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综合模拟题

考试大教师资格考试模拟试题:第五章简答题

来源:233网校 2007年8月5日



16.简述通过教育全面提高经济效益的基本表现。  

  第一,提高对生产过程的理解程度和劳动技能技巧的熟练程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能合理操作、使用工具和机器,注意对工具机器的保养和维修,减少工具的损坏率。
  第三,提高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能缩短学习新技术或掌握新工种所需要的时间。
  第四,提高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第五,提高加强生产管理的愿望与能力。


17.简述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舒尔茨的教育功能观与人力资源观。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舒尔茨的教育功能现: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源泉,其作用是远远超过被看作实际价值的建筑物、设施、库存物资等物力资本的。
  人力资源观:有技能的人的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本收益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收益。
  舒尔茨看到了人力资源的价值,并认为人的这种价值是可以培养的,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对教育和人力资源的开发起到很大作用。但他把人的价值单纯放到人的技能上,忽视了人的思想同样是重要的价值所在。这是50—60年代教育忽视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理论根源。


18.简述教育为资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根本点。  

   在资产阶级专政的社会里,教育的政治作用表现为为资产阶级的政治服务。一方面,资产阶级利用教育的支配权和占有权,把本阶级的子弟培养成为阶级统治的接班人。一方面,为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缓和与劳动人民之间的阶级矛盾,资产阶级提出“教育机会人人均等”的口号,给劳动人民以有限的受教育权利和机会,培养熟练工人。这两个方面都是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


19.简述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根本点。  

   在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里,教育的政治作用表现为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把年轻一代培养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就是通过传播马列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形成人的无产阶级思想,提高人的政治觉悟和道德修养,掌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本领,最终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具体来说,就是为无产阶级各个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服务。


20.简述教育为政治服务的共有形式。  

  第一,通过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去实现教育的政治作用。教育是培养人的工具。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总是利用对教育的支配权去培养年轻一代,培养政治斗争和国家管理所需要的人才。
  第二,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
  第三,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的政治活动,把学生作为现实的政治力量使用。
  第四,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


21.为什么教育不能超阶级、超政治?  

   教育对于政治经济起着巨大的影响和作用,但不能起决定作用。进步的教育虽然能推动革命,但不能代替革命;腐朽反动的教育虽然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但终究挽救不了它的崩溃。因此,教育是在政治经济制度的允许范围内发挥作用的。教育可以起到维护旧有政治经济制度的作用,也可以起到鼓动、推翻旧有政治经济制度,建立新的政治经济制度的作用。任何“超阶级”、“超政治”的教育是不存在的。


22.简述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一,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功能。教育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活动实现文化的传承;教育通过使人类掌握文化传递的手段和工具实现文化的传承。
  第二,教育对社会文化的选择功能。教育根据培养人的客观教育规律,按照严格的标准,通过多种途径在报考发展中进行文化选择。
  第三,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播功能。教育通过校际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互派留学生、国际之间的文化教育交流与传播、信息高速公路等方式进行文化的传播。
  第四,教育具有创造文化的功能。教育通过培养人才进而创造文化;高等教育本身具有科学研究的职能。


23.为什么说教育是社会中传递文化的最重要手段?  

   传递文化、培养人才是教育的基本职能,也是教育的本质所在。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将人类积累起来的文化经过选择,加工成教育语言和文字的形式,在与受教育者的共同活动中传递给受教育者,从而文化的传承在教育过程中得以实现。由于学校教育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教育过程中的文化传递具有系统化、集中化、高效化等特点,教育成为社会中传递文化的最重要手段。


24.简述教育对社会文化的选择功能。  

  第一,教育根据培养人的客观教育规律进行文化选择。教育不能简单地用现成的文化对青少年进行文化传递,而必须把教育内容加工成青少年易于接受的形式。
  第二,教育按照严格的标准进行文化选择。教育必须依据科学的、时代的、民族的、辩证的要求进行文化选择。
  第三,教育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文化选择。教育可以通过培养目标、教育过程、课程标准、教师群体等途径进行文化的选择。
  第四,教育在报考发展中进行文化选择。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不是静止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变化。


25.为什么说教育具有创造文化的功能?  

  第一,教育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培养了一支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为文化的创造提供了可能性。人是文化的主体,人不仅是文化的承担者,同时也是文化的创造者。文化一旦为人所掌握,就会成为创造新
  文化的动力。教育作为形成人、发展人的手段,就是利用人类已有的文化成果去影响人、塑造人的个性。教育无限地发掘了人创造文化的潜能,增强了人创造文化的力量。
  第二,以科学研究为主要形式的文化创造活动正成为现代教育,特别是现代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高等教育具有充分的条件进行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是高等教育的主要职能,有科学研究就有科技成果,有科技成果就有其在实际中的应用,就有新文化的不断产生。


26.简述教育对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一,教育可以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通过教学,可以实现高效率的科学知识再生产,使已经成形的科学理论为年轻一代所掌握,使原为少数人掌握的科学知识为众多的人所了解。
  第二,教育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高等学校承担着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教育单位,也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担负着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的任务。


27.为什么说教育可以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只要人类社会存在,人类就需要进行劳动力的培养和训练,需要对年轻一代进行知识的武装,以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发展创造思维,需要向全体社会成员进行科学知识的普及,以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因而,就需要教育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把已经成形的科学理论传授给新的一代,为新的一代掌握和继承。科学知识的一次传授过程就是一次再生产过程。通过教育,可以使原来为少数人掌握的科学知识为众多的人所了解,不断扩大传播范围。通过教育,可以以最短的时间、最高的效率、最简便的途径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8.简述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整体规划。  

  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整体规划: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现代化。


29.简述教育现代化的三大表现。  

  第一,教育要适应社会的现代化。社会现代化要求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促进社会现代化。
  第二,教育现代化的内容。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条件设备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教师素质现代化。
  第三,教育现代化的价值追求。即实现教育普及化、教育国际化、教育民主化、教育法制化、教育个性化、教育多样化、教育整体化、教育终身化。


30.为什么教育现代化必须适应社会的现代化?  

  第一,教育现代化首先是根据社会现代化的要求来确定人的现代素质发展目标的。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要求和必然结果。现代化的人的特征必须根据现代化社会的要求和人的素质发展的需要来概括确定。教育则应依据现代人的这些特征来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内容和培养方法。这样才能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为社会现代化培养合格的人才。
  第二,教育现代化作为社会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需要与社会的其他方面现代化协调,不能抛开本国的社会现代化的规划和现实来笼统地谈教育的现代化。


31.简述教育现代化的内容。  

  第一,教育观念现代化。即摒弃与时代和社会发展相背离的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与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相一致的教育观念。
  第二,教育内容现代化。注重课程的时代性与稳定性的统一、课程的结构性与系统性的统一、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
  第三,教育条件设备现代化。学校装备并在教学中广泛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仪器。
  第四,教育管理现代化。即教育管理体制现代化、教育管理思想原则现代化、教育管理手段和方法现代化。
  第五,教师素质现代化。即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职业道德素质现代化、能力素质现代化。


32.简述教育内容现代化的特点。  

  第一,注重课程的时代性与稳定性的统一,稳定中有变革,变革中求稳定。
  第二,注重课程的结构性与系统性的统一。即在强化课程的理论化,重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理论选择的同时,不忽视其知识构成的逻辑系统性,知识排列的认识科学性。
  第三,注重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需要时打破旧的学科界线,把相关课程内容融合成一体,形成综合课程。


33.简述教育现代化的价值追求。  

  第一,教育的普及化。即打破政治经济等各种因素对人的限制,或对人接受教育的种种主观和客观的制约,保证每一个社会公民都能接受他们希望接受到的教育。
  第二,教育的国际化。即打破封建封闭的落后状态,使教育处在全球共通的信息网络中,以全球的视野,国际化的观念组织教育过程。
  第三,教育的民主化。即打破不民主的专制教育,以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平等、公平的方式处理教育活动中的各种事务。
  第四,教育的法制化。即打破教育中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无法”教育,把教育纳入到法制化的轨道。
  第五,教育的个性化。即在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必须注意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
  第六,教育的多样化。即根据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种需要和学习主体对学习的多种需求,在保证教育质量、教育水平的基础上,应尽可能为求学者提供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
  第七,教育的整体化。即根据系统科学的整体原理,对构成教育活动的各个因素进行整体的构思和系统设计,从而使教育活动成为一个整体优化的系统工程。
  第八,教育的终身化。社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工作部门对人的知识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将客观要求人们接受持续不断的教育,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