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模拟试题>中学教育学试题

2014年10月河南教师资格临考短时速记(初中教育学)

来源:233网校 2014年10月15日

61、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62、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63、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3)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64、班主任的领导方式
(1)权威的(2)民主的(3)放任的
65、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66、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人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社会对个体的要求或期望有体质、思想道德、知识能力等多方面,并提出一系列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目标明确、时间相对集中、有专人指导并进行专门组织的教育活动,此外,学校教育使个体处在一定的学习群体中,个体之间发展水平有差异,这也有助于个体的发展。(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的内容大部分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即使专门学校的教育内容,也属该领域普遍和基础的部分,因而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在开发特殊才能方面,普通学校教育内容的多面性和同一学生集体中学生间表现出的差异性。
67、素质教育的理论要点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倡导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每个人都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受教育权是每一个人、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权利,我们应尊重这种权利,保护这种权利,创造条件实现这种权利。(2)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各个方面的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教育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素质教育强调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既充分重视学生共性的发展,又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多样性。(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①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②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③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68、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①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②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69、论述教师的专业素养。
(1)学科专业素养。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教师应该对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能广泛而准确的掌握,对基本的技能能熟练运用,对所学的基本结构能深入的理解。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这包括学科间的相关点、相关性质、逻辑关系等。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这包括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学科发展的趋势和动向,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等。④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这包括领悟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层次、思维的工具和方法等。(2)教育专业素养。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要具有热爱学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愿意终身从事工作的教育信念。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教育的教育研究应本着改善实践的宗旨,着重于对自己实践行为的研究。
70、论述师生关系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差接受者。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严格要求的民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师生关东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一人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
71、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①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并且间接地去体验。②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要使人类的知识经验转化为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识,必须依靠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统一。①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②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是他们进一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在教学中,必须探索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差异以及相互转化的过程和条件,以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认识能力。(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在教学中,学生的知、情、意相互作用,同时介入,这就需要我们处理好知识学习与思想、情感、意志培养的关系问题。教学中要强调激发学生学习习惯和求知欲,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不仅要学会学习,而且要学会生活,学会做人。(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现代教学论强调教与学二者的辩证关系,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去学,学生这个学习主体是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作用。①教师在教学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③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72、请你具体谈谈对直观性这一教学原则的理解及贯彻的基本要求。
(1)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2)贯彻的基本要求:①正确选择直观教育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任务、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正确选用直观教具。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教学中的直观不是让学生自发地看,而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观察,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把握事物的特征,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讲解以解答学生在观察中的疑难,获得较全面的感性知识,从而更深刻地掌握理性知识。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用语言作生动的讲解、形象的描述,能够给学生以感性知识,形成生动的表象或想象,也可以起直观的作用。
73、请你具体谈谈对启发性这一教学原则的理解及贯彻的基本要求。
(1)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贯彻的基本要求: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是启发的首要问题。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注意提问、激疑,启发他们的思维。然后,教师因势利导,使学生认识逐步深入,以获取新知。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不仅要引导学生动脑,而且要引导他们动手。④发扬教学民主。它包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等等。
74、如何理解和贯彻教学中的巩固性原则。
(1)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2)贯彻的基本要求: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理解知识是巩固知识的基础。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为了组织好复习,教师要向学生提出复习与记忆的任务,要安排好复习的时间,要注意复习方法的多样化。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努力学习新知识,扩大加深改组原有知识和积极运用所学知识于实际来巩固知识。
75、联系实际分析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的含义及如何运用。
(1)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2)贯彻的基本要求: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按教学大纲、教科书的体系进行教学是为了保证科学知识的系统性和教学的循序渐进。教师必须深入领会教材的系统性,结合学生的认识特点和本班学生的情况,编写一个讲授提纲,以指导教学的具体进程。②运用时要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循序渐进要求教学区别主次、分清难易、有详有略地教学。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这是循序渐进应遵循的一般要求,是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不可违反。
76、如何理解和贯彻教学中的因材施教原则。
(1)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2)贯彻的基本要求: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教师应当了解每个学生德智体发展的特点,各学科学习的情况与成绩,有何兴趣、爱好与擅长以及不足之处,然后有目的地因材施教。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77、请你具体谈谈对理论联系实际这一教学原则的理解及贯彻的基本要求。
(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2)贯彻的基本要求: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实际。只有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才能生动活泼,使抽象的书本知识易于被学生理解、吸收、转化为他们的有用的精神财富。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首先要重视教学实践如练习、实践、参观和实习等,其次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参加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在教学中,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学生才能深刻理解知识,掌握技能,达到学以致用。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各方面的差异很大,为了使教学不脱离实际,必须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78、论述教师布置作业的要求。
(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纳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要有助于学生巩固与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能力。(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学校应通过班主任来调节学生各科作业的总量,防止学生负担过重。(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对比较复杂的作业,教师也可以适当地提示,但这种提示应是启发性的,不能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用。检查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巩固的程度和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以便发现教和学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
79、论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班级授课制扩大了教学规模,加快了教学速度,提高了教学效率。(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规定,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教学,保证让全班学生都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同班学生学习内容相同,程度相近,便于相互切磋讨论,互帮互助,共同提高。(4)班级授课制也有它的缺点。主要表现在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80、我国学校德育内容
(1)政治教育。政治教育主要是按照特定国家的政治观和社会对公民的一般要求,对公民进行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和法制教育以及社会行为规范教育。(2)思想教育。思想教育是有关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救育。(3)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塑造培养,包括有关道德知识学习、传统美德教育、审美及情操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以及道德思维能力、道德情感、信念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等。(4)心理健康教育。
81、德育过程的规律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①构成品德的知、情、意、行这几个因素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②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③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④将德育工作总结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这是符合德育过程规律的。(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①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②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①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②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③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①一个人的良好思想品德的提高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过程。②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变化,坚持长期抓反复抓。
82、如何理解和贯彻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这一德育原则。
(1)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2)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爱护、尊重与信赖学生是一个优秀教师的基本品德,也是教好孩子、获得所期望的良好效果的一个重要条件。②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教育者在贯彻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时,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正确合理和恰当,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③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的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不能姑息迁就,放松要求,要注意防微杜渐,从小培养好。
83、具体谈谈你对因材施教这一德育原则的理解及贯彻的基本要求。
(1)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得到最好的发展。(2)贯彻的基本要求:①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作为教师,必须全面的了解学生,尤其是学生的个性和内心世界需要。②根据学生个人特点进行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83、认知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1)该模式的特色:①提出以公正观发展为主线的德育发展阶段理论,通过实证研究,作出了完整的理性阐述。②建构了较为科学的道德发展观,提出智力与道德判断力关系的一般观点。③是通过实验建立了崭新的学校德育模式,如新苏格拉底德育模式、新柏拉图德育模式等,提出课堂道德讨论法、公正团体法等一系列可操作性德育过程,重新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和学校德育的功能。(2)它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在于:①科尔伯格对于道德判断发展六个阶段的界定未必合乎我们的国情,但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总的说是可信的,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发展。可根据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对科尔伯格的研究进行修正。②发展性原则在我国学校的知识教学中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但在德育上还没有更多的研究和展开。如果承认学生是处于投展中的个体,就必须基于学生的发展水平进行教宵,促进学生的逐步发展。③我国学校在系统地传授道德知识方面颇有心得,但在提高学生道德思维能力方面缺少行之有效的办法。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可以提供有益的借鉴。
84、体谅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1)体谅模式的特色在于:①有助于教师较全面地认识学生在解决特定的人际社会问题的各种可能反应;②有助于教师较全面地认识学生在解决特定的人际社会问题可能遭到的种种困难,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会关心;③它提供了一系列可能的反应,教师能够根据它们指导学生围绕大家提出的行动方针进行讲座或角色扮演的主题。(2)体谅模式对于我国学校德育的改革有一定启示:①如果把“学会关心”视为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这个总的教育目的应当分解成层层推进的目标体系;从培养学生对他人需要、目的、利益的敏感性,刊培养较为丰富的人际意识,直到培养比人际意识更为复杂的社会意识;②目标体系应当通过一套精心设计的、内容逼真的、包含人际一社会问题情境的教材体现出来;③应当与各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使用,大量使用有助于提高学生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文字创作、小组讨论等。
85、社会模仿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发展改革的启示
(1)社会模仿模式的特色:①在吸收其他学派的基础上,发展了行为主义,使之对人的道德行为作出更合理的阐释,对德育工作有很大意义;②在文化环境与人的道德发展的相互作用方面有重要的成果,系统论述了示范榜样对道德发展的内在作用机制以及影响道德行为的各种形式和途径;③自我评价和自我效能的理论给学校德育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具体阐述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为,建立认知调节机制的基本过程,把环境的示范和个体的发展与认知调节机制的互动表达出来,从中可以看到学生是如何内化外部作用,从而逐渐发展起自我评价能力的;④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其可资借鉴的地方在于:①在探讨道德教育与行为形成方面,社会学习理论的许多成果也值得借鉴,对我们加强道德知识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有较大启迪作用;②强调自我效能感,注重个体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努力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强化。这些对我国学校德育工作都有借鉴意义。
86、试论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思路。
(1)存在的问题:①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性。长期以来,班主任一直在从事程序化的教育教学工作,工作是高强度的。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分数在学校中是至高无上的,教师奖励与惩罚、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与其所在班级学生所取得的分数直接相关。学校把分数作为衡量教师工作业绩的主要尺度,教师则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成就的主要指标。伴随着教师高强度的“知识传递”,教师必须实施班级控制,以确保班级的教与学不受干扰,教师权威无疑是使学生服从教师指挥,从而控制学生干扰行为的最便捷、最有效的手段。②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在班级管理中,班干部特殊化、多数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缺乏自主性是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2)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①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既是班级活动的出发点,又是班级活动的最终归宿。②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学生为核心,建立一套能够持久地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管理机制,确保学生的持久发展。③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以训练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为主的班级管理制度改革的重点是:适当增加“小干部”岗位,并实施轮换;按照民主选举干部等等。
87、班主任如何了解和研究学生
(1)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①了解和研究学生内容。内容包括:思想品德状况、集体观念、劳报考度、人际关系、日常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学习方法、思维特点、智力水平;体质健康状况、个人卫生习惯;课外与校外活动情况;兴趣、爱好、性格等。②了解学生的群体关系。内容包括:班级风气、舆论倾向、不同层次学生的结构、同学之间的关系、学生干部情况等。③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内容包括:了解学生的家庭类型、家庭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条件、家长的职业及思想品德和文化修养、学生在家庭中的地位、家长对学生的态度等。(2)了解学生的方法:①阅读材料法。通过阅读学生的有关材料来了解学生,包括记载学生各种情况的登记表、统计表和学生活动成果记录表等。②调查法。通过对学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调查访问,从各个侧面间接地了解学生,包括谈话、问卷、座谈等。③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