制的互动表达出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重点难点提示
  重点:德育的概念、德育的内容、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德育过程的规律。
  难点:我国中学生德育的基本原则、德育模式。

相关内容:

201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考点与要点归纳》汇总

试题推荐:

2011中学教育学新教材章节习题及答案汇总

201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同步训练试题及答案汇总

201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模拟预测试卷13套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