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模仿模式主要是美国的班杜拉创立的,该模式吸取了认知发展论的某些观点,与行为主义的合理内核相结合,创立了新的认知一行为主义学说。在德育上,该模式不同意旧行为主义把人看成由环境消极被动决定的传统观,认为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体,人既能对刺激作出反应,也能主动地解释并作用于情境。人的行为不仅可被现实经验所规定,也受未来预期所影响,该模式既不赞成发展阶段论的观点,认为阶段论过分夸大认知结构的内在发展,而低估了学习的作用和人的学习能力;也不赞成人本主义提出自知自明、自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观点,认为低估了环境影响和学习。
(一)理论假设
该理论认为,学习并非刺激一反应(S—R)的结果,而是相当复杂的过程,S—R说既不能说明新行为的产生,也无法解释人的完整行为和复杂行为系统的完整模式,更不能说明学习后要延续时间行为才会出现等问题。为此,主张用替代性学习概念,建立观察学习的理论体系来说明个体对刺激的反应和对行为体系的建构。认为人类不必事事经过直接反应,亲身体验强化,而只需要通过观察他人在相同环境中的行为,从他人行为获得强化的观察中进行体验学习,所以建立在替代基础上的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重要形式,是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
该理论强调观察学习是行为获得的基本学习方法,通过观察、模仿,再经认知过程进而形成人的复杂行为;注重强化的学习意义,利用外部直接强化和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内在强化的交互作用,使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强调建立起有利于学习的道德环境和心理调节机制,个体可对自己行为的可能结果进行积极预期的这种自我效能来寻找更大的学习。教师应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自信心、道德品质和健全的情感等促进自我期望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人生心态。
(二)围绕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
1.人类学习必须有个体品德参与才能完成
社会学生论认为,人类的学习既包含品德学习的内容,也必须有个体品德的参与才能完成。
2.道德判断取决于社会学习而没有固定发展阶段
社会学习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儿童道德行为、道德判断是通过社会学习获得的,同样也可通过社会学习加以改变。综合运用榜样替代性奖励可以改变或提高道德判断。
3.道德教育应从人的人格形成出发
该理论强调:道德教育的人格特征,即关心人格的整体性,而不是简单的某种行为反应;教学中的德育意义,例如师生互动的道德因素、教师的人格形象等;潜在课程的作用,尤其是校园文化的熏陶。
4.榜样对品德的作用
榜样示范是道德教育的主要手段,儿童的发展不仅是一个内部成长的自发的发现过程,而且是由社会示范的呈现和社会实践、训练来实现的。
5.提出环境、行为和人的交互作用论
主张德育应当在引导学生道德真谛过程中,把获得的认识付诸于道德行动,在改变环境的实践中发展道德水平。
(三)简要的评论
1.社会模仿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
社会学习论为当代学校德育提供了一种有启迪的新理论和新的教育方法,使它与各派之间建立起重要的联系,但作为一种新理论,它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①理论拼凑的痕迹还很明显,缺乏深入细致持之以恒的贯穿力;②许多观点尚缺乏进一步的论证,一些实验的信度也尚存疑问;③在德育实验中缺乏具体的教育策略,很难在学校德育中实施,等等。
2.社会模仿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发展改革的启示
社会学习论对学校德育提出了独特的新见解,其主要贡献表现在:①在吸收其他学派的基础上,发展了行为主义,使之对人的道德行为做出更合理的阐释,对德育工作有很大意义;②在文化环境与人的道德发展的相互作用方面有重要的成果,系统论述了示范榜样对道德发展的内在作用机制以及影响道德行为的各种形式和途径;③自我评价和自我评价能力,建立认知调节基本过程,把环境的示范和个体的发展与认知调节机制的互动表达出来,从中可以看到学生是如何内化外部作用,从而逐渐发展成自我评价能力的;④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可值借鉴的地方在于:①在探讨道德教育与行为形成方面,社会学习理论的许多成果也值得借鉴,对我们加强道德知识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有较大启迪作用;②强调自我效能感,注重个体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努力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强化。这些对我国学校德育工作者有借鉴意义。
备考辅导: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