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模拟试题>中学心理学试题

山东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简答题三

来源:233网校 2009年4月28日
1、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和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学校教育的三个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3、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三种类型,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和分支制学制。
4、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答:(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5、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
答:(1)教育终身化(2)教育全民化(3)教育民主化(4)教育多元化(5)教育技术现代化。
6、当代著名的教育理论主要有: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赞可夫的实验教学论体系、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理论。美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提出了早期学习和发现学习的理论,苏联赞在《教学与发展》中,提出了高难度教学、高速度教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和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五大教学原则,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
7、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变化过程。这个变化既有连续的、渐进的量的变化,又有质的飞跃;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增长和单纯的量变,而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量变到质变、从旧的质到新的质的为断变化的过程。包括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两个方面。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承的,身体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
8、人的身心发展的典型观点:遗传决定论(英国的高尔登和美国的霍尔)、环境决定论(美国的华生)、二因素论(美国的吴伟士和德国的施太伦)。
9、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素质、环境和学校教育。
10、遗传素质: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上一代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类型的特征等。
环境:是指围绕在人们周围并对人的生存和生活发生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
11、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的表现
答:(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12、试述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答: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是尊重、支持和引导少年独立的要求,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其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
13、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或专业的培养要求。
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二者的区别在于,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总要求,而培养则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具体要求,二者的联系在于,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14、教育目的的作用。
答:(1)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2)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15、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的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是个体本位论,代表人物在中国有孟了,在西方有卢梭和裴斯泰洛齐,二是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在中国有荀子,在西方有柏拉图和康德。
16、确立教育目的的科学依据及理论基础。
答:(1)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需要(2)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个体的身心发展需求。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7、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答:(1)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3)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18、初中阶段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答:是要在小学阶段使学生“初步”得到发展的基础上,为促进他们的身心全面、自由、和谐发展工,或为他们进入社会参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9、试述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其关系。
答:要实现教育目的和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使受教育者获得全面发展,就必须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它由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各“育”既具有相对独立性,以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依存于一个有机整体之中。
(1)“五育”的相对独立性
“五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各育都有各自特定的内涵、任务、内容和方法。 
(2)“五育”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现在,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0页)
20、素质教育及基本内涵。
答: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基本内涵:(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21、创新教育及其在素质教育是中地位。(42页)
答: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它是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育。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22、如何正确理解素质教育。
答:(1)要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由于国际竞争激烈,文化渗透越来越快,要想在这种形势下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人的素质,而提高人的素质的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教育。(2)树立素质教育观念,要树立素质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师生观。
23、实施素质教育应避免的误区。
答:(1)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2)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3)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学生留课后作业(4)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5)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6)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7)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
24、简述教师职业的性质。
答:(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化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教师是教育者
25、简述教师的作用。
答:(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3)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26、教师的一般角色和在新课程中的角色。
答:(一般角色)传道者、 授业、解惑者、榜样、管理者、朋友 (新角色)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有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27、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答:(1)复杂性和创造性(2)示范性(3)系统性
28、教育职业道德素养的主要内容。
答:(1)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①依法执教,严谨治教②爱岗敬业,廉洁从教
(2)热爱学生①全面关心学生②尊重和信任学生③严格要求学生④理解和宽容学生⑤解放和放飞学生(3)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①善于与同事合作②善于与家长和社会合作(4)以身作则,为人师表①加强修炼②言行一致
28、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
答:(1)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2)精深的专业知识(3)宽厚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知识和管理科学知识
29、教师的专业能力素养。
答:(1)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分析、预测和指导的能力(2)驾驭教材和组织教学的能力精湛的语言表达能力(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5)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6)较高的教育机智(7)教育科研能力
30、教师应具有的个性素养。
答: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诸如热情、有责任心、仁慈友善、耐心周到、有幽默感、善于交际、乐于助人、合群合作、公平客观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31、实现教师专业化的条件。答:教师专业化的实现依靠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条件,从客观上看,需要国家和政府的法律、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强教师教育、制定法律法规、提供经济保障),从主观上看,需要教师的个人努力(加强理论学习、加强教育科学研究、不断反思、加强实践锻炼)。
32、试分析学生的本质属性。
答:(一)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1.)学生是人,第一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个体,第二,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性,(2.)学生是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的需要的人,第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第二,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第三,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
(二)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第一,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第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第三,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第一,学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第二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
33、<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原则。
答: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34、试分析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
答:⑴教师中心论,代表是赫尔巴特,他认为,学生的成长完全仰仗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让主宰作用
⑵儿童中心论,代表是杜威,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的成长,所以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整个教育过程都要围绕着儿童转。这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教师中心论仅仅看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实践中,很容易使教育活动脱离学生的实际,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儿童中心论则过分夸大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是教育的对象这一基本事实,结果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我们认为,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5、试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答:(一)教学上的授受关系1.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2.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3.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要。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2.真正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与帮助的关系
(三)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1.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人-人”关系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的智力上,而且体现在思想和人格上。

编辑推荐:把教师站点加入收藏夹

2009年教师资格新版课程全新上线

2009年教师资格在线题库全新上线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