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1—5DABDA
6—10BCBCB
11—15CDDAC
16.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载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专门组织的教育,它是根据一定的社会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段)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17.教学机智:是指教师创造性地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教学规律,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偶发情况及时、巧妙、灵活地处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或收到意外的教学效果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18.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进入实际的社会情境,直接参与并亲历各种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领域,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各种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体验性的学习,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
19.参照群体:是学生个人乐意把它的目标、标准和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动机、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群体。通俗地说,参照群体是学生个人心目中向往和崇高的群体。
20.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必然联系。①智力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②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③防止单纯抓知识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21.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既有目的、内容、制度、方法等方面的因素,又具有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的层次,它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整体系统。但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教育者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上午成人教育中的学生。教育措施是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方法,它包括教育手段和内容。教育的这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着适当的教育手段和内容,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22.简述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教育目的是由人提出的,属于意识范畴,它的形式是主观的。但是,人提出教育目的是有其现实的社会根源的,它的内容是客观的。
教育活动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一定社会现实的人。受教育者只能在现实的社会生活条件下获得发展,教育者也只能在现实的生活条件下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这就决定了教育目的必然为社会历史的客观进程所制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结成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教育目的产生和变化的现实基础。
⑴教育目的是受生产力制约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体现人类已有的发展程度,又对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能和提出要求。在社会发展中,生产力的发展起着最终决定作用,从而也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因素。
⑵教育目的也受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观点、政治设施的制约。教育目的的社会性质直接决定于生产关系和政治的性质。
⑶我们肯定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并不意味着在提出教育目的时无需考虑受教育者的特点。事实上,对受教育者特点的认识是提出教育目的的必要条件。首先,教育目的所直接指向的对象是受教育者;其次,人们既然将所提出教育目的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个性,就不能不考虑受教育者的认识发展、心理发展和生理发展的规律和过程;再次,教育目的主要是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活动实现的;第四,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23.⑴遗传因素。它是指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⑵环境。它是围绕在人周围的,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⑶学校教育。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人发展的一种活动,它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⑷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学校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们的发展的现实。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这个意义上来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得到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4.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目的包括这样几个基本点: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要求全面发展;具有独立个性。全面发展是指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不可或缺,即个性的全面发展;独立个性说的是德、智、体、美、劳等素质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不可一律化,即全面发展的个性。二者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事实上,全面发展在不同的受教育者个体身上必然会有不同的组合,呈现出不同的个人特点,而不会是千人一面。受教育者是社会现实的人,不同的受教育者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不同的境地,扮演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经历与经验和不同的智慧品质、兴趣爱好、价值观念、人生追求,对教育也会有不同的态度和选择。因此,全面发展不能不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过程,不能不是个人的个性形成的过程。
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也就是说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一个追求主宰自己的人,才能富有思想,懂得自尊、自立、自强、自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才能具有对社会、对人类的使命感,充分实现自我价值;才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个具有开拓精神、创造才能的人,才能不囿于传统、安于现状,不盲目从众、唯上、唯书;才能面向未来,求实务实,勇于进取,乐于改革,欢迎新事物、新观念,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并尊重他人的劳动、贡献,注重效率、效益;才能目标明确,思路开阔,想象丰富,兴趣广泛,善于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表现出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力;才能对自己的力量和他人的力量充满信心。这些都是这一代人必须具备的品质。我国教育也应当把培养这些品质作为自己的目的。
必须指出,我们所说的独立个性是全面发展的独立个性,所说的个性化与社会同向的个性化,所说的自由发展是社会同向的自由发展。
25.答案:研究性学习(研究法或发现法)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活动时课题研究或项目探究活动。
其基本问题特点是:
(1)研究性学习以项目、课题、主题或问题为载体,超越严密的学科知识体系和书本中心。
(2)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研究或探究为中心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强调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3)研究性学习是重视学习过程而不是偏重结果的学习活动,强调学生经历和体验研究或探究的过程。
26.答案:
陶行知的做法符合:
(1)疏导原则。比如:陶行知来到校长办公室时,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将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陶行知用自己的言行举止以及事实真相来说明道理,启发他们自觉认识问题,自觉履行道德规范。
(2)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比如:当陶行知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没当即斥责了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从这一点看出陶行知是严格要求学生的。
(3)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对王友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