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模拟试题>中学教育学试题

201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同步训练试题及答案(5)

来源:233网校 2010年12月8日

一、单项选择题
1.D[解析]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
2.c[解析]内部动机由内部心理因素转化而成;外部动机由外部客观条件激发而成;近景性与远景性学习动机是从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及其作用的久暂 来划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的学习动机属于远景性内部动机,故选c。
3.C[解析]略。
4.A[解析]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例如,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等因素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5.C[解析]略。
6.D[解析]成就动机理论将动机分为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
7.B[解析]在心理学上,学生在学习上争取得好成绩的主观愿望被称作学业动机,故选B。
8.A[解析]各方面内驱力随年龄、性别、个性特征、社会地位和文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
9.A[解析]B选项为不稳定的内在原因;C为稳定的外在原因;D为不稳定的外在原因。
10.B[解析]动机的激活功能即动机会促使人产生某种活动。故此题选B。
11.B[解析]力求成功者选择的任务难度适中,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难度过低和过高的任务。
12.c[解析]略。
13.A[解析]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将学习动机分为近景的直接动机与远景的间接动机。题干所述正是远景的间接动机的概念。
14.c[解析]略。
15.A[解析]努力、运气属于不稳定因素,任务难度属于外在因素。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解析]正强化指通过奖赏,以增加活动出现的概率。
2.ACE[解析]略。
3.BCD[解析]应当详细了解这些科学家所代表的流派。
4.AD[解析]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力系统。
5.AB[解析]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变,在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
三、填空题
1.自我中心论
2.降低
3.利他主义
4.诱因
5.内部;外部
6.附属
7.避免失败
8.替代性强化
9.效能
10.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归因方式
11.替代性强化
12.高尚
13.自我实现
14.行为;人本
15.自我强化

四、名词解释
1.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2.动机水平:指对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问题的需要诱发的情绪详态。
3.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4.自我效能感: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l977年提出的,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五、简答题
[答案要点]
1.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一般具有以下三种功能:(1)激活功能,即动机能激发人产生某种活动。(2)指向功能,即在动机的作用下,人的行为将指向某一目标。(3)强化功能,即当活动产生以后。动机可以维持和调整活动。
2.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它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成就动机是人类所独有的,它是后天获得的具有社
会意义的动机。在学习活动中,成就动机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要注意:对力求成功者.要调动其积极性,就应当给予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来激起其学习动机;而对于避免失败者,则要安排少竞争或竞争性不强的情境,如果取得成功则要及时表扬给予强化.评定分数时要求稍稍放宽些,并尽量避免在公众场合下指责其错误。
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且以学习行为为中介的。通常,学习动机作用和学习效果是统一的。而学习行为除了受学习动机的调节和控制外,它还要受学习基础、教师指导、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智力水平、个性特点、健康状况等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因此,只有把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三者放在一起加以考查,才能看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在学习中,激发学习动机固然是重要的,但应当把改善各种主客观条件以提高学习行为水平作为重点来抓。只有抓住了这个关键.才能保持正向一致和正向不一致。消除负向一致与负向不一致。
4.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这样,才能创设问题的情境。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多种多样,并应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