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大学教学质量管理
一、判断、选择
1、教师工作要素管理——教师教学工作质量管理、学生学业质量管理、教务工作质量管理。
2、教学进程环节管理——制订计划、运行监控、检测评估、总结提高。
3、教学计划——由学校的有关职能部门面向全校的所有教学单位制订的,正是通过教学计划才将学校的所有工作和生活组织起来。
4、教学大纲——是由任课教师针对某一课程的实施情况而制定的具体规划,旧中国称之为“学科课程标准”。
5、具有高校教师资格的在编专业教师中,硕士学位获得者和博士学位获得者的比例占专业教师总数的一半以上,具有讲师及以上职务或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参加岗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的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95%以上,教授、副教授近三年内均曾为本科生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高,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够明显促进教学成效。
6、四项经费——本专科业务费、教学差旅费、体育维持费、教学仪器设备维修费应占学费的比例超过30%。
7、必修课应用多媒体技术授课的时数不低于15%;双语授课课程比例不低于10%;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不低于80%。
8、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不低于97%;应届毕业生的年底就业率不低于80%。
9、顾客导向原则——指高等学校中接受教育教学服务的对象,包括学生、家长、教育官员、高一级学校、用人单位、社会和劳动力市场等。
10、质量管理小组——最早出现在日本,是指从事各项工作的教职员工有意识的组织起来,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发现并解决工作现场中所遇到的各种质量问题。
11、戴明环模式(PDCA)——质量管理和质量改进按照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的顺序循环往复,以进入一个科学的逻辑运作过程,最终提高管理质量。
12、全面质量管理系统的五个关键要素——起联合作用并普遍承诺的共同愿景;以消费者为导向的战略和过程;以工作团队为中心的组织架构;富有刺激性和挑战性的组织目标;进行系统的日常管理的技术方法。
13、学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三个基础——文化、承诺和沟通。
14、大学教学质量监控的ISO9000模式包括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与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和改进两个环节。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