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简答题
33.(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34.(1)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2)树立民主教育思想,尊重学生;(3)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4)主动与学生沟通,掌握与学生交往的策略和技巧。
35.(1)共同的目标;(2)有一个团结的有威信的领导核心;(3)有为集体成员所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4)良好的人际关系。
36.(1)教师给学生解答疑难问题,指导学生做好课外作业;(2)给缺课和基础差的学生补课,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3)对成绩优秀和能力强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增加作业的难度,扩大知识面,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4)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37.(1)了解学生当前的道德判断发展水平;(2)运用道德难题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认知失衡;(3)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4)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为合理的推理方式;(5)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付诸行动。
38.(1)树立新的智能观和学生观;(2)改革课程内容,为学生智能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3)倡导运用情境化学习评价方法;(4)设计适应各科教学的多元智能评价方案;(5)向学生呈现评价结果,使他们可以了解到自己各种智能发展的特点。
四、论述题
39.(1)淡化甄别与选拔功能,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化。(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多主体参与评价。(3)强调评价标准与内容的多元化,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4)强调质性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5)强调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