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小学教育中把学生分为高、中、低三个年级段。这种做法遵循的规律是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心理特征相对稳定。
2.C【解析】比奈一西蒙量表、斯坦福一比奈量表和韦克斯勒量表都是常用的智力量表。
3.C【解析】希望得到他人的关心和认可并获得一定的地位,是人们尊重和爱的需要。
4.B【解析】皮亚杰根据所要研究的道德现象,设计编拟一些包含道德价值的对偶故事,组成不同的结构形式,要求儿童辨认是非对错,从他们对特定行为情境中的评价中去查明他们的道德观念,这种方法被称为对偶故事法或间接故事法。
5.C【解析】建立操作反应时,在有机体的操作反应后,如果呈现某一后继的刺激物,有机体的操作反应概率增加,那么该刺激产生的作用就是正强化。建立操作反应时,在有机体的操作反应后,如果撤走某一刺激物,有机体的操作反应概率增加,那么该刺激产生的作用就是负强化。而撤消正强化物和呈现负强化物都会导致反应概率下降,是对操作行为进行惩罚的过程。因此答案是C。
6.A【解析】成绩好则自我概念强,说明二者之间有相关关系。
7.B【解析】这种方法属于开放式问卷法。
8.B【解析】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人格最原始的部分是本我。
9.A【解析】发散思维能够促进创造力发展。
10.D【解析】小学生的主导活动是学习。
11.B【解析】发令枪声本是中性刺激,因此该行为现象是条件反射。
12.A【解析】教育、政治、文化等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只有A是影响生理发展的因素。
13.B【解析】这里运用的原理是色彩对比明显能引起人的无意识注意。
14.D【解析】善于迁移,能举一反三,善于综合分析,是思维灵活性的表现。
15.A【解析】“孩子的脸,六月的天”体现了儿童情绪的不稳定性特征。
二、名词解释题
16.最近发展区: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和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才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17.意义学习:是指两者能够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练习,即新的学习材料能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符号、概念、命题相联系。
18.精加工策略:指学习者对予给定的学习材料作更细化的、更深入的加工,以促进理解和记忆。
19.定势:是心理操作活动的积累而形成的问题解决的刻板和准备状态,是人们在过去经验影响下,解决问题的倾向性。
20.道德:指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三、判断说明题
21.× 【解析】认知风格没有好坏之分。
22.× 【解析】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
23.√ 【解析】根据对评价结果的解释可以将教学评价分为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24.× 【解析】布鲁姆提出的情感领域目标从低到高分为五个等级,依次为接受、反应、价值化、组织和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所以最高等级应是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25.× 【解析】学习动机中等程度时效果最好。
相关试题: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