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模拟试题>小学心理学试题

2015北京教师资格中小学教育心理学突破题第十章

来源:233网校 2014年12月10日

2015年北京教师资格中小学《教育心理学》章节突破题

第十章 品德的发展

选择题
1.把儿童道德发展分为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两个阶段的心理学家(  )。
A.皮亚杰
B.柯尔伯格
C.加涅
D.班杜拉
2.皮亚杰认为在10岁以后,儿童的道德行为处于(  )。
A.他律阶段
B.无道德规则阶段
C.自律阶段
D.独立阶段
3.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称为(  )。
A.品德
B.态度
C.意向
D.个性
4.道德判断处于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表明其道德认识的发展水平是(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超习俗水平
5.道德判断处于寻求认可取向阶段表明其道德认识的发展水平是(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超习俗水平
6.通过观察别人受强化,在观察者身上间接引起的强化作用,这种强化作用属于(  )。
A.直接强化
B.替代强化
C.自我强化
D.内部强化
选择题答案
1.【答案】A
【解析】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
2.【答案】C
【解析】详见上题。
3.【答案】A
【解析】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4.【答案】A
【解析】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道德水平。9岁以下,主要特点是个体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包括两个阶段:一是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二是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道德水平。10-20岁,主要特点是个体着眼于家庭、社会对其期望和要求考虑问题,包括两个阶段:一是寻求认可取向阶段;二是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3)后习俗道德水平。20岁以上,主要特点是个体超越对社会秩序和权威的服从,开始在人类的正义公正层面反思规则的合理性,包括两个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和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5.【答案】B
【解析】详见上题。
6.【答案】B
【解析】班杜拉的社会性理论将观察学习过程分为四个部分: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人的活动的动机过程来自过去别人和自己类似行为上受到的强化,包括:替代性强化、直接强化、自我强化。
替代性强化是指观察别人受到强化,在观察者身上间接引起的强化作用。
直接强化:学习者行为本身受到强化。
自我强化:人依靠信息反馈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并以自己确定的奖励来加强和维持自己行为的过程。

试题推荐:

北京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

5套2014年北京中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临考押题卷及答案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