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简述认知发展的机制。★★★☆☆
答:皮亚杰理论在描述认知发展的机制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概念: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图式的变化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完成的。所谓同化就是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所谓顺应,就是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就实质而言:同化主要是指个体对环境的作用;顺应主要是指环境对个体的作用;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自我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知图式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而不断发展,以适应新的环境的。就一般而言,个体每当遇到新的刺激,总是试图用原有图式去同化,若能获得成功,便得到暂时的平衡;如果原有图式无法同化环境刺激,个体便会作出顺应,即调节原有图式或重建新图式,直到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衡。
36.认知发展的阶段都有哪些?★★★★☆
答:皮亚杰认为人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的认知活动仅限于感知运动,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表现为儿童刚刚能区分主体与客体,智力己先于语言发生,到后期有了表象,获得了客体的永久性。
(2)前运算阶段(2—7岁)。其思维特征是:思维的单向性、思维的刻板性和不可逆性、自我中心等。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其特征是:多向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失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等。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这一阶段思维已经摆脱了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与形式区分开来,开始相信形式推理的必然效力。思维特征是认识命题关系,进行“假设一演绎”推理,具有抽象逻辑思维,即能运用符号进行思维,思维此时已具有了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等。
37.认知发展与教学的辩证关系。或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教师的启示。★★★★☆
答:(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强调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对学习的制约性。
A.制约着学习内容的深浅;
B.制约着学习方法的选择;
C.对个体的学习效果产生影响;
D.在学校教学中,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该研究如何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阶段,并提出适当的目标。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A.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来加快各个认知发展阶段转化的速度是可能的。
B.只要教学方法和内容恰当,系统的学校教学就能够起到加速认知发展的作用。
38.简述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最近发展区对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答:维果斯基认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这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意义:
(1)最近发展区的概念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
(2)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
(3)积极开发儿童的智力潜能。
39.简述学生的认知差异。★★★★☆
答:(1)认知方式差异。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方式,即个体在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表现出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常见的认知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A.场依存与场独立;B.冲动型与沉思型;C.辐合型与发散性;D.立法型、执法型和司法型。
(2)学习风格的差异。学习风格是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是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做出反应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
(3)智力差异。一般认为智力是个体以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心理活动最一般综合能力。入与人的智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主要表现在智力水平、、智力类型、智力表现早晚以及性别上的差异
(4)多元智能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他认为人表现出来的智能有八种,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
40.简述认知方式差异表现有几种。★★★☆☆
答:常见的认知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场依存与场独立。
(2)冲动型与沉思型。冲动型是指当个体处于不明情境时,倾向于用自己想到的第一个答案来回答问题;沉思型是指当个体处于不明情境时,倾向于深思熟虑,仔细考虑所观察到的现象及所面临的问题,权衡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从中选择一个最佳方案。
(3)辐合型与发散性。辐合型认知方式是指经常注意到问题的某一方面,缩小解答范围,局限在特定领域内直至找到唯一正确的答案。发散型认知方式则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发散思维的特征,表现为个体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方面,这种搜寻可能是广泛的、松散的,不只局限于信息储存的某一方面,最终产生多种答案。
(4)立法型、执法型和司法型。立法型的学生喜欢创造、制定和计划问题解决的方案,并喜欢以自己的方式来做事。执法型的学生喜欢执行计划,遵守规范,以及从既有答案中作出选择;司法型的学生喜欢评价规则、程序和结果。
41.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有哪些?★★★★☆
答:认知方式没有好坏之分,任何一种认知方式都有其优势、长处,也有劣势、不足。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适应认知方式差异的教学应包括:
(1)要采用与学习者认知风格相一致的教学策略;
(2)应该根据学生认知方式设计教学对策。
42.简述学生的性格差异。★★★☆☆
答: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一种稳定的态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性格的个体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方面。心理学家一般从四个方面分析性格特征差异:对客观世界的态度、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
43.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答:(1)婴儿期(0—1.5岁):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2)儿童早期(1.5—3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
(3)学前期(3—6、7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4)学龄期(6、7—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
(5)青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成年早期(18—30岁):亲密感对孤独感;
(7)成年中期(30—50岁):繁殖感对停滞感;
(8)成年晚期: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44.简述自我意识的发展或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哪些过程。★★☆☆☆
答: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在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1)生理自我(0—3岁):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状态,生理自我意识在三岁左右基本成熟。
(2)社会自我(少年期):儿童在三岁以后,尤其是到小学阶段,自我意识进入客观化时期,即获得社会自我的阶段。
(3)心理自我(青春期):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
45.简述多元智能理论。★★★☆☆
答: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的。他认为人表现出来的智能有八种,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
(1)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而且具有同等重要性。
(2)每一个人与生俱来在某种程度上拥有这八种以上智能,环境和教育对于能否使这些智能得到开发和培育有重要作用。
(3)各种智能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相对独立的,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并使用不同的符号系统。
(4)各种相对独立的智能系统以不同的方式和程度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即便是同一种智能,其表现形式也不一样。
(5)因此,我们很难找出一个适用于所有人的统一评价标准,来评价一个人的聪明与否。
46.什么是关键期?★★★☆☆
答:关键期是指儿童心理发展的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机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并对以后的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关键期”促进儿童认知发展。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