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简答题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价值澄清。鼓励学生努力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
(4)利用群体约定。经过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量,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
(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六、论述题
通过对态度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两者实质是相同的。品德是一种习得
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而态度也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
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两者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但是,
态度和品德这两个概念也有区别。
第一,两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包括对社会、对集体的态度,对劳动、对生活、对学习的态度。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等,其中有些涉及社会道德规范,有些则不涉及,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比如,我们经常说某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但这并不等于他的品德不良。
第二,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等在其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提出,因价值内化水平不同。态度也发生多种程度的变化。从态度的最低水平开始,依次是“接受”,即注意,如学生愿意听各种先进人物的事迹报告;“反应”。即愿意并实际参加某项向先进人物学习的活动;“评价”,即按价值准则行动后获得满意感或愉快感,赋予自己的行为以某种价值;“组织”,即价值标准的组织.判断各种不同价值标准问的联系,克服其问的矛盾和冲突;“性格化”,即将各种价值观念组织成一个内在和谐的系统之内,使之成为个人的性格的一部分。上述价值内化的各级水平实际上也就是态度变化的水平,但只有价值观念经过组织且已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时的稳定态度才能被称之为品德。
总之,态度和品德有一定的区别,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属于同质的问题.所以不对两者作严格区分。
相关试题: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