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对于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以及全面发展的教育本身都具有巨大的功能。
(一)德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
在人类社会中,社会关系是否和谐有序关系到社会是否安宁。任何社会中,为使自身的社会关系和谐有序,除了进行制度建设和强化政权机构的职能之外,还必须注重通过各种手段把维护社会关系的思想准则、道德意识、文化传统等转化为社会成员个体的思想品德。其中道德教化是最基本的手段。第一,通过直接的政治理论、政治意识的宣传,使受教育者逐步实现自身政治角色的认同,意识到与这种角色相适应的政治权利义务,引导相应的政治行动。第二,通过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和风俗习惯,帮助社会消除不良的思想意识和陈规陋习,建立和完善新的思想道德体系,从而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统一和稳定。在古代中国,统治者特别强调“齐风俗,一民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际上也是看到了德育所具有的这一作用。
社会生产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进行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德育对社会生产的发展也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从宏观上讲,德育可以推动社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经济思想,以此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的价值取向。换言之,德育对经济活动的发展起到导向作用,这在我国古代的道德教化中得到了很好的证明。1971年6月在维也纳发展研究所举行的“发展中的选择”讨论会上,智利知识界领袖萨拉扎•班迪博士在回顾发展中国家追求现代化的道路时说:“落后和不发达不仅仅是一堆能勾勒出社会经济图画的统计数字,也是一种心理状态。当国民心理和精神还被牢固地锁在传统意识之中时,就会构成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许多现实情况也说明,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工业管理方式乃至政府机构形式,但是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种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现代人的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由此说明获取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是人的素质的改变。学校德育通过让人们形成一定的思想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影响可以是维护性的,即维护和保存现有的社会价值观念,也可以是变革性的,即通过德育树立和发展新的价值观念,来引导社会变革。
从微观上看,德育通过对劳动者道德品质的培养,作用于经济发展。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关键的要素,离开劳动者就谈不上经济发展。但是影响劳动者素质发挥的因素,既有技术性的,也就是他的智力,也有自然性的,也就是他的体力,还有社会性的,即他的道德。在同等的心智水平下,具备互助合作、遵守纪律、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有责任心、诚实守信等道德品质的员工创造的价值更多。劳动者良好道德素质的形成,除了制度因素之外,德育扮演着重要角色。当然这里的德育不仅指学校德育,还包括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要求学校能够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各类人才,这些人才的首要素养正是良好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比如尊重他人、诚信、有责任感等。
文化也是一个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方面。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文化结构上可分为外层——物质层面的文化、中层——制度层面的文化、内层——思想层面的文化。狭义的文化仅指精神文化,包括语言、制度、艺术、价值观念、道德、风俗等等。学校德育本身不但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具有动力或“造血”机制的文化要素。这一文化功能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文化维系功能。人的成长过程是使个体心灵与优良的客观文化适当接触,并将这种客观文化主观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人类文化传承的过程。与智育主要传递知识形态的文化不同,德育除了传递知识形态之外,还传递规范形态的文化,既有浅层的各种道德规范、纪律规范,还包括深层的规范文化,即各种世界观、人生观。德育除了传递理性形态的文化以外,还传递各种非理性的文化,如情感、态度、信仰等。二是社会文化整合功能。通过对既定文化的控制而实现社会文化的整合。道德对文化有一种很强的控制作用。道德一经产生,就成为一种独立的力量,有力地控制着人们对文化的选择。中国传统道德要求忠君、孝亲,凡是不符合这一道德规范的都不会被它的文化所整合。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它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时,才能被社会所接受,道德教化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强有力地塑造着社会文化。德育与其他文化控制(社会舆论、习俗等)相比,它自身的可控性决定了它在文化控制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因为它有目的、有计划,因而对文化传承和控制的力度也就很大。人们总是按照自身的价值标准对文化作出选择,将之作为教育内容,而将不符合一定价值标准的文化因子排除在外。三是文化变异功能。德育的文化变异功能,即德育具有使社会文化改变其内容与结构,使其不断发展的功能。一方面,德育可以深入到文化结构的深层,成为文化变异的重要力量。在前文所述的文化的三个层面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改变尚不足以引起一种文化的结构性的变化,即一种文化体系的全局性的、整体性的变化,而只有发端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变迁深入于思想文化的变化,特别是一些基本价值观念的变化时,文化变迁才得以完成。实践证明,德育在这种文化深层变迁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德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传递价值观念(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道德价值观),而这些正是文化的内核。另一方面,通过学校德育可以促进或阻碍异质文化的互动。各种异质文化的互动往往成为文化变迁的重要动因。如果只有单纯的一种文化,那么这种文化具有超稳定性,不易变迁,只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碰撞在一起,才可能引起文化的演变和发展。各种文化对异质文化所作出的反应,其性质和程度往往是不相同的,这种不同性质和程度的反应与德育的相关性很大。
(二)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
德育不但在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效用,而且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也产生着实际的影响。德育的个体功能主要表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功能的最高境界。
1.德育的生存功能
德育的生存功能源于道德对个体生存发展所具有的意义。德育的核心任务是要赋予每一个个体以科学的价值观、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等,由此实现个体的社会化。这些观念、原则、规范看起来似乎是约束个体的异己的东西,但实际上它们是一代代人在人际关系调整方面智慧的积淀,是人类文明宝贵遗产的一部分,是人自己为自己立法,拒绝它就是拒绝生存的基本原则。换言之,道德观念、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得以生存下去的重要手段。美国伟大的政治家、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极为重视德育对个体的生存功能。他积极参与对民众的道德教育,编写了很多教材,对于道德有很多精辟的论述,如勤劳是幸运之母,早起早睡使人健康、富裕和聪明,诚实是上策,天助者自助,时间就是金钱等等。道德表面上看是对人的约束,但是实质上与人并不是对立的,而是能给人带来一系列的好处,守时、节俭、勤奋对个人获得好的生活而言都是有利的,由此也彰显出德育对个体的生存功能。
2.德育的发展功能
德育的发展功能主要指德育对个体品德发展所发挥的实际影响。德育对个体品德发展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学校德育对个体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方面所具有的作用。这四个要素的发展,虽然和个体的自然成熟和经验累积有关系,但并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没有学校德育的介入,这四个要素不能得到较快和顺利的发展。正是通过学校德育,学生才能系统化地掌握道德知识,促进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由少到多、由混沌到有序地发展起来,最终形成道德信念。学校德育还通过多样化的方法和手段,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同情、仁爱、尊严感和责任感等情感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状态、稳定的情感心境;形成学生丰富、深刻的情感世界,健全的情感能力(体验理解情感的能力、表达情感的能力)。学校德育也有助于学生意志力的养成和发展,使学生经受住各种困难、挫折和失败的考验;使学生获得意志的概念,产生意志锻炼的良好愿望;并根据学生的不同意志类型,组织学生的行为练习,采取相应的锻炼措施,培养学生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的能力,发展自觉、坚强的道德意志。德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是通过学校德育向学生提出正确的行动要求,提供学习的榜样,及时组织好道德练习和各种实践,把道德认识付诸行动,做到言行一致,形成牢固的行为方式,发展学生的品德践行能力。
3.德育的享用功能
德育的享用功能是指德育可使每个个体满足自己的需要、愿望(主要是精神方面),从中体验到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道德的发展与完善是内在于人的一种需要,因此,道德是实现人精神满足的一个途径,一种有道德的生活会让人感到踏实和自足。德育是一种直接涉及人的精神世界的教育活动,它通过传递一定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情操,帮助人获得内在的德性品质,从而深刻影响人的精神世界,使人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德育个体享用功能还有一个含义,即通过德育,可以把一个实际存在、可能存在的美好世界显示在受教育者面前,使他们得以充分地享用它。人只有德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与完善,才能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感觉,从而充分地享受生活,并对他人深怀感激,使自己沫浴于人世间的美好情怀之中。相反,一个缺少德性的人,世界在他眼里呈现的将是另一幅画面。
随着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道德的需要,开始从以生存价值、功利价值为主升华到以其所具有的精神价值为主。人们逐渐以道德完善作为追求的目标,把道德作为获得自我肯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从中得到满足、快乐与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我们的学校德育应在其实施过程中使德育的个体享用功能得到提升和发挥,这样可以使青少年学生把对各种道德规范的遵从逐渐从他律转变为自律;使他们不是把各种道德规范视为约束与限制,而是作为自我肯定、自我发展的需要;使他们不是把道德、道德教育视为一种异己的力量,而成为自身的主动追求,积极地实践;在道德理想、道德信念的实现中,获得一种需要的满足感,体验到一种幸福,感受到一种最高的享受,是一种与自身不断完善、理想化相一致的力量。
(三)德育对其他各育的功能
对其他各育的功能主要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其他各育所具有的功能。
1.德育可以为其他各育提供方向,保证教育本质的实现。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光有知识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的精神实质得不到实现。著名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曾经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这里的教育和教学的区别十分明显。“教学”指的是传授具体的知识和技能等等,着眼点在于帮助学生完成一定的课业;“教育”则主要指对于学生价值追求的引导,说的是德育。这就是著名的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教育是应该包含有教导和学习的因素在内,但反过来说并不一定为真。亦即有教有学的行为或活动,不见得就是教育。”因此教学当中不仅传递具体知识,还应该注意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以保证教育的方向,使教育具有灵魂。
这种方向作用具体表现在,德育可以为在每一学科学习过程中的个体提供价值的方向。知识、技能固然重要,但是与做人相比,就不能不具有工具的性质,而不是终极目的。科技的发展使人类的创造能力和毁灭能力都同时得到了空前提高。学会了科技,既可以做好事,也可以做坏事。比如有人利用互联网爱心助学,专门建立慈善网站,使更多的人了解失学儿童的境况,联系更多的人来资助失学儿童;也有人通过互联网,进行敲诈勒索等犯罪活动。因此,科技的学习和掌握、体能的提高、艺术创造等等都史无前例地面临着十分严峻的课题:人类向何处去?个人的发展以何种价值作为向导?人类如何运用自己掌握的力量?德育虽然无法独立完成这一任务,但却是解决上述课题的有力武器之一。
2.德育对其他各育具有促进功能
德育对其他各育的促进功能,就其共性来看主要有两点:(1)动机激发作用;(2)学习习惯上的支持。
在动机方面,人的任何一种活动都需要动机,而动机的高质量与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品德素养直接关联。若想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保证智育、美育、体育等各种类型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也需要由德育来激发出个体高质量的动机。所谓高质量的动机,即动机具有正确的方向性、具有很大的强度和持久性。对于学生来说,无论是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情感,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想使学生努力学习,除了方式方法,还需要他们认识到学习的意义是什么,因而必须注意动机的激发,而道德教化是激发动机的基本渠道。
在学习习惯方面,德育可以帮助学生克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浮躁的学风,养成勤奋求实、持之以恒、虚心求教、不耻下问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习惯对于高质量地完成教与学任务显然是不可或缺的。
辽宁教师资格证VIP班:怎样让备考才万无一失?233网校教师资格,讲师带你告别盲目备考,轻松掌握考点!零基础VIP班,不过免费重学!点击免费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