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模拟试题>中学教育学试题

2012年四川省教师资格教育学B全真模拟试卷(四)

来源:233网校 2012年10月16日

三、名词解释题
21.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22.行动研究:是一种由实际工作者在现实情境中自主进行的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的一体化,使实际工作者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
23.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24.学习压力:学生在就学过程中所承受的来自环境的各种紧张刺激,以及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上可测定、可评估的异常反应。
25.全民教育:(1)全民教育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是道德发展的需要。(2)全民教育是广义的,它的范围从学前教育到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教育不仅是插入更是产出,教育有各种传送体系,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不定形教育,学校应当与丰富的学习环境结合在一起。(3)全民教育是一项新的社会责任,赞助者、家庭和非政府组织都要贯彻这一政策。

四、简答题
26.(1)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认为这种教育学对检验教育方法的优劣毫无用途。
(2)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从而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
(3)把教育实验分为三个阶段:就某一问题构成假设;根据假设制订实验计划,进行实验;将实验结果应用于实际,以证明其正确性。
(4)认为教育实验与心理实验的差别在于心理实验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的,而教育实验则要在真正的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
(5)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27.(1)社会主义一一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维护社会主义利益,为社会主义服务,一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
(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我国教育目的反映出来的这一基本精神,明确了我国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一是明确了人才应有的基本素质,即德、智、体、美等方面。二是明确了使受教育者各方面全面发展,即在注重基本素质(德、智、体、美)形成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促进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我国当今社会发展赋予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使命。其原因在于:一方面,要加速科技进步并用科技进步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就取决于整个民族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要促进包括思想、道德、文化、观念在内的社会的全面进步,就更需要整个民族素质的全面提高。
(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这一教育目的反映了我国教育的基本使命。培养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人才,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目的所体现的基本要求。
28.(P209-211)
(1)系统分析模式。强调以系统分析的方法对教学系统的“输入一产出”过程及系统的组成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组合,借此获得最佳的教学设计方案。
(2)目标模式。又称系统方法模式,呈直线型。其基本特点是强调教学目标的基点作用,它最接近教师的实际教学,即在课程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条件下,如何根据学生的初始状态传递教学信息。这种模式设计过程系统性强,具体的设计步骤环环相扣,易于操作。
(3)过程模式。与目标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它的设计步骤是非直线型的,设计者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可从整个设计过程的任何一个步骤起步,向前或向后。这一模式的基本特点是灵活、实用,教学设计人员可以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有侧重地设计教学方案。
29.(P286-288)
(1)班级组织的目标是使所有学生获得发展。
(2)班级组织中师生之间是一种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
(3)情感是班级组织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纽带。
(4)班级组织中的师与生交往是全面的和多方面的。
(5)班主任和教师的人格力量使班级活动得以有效开展。
30.(P320-322)
(1)明确测验的目的。
(2)界定测验试题的难度。
(3)确认测验的可行性。
(4)提供测验的评定标准。
31.(P387-393)
(1)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
(2)从科学主义、经济主义到推崇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
(3)从国家主义教育到国际化教育。
(4)从阶段性教育到终身教育。

五、论述题
32.(P219)
(1)指向性。教学策略的产生就是为了解决现实的教学问题,掌握特定的教学内容,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操作性。任何教学策略都是针对教学目标的每一具体要求而制定的,具有与之相对应的方法、技术和实施程序,它要转化为教师与学生的具体行动。这就要求教学策略必须是可操作的。
(3)整体综合性。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过程、教学活动的调控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这三个过程并不是彼此割裂,而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彼此之间相互作用,每一个过程依据其他两个过程而做相应的规定和变化。
(4)调控性。由于教学活动元认知过程的参与,因此教学策略具有调控的特性。它表现为主体能够根据活动的要求,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监控认知活动的进程,不断取得和分析反馈信息,及时调控自己的认知过程,维持和修正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
(5)灵活性。同一策略可以解决不同的问题,不同的策略也可以解决相同的问题。这说明了教学策略具有灵活性。
(6)层次性。教学具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教学层次就有不同的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和方
法,也就有不同的教学策略。
33.(P337)
(1)促进发展性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
学生评价是在客观描述评价对象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客观描述可以分为定性描述和定量描述,定性描述是对事物质的方面的分析与研究,定量描述是对事物量的方面的分析与研究,二者相互结合、相互补充、才能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从而提高学生评价的信度和效度。但是,传统的学生评价试图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化为数字,把丰富的质还原为量,把无法量化的内容排斥于评价系统之外,这样势必使评价存在局限,缺乏对学生成长的关注因此,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强调持续性描述,即成长记录、全面、准确地描述学生的成长历程,而这正是发展性学生评价的灵魂,也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构建与实施的必然追求。
(2)有效发挥学生评价的引领作用。
教育评价的基础和核是价值判断和价值引领。价值判断是在客观描述的基础上,根据评价者的需要和愿望对客观事物作出的评判,它是一种客观性与主体性统一的活动。对于学生评价而言,评价者教师的教育价值观是实施价值判断的内在依据,也就是说,学生评价容易受教师个体的价值观的影响。因此,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实施,既充分表达了当代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使各种价值取向在教育评价中保持一种“合理的张力”,也以此引领教师的教育价值观的重建,反思现实中的教育问题,实现教育评价的增值探索。
(3)完善人才的选拔方式。
教育评价作为一种价值判断.在客观上能起到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发展状况进行鉴定的作用。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变了以往把学科的学业考试分数当作评价人才、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的单一模式,运用综合的评价方式选拔人才,从学科学习和基本素质两大维度实行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为高一级学校和社会选拔人才提供全面、丰富、具体的学生发展状态的描述。

试题推荐:

7套2012年四川省教师资格教育学A全真模拟试卷及解析

2011年四川教育学(B级)冲刺试题及答案12套

四川教师资格考试A/B级试题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