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Уʦʸ

ֻ

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 >> 教师资格证 >> 综合辅导 >> 高等教育 >> 文章内容

上海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概论笔记讲义2.2

上海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概论笔记讲义2.2

  第二节教育与个体发展

  教育能否对社会发生作用,归根结底,是看教育能否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教育能促进个体的发展,同时教育也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制约。

  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教育作为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人的一种活动,较之其他环境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更能起到主导作用。如康德所说“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为:(1)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2)教育为个体发展提供知识和能力基础;(3)教育开发个体的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

  个体的发展包括许多层面,社会发展是其中十分重要的部分。个体的社会发展,主要是指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即个体凭借其生理特点,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学习而获得符合特定社会要求的知识、技能、习惯、价值观、态度、理想和行为模式,成为具有独特人格的社会成员并担负改造社会的职责的过程)。

  教育影响个体社会化的特点在于它的目的性,因此,教育的影响具有较为明确的方向性。

  在一定意义上,学校教育是对社会文化环境的“纯化”。

  教育较之其他的环境因素更能提高系统化的各方面的基础知识,从而为个人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育可以根据个人及社会的需要,通过一定的设计,培养和提高个体的某些技能,加速人的一般发展进程。

  在教育活动中,每个受教育个体在人格、认知、性格等方面都具有差异性,经过教师的因材施教,个体的特殊才能才有可能得到发挥,个性才可能得到张扬。

  二、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教育制约着青少年儿童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教育是发展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

  教育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考虑青少年儿童发展的内部矛盾,要从他们身心发展的状态和水平出发,遵循发展的客观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1)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2)发展速度的不均衡性;(3)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4)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儿童总是由具体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从机械记忆发展到意义记忆;先有喜、惧等一般感情,后有智感、道德感等。(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每个发展阶段经历着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发展主要表现为量变,当发展由量变成为质变时,便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青年儿童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顺序性、阶段性。

  身心发展速度的不均衡性表现为:(1)不同的年龄阶段中,个体同一方面的发展有不同的发展速率;(2)个体的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发展起讫时间和到达成熟时期上的进程不同(如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即已达到较高的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程度)。

  教育工作应注意个体身心发展的稳定性,要掌握每一阶段中比较稳定的共同特征,不能任意地规定教育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教育工作要重视个体身心发展的可变性,充分利用发展的可能性,促进青少年儿童有较快的发展。

  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是由遗传、环境和教育诸方面的因素造成的,表现为:(1)不同儿童的同一方面的发展,在速度和水平方面可能各不相同;(2)不同方面发展的相互关系上;(3)不同儿童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

  不同年龄阶段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1.幼儿期与学前教育

  幼儿期是一个人的启蒙时期,被公认为进行早期教育的时期,此阶段中,有许多对人生具有重要意义的发展期:3岁前的语言;4岁开始的图像知觉;5岁的数数与简单计算,以及生活、行为习惯与节奏的初步养成等。

  认知方面,幼儿的变化在于口语的发展,2-3岁是语言学习的时期。

  幼儿的思维尚具有不可逆性、静态性、不合逻辑等特征。

  学前教育的独特任务是:(1)帮助幼儿掌握语言工具和日常生活使用的各种器具;(2)形成与他人合作或理解、服从外在规则及成人要求的两种交往模式;(3)初步形成积极要求自己和相信自己学习能力的态度等。

  2.童年期与小学教育

  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旺盛、变化快、可塑性强、接受教育的时期。

  小学生由口头语言逐步过渡到书面语言。

  思维开始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自我意义进一步发展,对自己有一定的评价。

  对道德概念的认识已过渡到比较抽象、本质的认识,并开始从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来评价道德行为。

  小学教育阶段的任务是:(1)在入学教育时,让儿童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发生了重要变化;(2)为未来作基础性的构建,培养学习兴趣和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3)获得基础性、工具性的知识与能力;(4)发展初步的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形成对己、对人、对集体的积极态度;(5)培养对未知世界和新鲜事物进行探究的欲望等。

  3.少年期、青年初期与中学教育

  少年期学生半成熟、半幼稚。

  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并出现了反省思维。

  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仍带片面性和主观性。

  成人感产生,独立性强烈,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道德行为更自觉,能通过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伦理性原则,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阶段。

  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转向理论型,开始出现辨证思维。

  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但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意志的坚强性和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有时也会出现与生活相脱节的幻想。

  初中教育阶段的任务:(1)加强青春期教育;(2)培养学生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能力;(3)提供更多的选择可能和自由探究的空间;(4)教会学生学会择友与交往,学会自我防卫和保护自己。

  高中教育阶段的任务:(1)加强理想教育,培养学生用于承担责任、积极开拓、为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的精神;(2)注意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发展,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3)全面设计学校生活,让学生身心在多方面得到发展。

相关链接:

上海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概论笔记讲义1.1

上海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概论笔记讲义1.2

上海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概论笔记讲义2.1

责编:xufen  评论 纠错

γרҵ ʦ ԭ/Żݼ
ѧͳȡ֤ࣨۺ+֪ʶ ţ 1000 / 550
Сѧͳȡ֤ࣨۺ+ѧ֪ʶ 1000 / 550
׶ͳȡ֤ࣨ׶ۺ+׶֪ʶٰ桿 ־ 1000 / 550
2017ѧԾࣨСѧã ־ 300 / 200
2017ӢѧԾࣨСѧã Ծ 300 / 200
2017ʦʸ׶԰Ծ 300 / 200
2017ʦʸСѧԾ ǻ 300 / 200
2017ѧ֪ʶࡾ̲İ桿 ʤ˫ 200 / 200
2017ѧۺʾࡾ̲İ桿 ȫz 200 / 200
2017Сѧѧ֪ʶ ǻ 200 / 200
2017Сѧۺʾࡾ̲İ桿 200 / 200
  • ۼУԵ...
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