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 2.A 3.B 4.D 5.B 6.D 7.B8.B 9.A10.D
二、多项选择题
1.BCD 2.ACDE 3.AB 4.ABDE 5。BDE 6.ACE 7.ABDE 8.ABC 9.A.BCDE 10.BCD
三、填空题
1.哲学心理学时期2.循环系统3.大量的练习4.外部感觉5.保持6.概念7.无意想象8.动机9.液体能力(液体智力)10.双避式冲突
四、简答题
1.简述动作技能的形成。
【答案要点】
动作技能的形成大体经历四个阶段:
(1)认知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也称知觉学习,学习者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指导者的言语讲解或观察别人的动作示范,或借助标志每个局部动作的外部线索。试图“理解”任务及其要求,在头脑中形成有关动作方式的表象,并在活动中对动作进行调节和控制。
(2)掌握局部动作阶段。动作技能的形成必须首先掌握构成技能的各个局部动作。
(3)初步掌握完整动作阶段。在前一段掌握局部动作的基础上。逐步将局部动作组成一个完整的动作系统。
(4)动作协调完善化阶段。这是动作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一连串的动作系列巳经联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已巩固下来,各个动作相互协调。
2.简述知觉及其特性。
【答案要点】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
(1)知觉的选择性。人所处的周围环境复杂多样,不可能对众多事物进行感知.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把其他对象则作为知觉对象的背景,这种现象叫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人在知觉客观对象时,总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的过程中,人总是用过去所获得的有关知识和经验,对感知事物进行理解和领会,这种特性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常见的知觉恒常性有亮度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等。
3.画图并解释艾宾浩斯遗忘规律曲线.
【答案要点】
艾宾浩斯,经过对自己的测试,得到了一些数据,描绘出了一条曲线,这就是非常有名的揭示遗忘规律的曲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图中竖轴表示学习中记住的知识数量.横轴表示时间(天数),曲线表示记忆量变化的规律。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一定时间的时候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遵循“先快后慢”的原则。
4.简述思维及其基本过程。
【答案要点】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思维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的特点,思维概括性是指思维通过抽取同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和事物间的必然联系来反映事物。思维的间接性是指思维能对感官所不能直接把握的或不在眼前的事物,借助于某些媒介与头脑加工来反映,而感知觉只能反映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
思维是高级的心理活动形式。人脑对信息的处理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过程,这些是思维最基本的过程。
(1)分析与综合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过程的基本环节,一切思维活动,从简单到复杂,从概念形成到创造性思维.都离不开头脑的分析与综合。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方面或个别特征的思维过程。综合是在头脑里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各种特征结合起来进行考虑的思维过程。
(2)比较
比较就是在头脑中把事物加以对比,确定他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其关系的过程。
(3)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把事件的共有特征、本质属性都抽取出来,并对与其不同的、不能反映其本质内容的舍弃。概括是将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练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的过程。
五、论述题
1.论述心理学对教师职业的意义。
【答案要点】
(1)教育活动要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一个是社会发展规律,一个是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活动首先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教育最终要促进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又有其自身的规律,即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认识和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规律.也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所在。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和不均衡性等特征,这些特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在教育活动中。
适应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就会使教育工作取得最大的效果。
(2)教师工作要有心理学指导。
教师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师通过讲授,使学生发展自身的各种能力,塑造出完美的人格。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掌握和运用学生学习的规律和人格形成的规律。教师只有掌握了学生学习的本质规律、不同学习的类型划分、学习的过程阶段特点等心理学理论,才能顺利地实施教学活动。
实现其教学目的。教师也只有掌握了学生的人格结构及其特征表现,才能针对学生的人格差异,因材施教,依据品德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3)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是教师专业化的主要指标。
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要具有教师职业所必需的职业素养。教育理论知识是教师职业素养的主要条件,而心理学理论则是教育理论知识的重要组成。因此,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的水平就成为检验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主要指标。
2.论述言语、语言和思维。
【答案要点】
(1)语言是以语音或文字为物质外壳,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交际的过程。思维是人们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应。
(2)语言和畜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语言是工具,言语则是对这种工具的运用。语言是社会现象.因而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言语则是心理现象,具有个体性和多变性.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3)语言和言语又是密切联系的。言语要借助语言才能实现,离开了语言,人们之间的交际只能通过衷情、动作,而这种方式的交际所能交流的内容是非常有限的,远不能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所以,言语离不开语言,只有借助语言才能实现人们之间的思想交流。语言是人们相互交际的社会生活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语言也只有发挥它的交际工具的功能才存在价值.才是活的语言,离开了人们的交际活动.语言就变成了死的语言,它将被社会淘汰。所以,语言也离不开言语。
(4)人的思维与言语有着密切的关系。思维与言语是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首先,思维活动是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借助言语实现的。其次,言语也离不开思维。因为构成言语的词汇和语法规则是思维的结果,而词义正是概括的思维或概念。言语和词的意义也正是靠思维的日益充实和丰富而不断地深化和发展的。
(5)思维与言语是有区别的。首先,它们的本质属性不同。言语是人们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物质的,以声、形的物质形式存在。思维是人脑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心理过程,它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形式,是观念的,以意识的形式存在。其次,它们与客观事物的关系不同。思维与客观事物之间是标志与被标志的关系,二者无必然联系。再次,从构成要素来看,言语中的词与思维中概念相关,但不完全等同。
六、案例分析题
1.【答案要点】
(1)原因分析
①强大的好奇心理。青少年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新事物和行为对他们都有很大诱惑力。对吸烟的行为也是如此,他们有想试试看的想法,看到成年人叼着香烟,火光一闪一闪地吐出自烟的姿态,以为吸烟可能有着无穷的乐趣,所以想亲自品尝一下这吞云吐雾的滋味。
②交往心理。在社会风气影响下,为了联络感情,相互敬烟成为习惯,学生认为烟可使人产生亲近感。
③对偶像的模仿心理。不少青少年学生有对偶像的崇拜心理。如对家长、老师、名人、明星等,对他们的言行举止都进行模仿,尤其是对偶像吸烟时的姿势等,认为这样可以拉近与偶像的距离,而且使自己也趋于“成熟”。于是学生学会了吸烟。
④虚荣心的驱使。青少年学生虚荣心强.当看到别的同学吸烟.自己也想和其他同学一样。
⑤对“压力”、挫折的反抗心理和逃避心理。“压力”一般来自教师与家长。青少年学生一方面思想单纯,充满幻想,有较强的进取心和自尊心,一方面又显示出幼稚.缺乏判断力和自制力。
⑥愈禁愈吸的逆反心理。学生的逆反心理时常表现得尤为突出,宣传机器大肆宣传吸烟的危害,大力提倡戒烟,家长、老师严禁学生吸烟,置“烟”于万恶之源,恰恰刺激了这些学生的逆反心理,他们偏要体会一下置身“毒雾”的感觉,无意中形成了愈禁愈吸的结果。
⑦对烟的错误认识心理。他们认为抽烟能提神、消除疲劳,有助于脑力劳动,因而在学习紧张时或思考难题时借助吸烟提高学习效率。
⑧家长没有进行严令制止,致使他逐渐吸烟成瘾。
(2)解决方案
①教师、家长要起表率作用。只有自己不吸烟,才能理直气壮地教育学生不吸烟,才能理直气壮地纠正已染恶习的学生。此外,教师和家长要多讲一些名人戒烟的故事,为学生树立戒烟的榜样,恰当利用他们对名人的崇拜心理,达到教育学生禁烟的目的。
②努力减轻学生的压力。遇事要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批评学生时要讲清道理,不对学生提出超越实际能力的过高要求,随时发现并消除学生可能产生的对学习、生活的消极情绪,使之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好好学习。
③提高学生对于挫折的承受力。给学生讲明在生活、学习中受到挫折是任何人都可能遇到的问题,意志坚强者会愈挫愈勇,会把它看做一次考验的机会,会查找原因,接受教训,努力自强,以便下次取得成功。
只有意志薄弱者才会在挫折面前一蹶不振,才会借吸烟来麻醉自己,欺骗自己。学生的自尊心会使他们选择强者的道路。
④教育学生注重同伴的选择。“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随蜜蜂飞者采蜜,与苍蝇聚者逐臭。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全在同伴的脸上写着。青少年学生,正如含苞欲放的花朵,何苦要选一伙烟民做朋友,早早地摧残自己呢?道理说清了,学生选择了积极向上的不吸烟的同学为友,自然也就不吸烟了。
⑤提高学习兴趣,丰富课余生活。经常摘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知识竞赛、书法比赛、开演唱会、对对联、猜谜语等,用以增强学生竞争意识,增加其生活乐趣,把他们强烈的争胜心、好奇心引导到对各种有益的活动比赛和各种科学知识的学习上去。如若这样,学生就不会再借吸烟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了。
⑥要广泛持久地做好吸烟危害健康的宣传工作,特别要充分说明吸烟对青少年智力和心肺功能的影响,使学生切实认识到吸烟是一种害人害已的行为,以便他们自觉抵制吸烟。对已经吸烟并有相当吸烟“历史”的学生要经常组织他们参加有关烟草问题的沙龙讨论会。收看烟草对生态环境、青春期发育影响的电影、录像、图片,参观医学院解剖人体标本。
⑦应该及时对那些不吸烟者给予表扬。对那部分虽未完全戒烟、而已取得阶段性“成绩”的学生,向他们道一声真诚而热情的鼓励词,这样比吃任何灵丹妙药都更为有效。
⑧含维生素C后可产生对烟草气味恶心的感觉。戒烟效果较好。此外,体育活动也是戒烟最好办法之一。
(3)小结
四种干预模式:健康教育:强调吸烟有害健康。社会影响:识别不良的社会因素,提高抵制能力。生活干预:教给生活技巧沟通及社交技能,提高认识和辨别力。认识发展干预:改变对吸烟的看法,合理解释,正确疏导。
2.【答案要点】
(1)原因分析
①在生物因素上,酒精是致瘾源,酗酒者有很强的酒精代谢酶系统,酗酒有遗传倾向,同卵双生酗酒高于一般人群。父母一方酗酒.子女酗酒的比例高,嗜酒者子女的酒精中毒发生率高出对照组的4—5倍,家族倾向的酒精中毒者发生年龄较早,多在20岁左右,中毒严重,需要治疗。有人猜测,可能是因为机体先天缺乏某种必要的代谢物质.以酒精来弥补;也可能是某种物质过多,以某种方式促进了饮酒。种族的因素也有影响,比如东方人体内缺少醒脱氢酶。对酒精比较敏感,因此饮酒相对少,如果染上酒癖更容易中毒。
②在心理因素上,饮酒者常常是为了解除苦闷、紧张、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而开始饮酒,酒精很快使人感觉不到紧张和恐惧。饮酒行为是重要的“社会润滑剂”.可增加个人的勇气与行为能力。社会适应不良的人会给自己开酒精处方。有人认为,酒精滥用和抑郁症是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关系。滥用酒精是一种持续发展的精神病,酒精中毒是性格缺陷或环境适应不良的结果。嗜酒者人格特征有:被动、依赖、自我中心、反社会行为、易生闷气、缺乏自尊、对人疏远等。青少年嗜酒的心理原因还有模仿、从众、抗拒父母、表现独立性等.用过量饮酒来毁灭自己,惩罚父母,或表达自己长大成人的愿望。
③在社会因素上,不同的时代、地区、民俗和社会文化影响到人们的饮酒行为。饮酒成瘾有重要的社会文化和宗教根源,它是一个古老而又严重的世界性问题。古代人饮酒,除了药用或宗教活动外,主要是娱乐和消遣;现代社会饮酒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节日喜庆、婚嫁宴请、商务洽谈都免不了饮酒,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饮酒行为不断强化。酒精的流行越来越少年龄和性别界限,在社会病理和个体精神病理的影响下,饮酒者极易发展成为酒滥用和酒依赖。
(2)解决方案
①认知疗法。通过影视、广播、图片、实物、讨论等多种传媒方式,让嗜酒者端正对酒的态度,正确认识嗜酒的危害,从思想上坚持纠正饮酒的成瘾行为。社会上舆论干预和强制的行政手段,对戒酒有绝对的效果,但应提倡主动戒酒。
②渐渐减量法。要有计划地戒酒,切忌一次戒掉,以免出现成瘾症状。
③借助药物。由于饮酒是一种成瘾行为,需要相当努力才能把这种习惯的不良行为改正过来。有时候借助药物的帮助也是必要的,这样能够提高戒酒成功率。
④反恶疗法。这是一种行为矫正方法。其目的是在饮酒时不但得不到欣快感觉,相反产生令人痛苦的体验,形成负性条件反射。常用药物配合。
⑤辅助方法。为了达到纠正不良习惯的目的,常常结合生物反馈、系统脱敏等辅助方法,以获得满意效果,不过这需要心理医生的指导和帮助。
⑥家庭治疗。酗酒往往给家庭带来不幸,但对其进行制约的最好环境也是家庭。因此,家庭成员应帮助患者,让其了解酒精中毒的危害及树立起戒酒的决心和信心,并与患者签好协约,定时限量给予酒喝,循序渐进地戒除酒瘾。同时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用亲情温情去解除患者的心理症结,使之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⑦集体疗法。患者成立各种戒酒协会,进行自我教育及互相约束与帮助,达到戒酒目的。为了彻底戒掉饮酒习惯,最重要的是主观认识,只有认识明确才有坚定信念,方可纠正习惯性饮酒行为。
(3)小结
酗酒也会成瘾。众多酗酒者在观念上还难以接受它是一种吸毒行为。酒精对人脑组织的亲合力大,依次抑制大脑皮层、脊髓、延脑,导致神经、精神症状。对于青少年的生活多予以担心和关注。让他们远离不良的生活方式是家长和教师所必须要注意的。
考试资料:辽宁教师资格考试历年真题 章节知识考点复习大全
辽宁教师资格证VIP班:怎样让备考才万无一失?233网校教师资格,讲师带你告别盲目备考,轻松掌握考点!零基础VIP班,不过免费重学!点击免费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