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模拟试题>中学心理学试题

2015年辽宁教师资格考试《中学心理学》全真模拟试卷及答案(3)

来源:233网校 2014年12月31日
一、单项选择题
1.C 2.D 3.D 4.D 5.D 6.C 7.C 8.C 9.D 10.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 2.ABCD 3.BCD 4.BCD 5.ABCE 6.BE 7.ACD 8.CD 9.ABD 10.ABCDE
三、填空题
1.个案法2.个体心理3.大量的练习4.深度知觉5.内隐记忆6.皮格马利翁效应7.生理依赖8.执行决定阶段9.多因素说10.定势
四、简答题
1.简述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答案要点】
(1)客观性原则
所谓客观性原则,就是根据心理现象的本质面貌研究其本质、规律和机制。这是心理学研究的根本指导原则。
(2)系统性原则
所谓系统性原则,就是用系统论来考察心理现象,把人的心理作为一个整体、报考的系统加以考察。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就是心理学的研究从选题到具体研究过程,都应该以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并从实际的需要出发,最终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2.简述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答案要点】
从广义上来讲.心理的发生与发展分为种系心理的发生发展和个体心理的发展。所谓种系心理的发生发展指的是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狭义的心理发展指的是个体的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整个生命历程中的心理发展。
(1)种系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①动物心理的发生与发展。包括感觉阶段、直觉阶段、思维萌芽阶段,
②人类心理的发生与发展。包括身体的形成在人类心理产生中的作用、劳动在人类心理产生中的作用和语言在人类心里产生中的作用。
(2)个体心理的发展:
①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初期、青年中期、成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
②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阶段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可变性。
③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是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
3.简述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答案要点】
(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
皮亚杰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系统地研究了儿童的道德判断,他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分为三个阶段:①前道德阶段(0~3岁);②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岁);③自律道德或道德主观主义阶段(7~12岁)。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柯尔伯格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他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品德发展理论:①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包括惩罚定向阶段和寻求快乐阶段。⑦习俗水平(9~15岁),包括好孩子定向阶段和权威定向阶段。③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包括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和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阶段。
4.简述中学生观察力的发展及培养。
【答案要点】
(1)观察力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知觉能力。
(2)中学生观察力的发展
中学生由于心理活动的目的性快速地发展,做事情的计划性增强。思维水平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发展。观察力水平有大幅度提高。具体表现为:①目的性强:②准确迅速;③长期坚持;④正确理解。
(3)中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根据青少年观察力发展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主要包括:①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②明确观察任务;③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④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五、论述题
1.结合实际论述如何体现“师德”。
【答案要点】
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所谓师德.是教师应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青少年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之一。从实践的角度看.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对其学生产生一辈子的影响。
(1)认真教学,刻苦钻研教学。要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这是师德的首要基础。如果一个教师不是一个优秀的“教书先生”。也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教师要有进行教育所需的扎实而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要透彻地懂得所教学科。仅仅熟悉教学大纲和本学科内容是不够的,教师的知识应比这宽广得多。通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
(2)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学校、关心学生、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也是师德的核心。作为班主任,除了在学习上对学生严格要求之外。在生活上对学生也要关怀备至,让学生感觉到很关心、重视,从而优化本班的班级管理效果。在批评教育时也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不轻易伤害。利用一切机会鼓励学生参与竞争,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热情帮助,让学生通过自我选择、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达到自我补充、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目的。
(3)依法执教、爱岗敬业。这是一个教师的最基本的索质,在教育愈来愈规范化的今天,需要我们不再是教书匠,而是教育艺术家,知法、懂法、守法、宣法是我们的职责和义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
(4)严谨治学、团结协作。“活到老学到老”一直是我们的信念,所以,从未放弃学习充电。尤其是通过阅读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经常性地上教育在线学习同行的经验与教训.同时积极练习写随笔,争取每周不少于三篇的反思。以学校的价值为导向、以学生的利益为中心来注意自己的言行,维护领导的信誉,与老师们精诚合作、齐心协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5)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经常家访,寻求家长的意见.不以家庭背景枧人.平等谦虚地对待家长。家长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如何服务学生从而使家长满意,一直是我们深以为虑的问题。虽然.很多家长的素质低下,对孩子的教育也成问题.但作为一名老师却不能急,不能躁,只有更耐心更细致地工作。
2.论述中学生的心理差异的主要表现方面。
【答案要点】
(1)气质
气质是人的心理特征之一,与人的遗传素质、性格、后天环境和教育有关。它主要表现在情绪体验的快慢、强弱、表现的隐显以及动作的灵敏或迟钝方面。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气质类型是表现为积极的性格特征还是消极的性格特征.还不稳定,因而可塑性很大。自高中之后.气质表现越来越少.性格逐渐稳定化与社会化。
(2)性格
中学生性格差异主要表现在性格类型差异和特征差异两个方面。从类型上说分为内侦型和外侦型;特征差异表现在对现实所采取的态度,或在活动中的意志力上。初中生性格的意志特征是不稳定的,他们在克服困难中毅力还不够,往往把坚定与执拗,勇敢与蛮干、冒险混同起来。到了高中阶段,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和情感的稳定。性格的意志力日趋提高。由于初中生处于青春初期.其情绪情感变化很大,激情往往占一定的地位。高中生性格的情感特征日趋稳定,基本上代表他成熟后的特征。往往在一生中保持下去.即使有变化,只是量的增减,而很少有质的变化。
(3)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所特有的意志,是人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首先表现在意志的倾向性上.即对不同学科、不同活动内容的选择态度上:其次表现在兴趣发展水平.学生兴趣各有特点.有的是从小就有,有的是后来出现,有的长期稳定,有的出现变化;最后是兴趣的品质,够兴趣的深度、范围和持久性。
(4)能力
能力是人顺利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学生能力的个别整异主要表现在:
①认知能力的差异在注意、记忆、想象和观察等认知能力上,中学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如记忆.有的学生善于听觉记忆。
有的善于视觉记忆或混合记忆,在记忆强弱上.有的记忆快而遗忘慢,有的识记慢但不易遗忘;在想象能力上有的鲜明生动,有的模糊混乱。
②特殊能力的差异
中学生特殊才能的差异明显,有的能富有情感地感受现实的影响而表现出文学才能;有的视觉敏感性好,具有艺术的想象力而表现出绘画才能等。研究表明,15岁以前的中学生视听觉灵敏度超过成人,最容易表现出音乐、绘画等才能。
③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中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有的相对较商,有的相对较低。
④能力发展时间的差异
有的学生很早就能表现出某种能力优势,有的学生的优异才能则表现得较晚,甚至有些人晚年才表现出来,即所谓“大器晚成”。
⑤不同能力发展速度的差异
在同一个学生身上,会同时具有多种能力,某些能力发展快,某些能力则发展迟缓.在衰退的时间上也有先后之别。
(5)情感特征
中学生容易动感情,也重感情,他们的情绪高亢激烈,充满着热情和激情。由于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的情感带有明显的两极性。当取得好成绩时,表现为唯我独薜;一旦失败,又陷入极端苦恼中。甚至一蹶不振。一会儿振奋、激动,一会儿又气恼、失望。中学生的情感尽管两极性明显,但总体上还是趋于稳定的。主要表现在:①对情感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逐渐提高。②情感逐步带有文饰、内隐的性质。
六、案例分析题
1.【答案要点】
(1)原因分析
①处于青春期,敏感,同时属心理问题易感人群。
②社会原因。家庭经济困难。从小将过重的责任加在自己的肩膀上。家庭内部人际关系紧张,与人家交往少.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未得到父母、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关注,未得到正确的引导。
③心理原因。存在认知错误,考得好也认为是别人没考好。情绪紧张,行为尚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技巧,焦虑害怕自己不能解决。求助者性格从小内向,个性争强好胜。
(2)解决方案
①认知上的指导。通过合理情绪疗法,改变其不合理的信念,树立正确的自我认识。促进自我了解。
②实施行为训练。用放松训练疗法,激励她解除掩饰心理,面对现实,进行富有建设性的活动。
③家长、老师、同学多积极配合,让她有充分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统一感。
④家庭的教养方式有待改善,要让孩子感受家庭的温馨与关怀。
(3)小结
正确地应付各种焦虑和应对压力:
首先对考试、学习成绩有正确的认知。对自己要有清晰的认识,明确自己的资源。并善加利用。要树立正确的自信心。正确看待自己的角色.正确地自我定位。学会缓解内心压力。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沟通。
2.【答案要点】
(1)原因分析
①家庭因素。缺乏教育和家庭温暖,导致个体行为放任自流。无束缚感和自制力。
②生活环境。父母没有给予他一个安定的幸福的家庭生活,内心的不安全感,对于生活的无所欲求都使得他对自已的要求放低。
③榜样的负作用。父亲的行为给了他一个不良的影响,缺乏正确的引导。
(2)解决方案
①诉说、宣泄。老师以恳诚的态度,关切的表情,深入内心世界。与他交心,让他体会来自别人的关心与爱护。
②改善家庭和班级环境。约谈家长。让家长不要放弃希望.这种态度应体现在持续不断而又前后一致的行动中,贯穿孩子成长的全过程。应当更多地设法改善他的成长环境.让他尽量少受一些刺激,让他孤独感与自卑感减少一些。在班级内部,要努力营造关心互助的氛围,把他囊括在这种氛围中,课余时间。有意识地让一些同学主动找他玩,和他说说话。这样情绪慢慢会趋于稳定。心情会开朗起来,行为上也会随之出现向积极方面转化的迹象。
③引导其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成长环境得到改善之后.应及时引导正确处理与同学的关系。因为孩子都是同龄人,谁都不会无原则地、持久地迁就常欺负自己或同班同学的人。激励其学会辩证地看待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克服其认知方式中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引导他进一步认识自我,开发自我。
(3)小结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很容易在不良的生活环境中产生逆反和失调行为。孩子的不良问题都是直接或间接的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结果。关注特殊家庭的孩子,关注成长经历比较艰辛的孩子是教育的一部分。

考试资料:辽宁教师资格考试历年真题 章节知识考点复习大全

辽宁教师资格证VIP班:怎样让备考才万无一失?233网校教师资格,讲师带你告别盲目备考,轻松掌握考点!零基础VIP班,不过免费重学!点击免费试听>>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