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有关此原则最早论述见于《学记》。
2.C【解析】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都对人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不能厚此薄彼,应该共同发展。
3.C【解析】一般来讲,小学阶段相当于人生发展的童年期。
4.B【解析】略。
5.B【解析】题干意在说明教学中应重视发展学生自身的能力。
6.A【解析】本题描述的是品德评价法。
7.C【解析】考查教育体制的含义。
8.B【解析】学科活动是课外活动的主体。
9.A【解析】小学生容易把“b”写成“d”,这说明小学生的感知能力不够成熟,感知具有笼统性,精确性比较差。
10.A【解析】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是教育最基本的途径。
11.A【解析】英国是实行双轨制国家的代表。
12.C【解析】早期的教师是由一些名儒和官吏出任,随着教师职业的发展,才出现了专门培养教师的师范学校。
13.B【解析】拔苗助长故事的寓意是批评了违背植物生长规律的行为,教学中“拔苗助长”违背了人发展的顺序性。
14.C【解析】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是封建社会,教育活动的主要指向为政治伦理功能。
15.A【解析】略。
二、名词解释
1.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载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的作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2.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小学在美育方面的要求是:初步具有广泛的兴趣和健康的爱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3.课程论:研究学校课程设置体系和内容结构的理论。举凡关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和安排指导思想、原则和方法等均属于课程论研究的范围。
4.教育途径: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教育内容,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的的渠道,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进行双向活动所经历的渠道的总称。
5.智育: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