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个体成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个总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一些不同的特征,依题意得应选B项。
2.D[解析]《学记》开篇说:“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3.A[解析]社会本位目的观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柏拉图、洛克、赫尔巴特等。赫尔巴特以永恒不变的五种道德观念,即“内心自由”、“完善”、“仁义”、“正义”、“公平和报偿”为教育内容,培养真正善良的人,即不怀疑现存的社会秩序,又能遵守现行的社会法制。
4.B [解析]教育目的的结构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教育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做出规定,即指明受教育者在品德、智力、知识、审美、体质等方面的发展,以期受教育者形成某种个性结构。二是对教育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即指明这种人符合什么社会的需要或为什么阶级的利益服务。其中关于身心素质的规定是教育目的结构的核心部分。
5.D[解析]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教学,只有能直接承担教育教学工作职责的人,才具备教师的最基本条件,也就是说作为教师首先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否则就不能认为是教师。
6.A[解析]古代中国所说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和西方中世纪所说的“牧师代表上帝的旨意”等,都明显地反映了师生关系的不平等性及专制性。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是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反映,也是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7.A[解析]学生认识是通过师生交往,并且是间接地获得知识,是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提高认识和发展能力的,即具有交往性、间接性和教育性。
8.C [解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为描述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所提出的三个功能性基本要求,简称三维目标。
9.C[解析]“教育也,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和“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
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均出自于《学记》。
10.D[解析]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作出的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表现,故也是衡量人们思想品德高低好坏的根本标志。
11.C[解析]许慎是我国东汉时期的经学家、文学家,他编篡的《说文解字》是我国时间最早、影响最大的字典,其中对教育进行了解释,也是最早的针对教育的说明。
12.A[解析]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动力是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一矛盾运动是个体和客观现实之间相互作用的反映,是通过个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的。
13.D[解析]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而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即能把自己独特的美感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能力,创造美的能力既包括艺术关的创造,也包括生活美的创造。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
14.A[解析]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把我国的教育目的表述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5.A[解析]教育学应重视教育经验,将教育的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从教育经验中总结教育规律,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所以B、D是正确的。如果把教育学变成教育经验汇编,仅仅满足于教育经验的介绍,那就会否定教育学是一门科学,这是错误的,所以C是正确的。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们还只是表面的、局部的、个别的具体经验,尚未揭示出教育规律,因此,A的说法是错误的。
二、填空题
1.学校教育制度
2.人力资本论
3.皮亚杰
4.少年期的年龄特征
5.劳动后备力量
6.相互作用模式 社会体系模式
7.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
8.赫尔巴特 斯宾塞
9.年龄 知识程度
10.认知模式 体谅模式
1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2.社会实践
13.心理特征
14.形式与内容
15.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