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2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取成就,他们会选择有所成就的任务,而成功的概率为50%的任务是他们最有可能选择的,因为这种任务能给他们提供最大的现实挑战。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如果成功的几率大约是50%时,他们会回避这项任务。
52.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并把归因分为3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53.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的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在人们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
54. 这种对新异刺激进行反映的倾向性,就是动物和人类原始学习的需要,人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是在探究反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类的学习需要就建立在这种原始的学习需要的基础之上。
55. 整合是一个过程,是通过同化、顺应和重组3种基本途径来实现的
56. 同化是指已有经验结构吸收新的经验成分或把新的经验成分纳入已有的经验结构之中去的过程。
57. 顺应指已有经验结构不能把新的经验成分吸收和纳入自身之中时,个体调整原有经验结构,从而形成能包含新、就经验的更高的一级的经验结构,以适应外界变化的过程。
58. 重组也称结构重组,是指习得的经验组成成分在新的组合中,仅仅在结构关系上(如程序和位置)进行了调整或重新组合,而经验的构成成分不变。
59. 运用强度律、差异律、组合律等感知规律,可以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实现有效的观察。
60. 教师言语要作到抑扬顿挫、轻重有致,教材编排应分段分节。教师讲课应有间隔和停顿。
61. 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现(再认识或回忆)等方式,在人的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62. 按记忆的内容划分,可分为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情景记忆:是对个人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空关系中的某个事件的记忆。语义记忆:人们对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又叫语词逻辑记忆或逻辑记忆。情景记忆:以个体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运动记忆:即动作记忆,是以人们操作过的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63. 按时间长短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64. 识记是人们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信息进行编码的过程。语音编码或听觉编码是短时记忆系统的主要编码方式。
65. 记忆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再认和回忆时发生错误,就是遗忘。遗忘有各种情况,能再认不能回忆叫不完全遗忘;不能再认也不能回忆叫完全遗忘;一时不能再认或重现叫暂时性遗忘;永久不能再认或回忆叫永久性遗忘。
66.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研究: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的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相当长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起规律是先快后慢,呈现负加速型。
67. 前摄抑制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来学习材料的干扰;倒摄抑制指后面的学习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68. 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69.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具备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70.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作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71.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心智加工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程序性知识。元认知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
72. 学习策略指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和记忆效率的一切活动。
73. 认知策略包括:注意策略、编码与组织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复述策略。
问题就是在给定的信息和目标状态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问题一般包括三个基本成分:1、给定: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条件的描述,即问题的起始状态;2、目标:关于构成问题结论的描述,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2、障碍:正确的解决方法不是直接显而易见的,必须间接通过一定的认知操作才能改变给定状态,逐渐达到目标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