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起源问题既是教育史研究中的一个问题,也是教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教育学史上,关于教育的起源问题,主要有四种观点。
(一)教育的神话起源论
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是非科学的。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受到当时在人类起源问题上认识水平的局限,从而不能正确提出和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二)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教育现象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中,也存在于动物界。教育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活动,在这个问题上,人类和动物没有本质区别。人类社会的教育只不过是生物界教育的高级阶段。代表人物有法国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教育家沛•西能。利托尔诺在《各人种教育的演化》一书中认为,动物为了保存自己的物种,本能地要把自己的“知识”和“技巧”传授给小动物,因此,生存竞争是动物界产生教育的基础。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沛•西能认为,“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一切人类社会有教育,甚至在高级动物中间,也有低级形态的教育”,“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教育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这种观点的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从而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类养育行为之间的差别,仅从外在行为的角度而没有从内在目的的角度来论述教育的起源问题,从而把教育的起源问题生物学化。
(三)教育的心理起源论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孟禄。他认为,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表面上看,这种观点不同于生物起源论,但实质上是一致的。因为如果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的话,那么这种“无意识”模仿就肯定不是获得性的而是遗传性的,是先天的而不是后天的,是本能的而不是文化的和社会的,只不过这种本能是人类的类本能,而不是动物的类本能。这样,教育的心理起源论和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就犯了同样的错误,即否定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四)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教育的劳动起源论也叫教育的社会起源论,它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这种观点认为,人类社会是和人类同时出现的。只有人才能经营社会生活,从事社会活动。恩格斯说:“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这种有目的、有意识地同自然界作斗争,其本身便是社会生活、社会活动的重要方面。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以来就有了教育。教育是人类最古老的活动之一。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行动。这个事实本身就表明,教育与人类及其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从一开始,就具有明确的愿望和要求。它必须由年长一代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把人们积累的有关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的经验、知识、技能,系统地、有步骤地传授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能够参加和适应生产劳动。另外,人类的生产劳动,一开始就具有社会性,由于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彼此间结成了一定的关系,从而形成了一定的社会意识、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年长一代为了保证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世世代代延续下去,就要对年轻一代进行教育和培养,使其更好地从事生产劳动和适应现存的社会生活。因此,作为社会现象的教育,既是和人类社会同时产生的,又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
教育的起源是与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存在直接联系的。人类社会是从猿转变为人的时候开始的。当人类制造出第一件工具以后,便完成了这一伟大的转变。由猿转变为人的最根本的活动就是劳动,劳动的唯一标志是制造工具,因为“工具意味着人所特有的活动——意味着生产”。人一开始制造工具进行劳动,就需要教育。这时劳动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主要途径。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延续,必须把通过实际劳动获得和积累的经验、技能,传授给年轻一代。这样教育的产生就是十分必要和自然的了。教育就是生产的需要,是人能生存下去的需求。教育最根本的源泉首先是劳动。没有劳动人就不能从猿变成人,也就没有人类社会;没有劳动人就不能继续存在下去。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首先起源于劳动,并为生产劳动服务。教育的主要职能,就是生产劳动经验的传授。无论从人类社会的存在或者人类本身的延续来说,人类社会从一开始就需要教育。
再从教育的对象来看,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向年轻一代传授生产劳动经验,也是人类社会一开始就非常需要的。原始生产工具的制造以及提高制造工具的经验,都需要经过漫长的岁月,需要付出艰巨的劳动才能有所前进。年轻一代要掌握制造工具和熟悉使用工具的经验、技能,绝不是一般地看一看就可以模仿得到的,而是必须由有经验的长辈对下一代加以指点、传授,即通过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教育过程才能实现。
必须指出,人类社会刚刚形成时,教育的内容主要是生产劳动的经验,是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技能。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劳动的经验日益增多,各种生活习惯、行为规范及原始宗教仪式也日益增加。这些习惯、准则和仪式,是维持和发展原始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因素,因而也就成了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这种社会生活经验的传递,也就成了教育的重要职能之一。于是,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和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在教育过程中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教育在原始社会的产生,不仅因为人类有此需要,而且还因为在原始社会中人类已经具备了进行教育活动的条件(如大脑的发展及语言的产生等),使得教育的产生具有了可能性。
首先,人类的教育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一道产生的,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
传递社会生产与生活经验的教育对当时的人类之所以必要,是因为:
1.当时人类祖先已经开始制造劳动工具,尽管工具极为简单粗糙,经验也极为有限,但要把这点滴经验和制造方法传递给集体成员和后代,也要由年长者对年轻一代进行指点和传授。否则,制造和使用工具的经验和方法不久即可消失,人类又回到不会制造工具的动物状态中去。
2.劳动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干什么,怎么干,用什么工具,什么时间,在什么场所等,都要求参与劳动的成员知晓才能进行劳动。为此,掌握必要的有关知识是进行劳动的前提。劳动活动从一开始就产生了实施教育的必要。
3.劳动从它开始时就不是人与人之间互不相干的活动,而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需要互相帮助,共同协作,符合集体的利益和要求。这些合作和尊重集体利益的社会性要求不是天赋的,而是通过教育培养出来的。所以,有了劳动,有了人类社会及其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规则和要求,就得有教育。
4.劳动从一开始就是一种有意识、有计划、有创造的活动,是对环境的一种改革,而不是盲目的发现和适应。这一点正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人由古猿的无意识状态发展到猿人的有意识状态,提供了进行教育的一项最基本条件。
其次,教育也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儿童从出生到成为一个具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至少要经历十几年的时间。在此期间,儿童从成人那里得到的知识、经验、技能、社会规范等,虽从最终目标看是为了将来从事社会的物质生产劳动,在宏观上是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延续和发展,适应了社会方面的需要;但从直接结果看则是发展了儿童的身心,实现了精神成长,在微观上促使人远离动物界,趋于社会化与文明化。基于此,我们认为,教育的起源就不仅有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共同之处:随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出于人类谋求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且有其自身的独有特质:教育也起源于个体发展的需要,是人的社会需要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辽宁教师资格证VIP班:怎样让备考才万无一失?233网校教师资格,讲师带你告别盲目备考,轻松掌握考点!零基础VIP班,不过免费重学!点击免费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