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D 【解析】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l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教育心理学》。
2.A 【解析】一般来说,教师组织课堂空间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按领域原则安排课堂空间,即将课堂空间划分成一个个领域,某些领域只属于某个人;第二种是按功能安排课堂空间,即将课堂空间划分为各种兴趣范围或工作中心。
3.B 【解析】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一比内量表,简称S-B量表。该量表最初由法国人比内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后来由斯坦福大学的推孟做了多次修订而闻名于世。
4.A 【解析】任务分析指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在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要从最终目标出发,一级子目标、一级子目标地揭示其先决条件,力求使任务变得细化可行。
5.D 【解析】埃里克森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青年期(12~18岁)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我同一性克服角色混乱。
6.C 【解析】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它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 7.A 【解析】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 非一成不变,通常是随着年龄、性别、个性特征、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
8.C 【解析】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进行划分,可以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是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9.D 【解析】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很多,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包括:学习者的分析与概括能力,学习者的迁移心向,认知策略与元认知;客观因素包括: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学习情境的相似性,教师的指导。认知结构属于主观因素。
10.B 【解析】陈述性知识主要反映事物的状态、内容及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它主要用来描述一个事实或陈述一种观点。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属于陈述性知识。
11.D 【解析】操作技能按操作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徒手型操作技能和器械型操作技能。前者操纵的对象主要是机体自身,后者的完成主要是通过操纵一定的器械来进行的。
12.A 【解析】操作熟练阶段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操作熟练阶段是操作技能形成的高级阶段,是由于操作活动方式的概括化、系统化而实现的。
13.D 【解析】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对材料进行系统地分析、归纳和总结,然后用简要的语词,按材料中的逻辑关系,写下主要和次要观点,是属于组织策略中列提纲的方法。
14.A 【解析】问题情境与问题解决密切相关。问题情境中所包含的事物太多或太少、 “心理眩惑”等情况都不利于问题解决。问题情境中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知识结构是否接近、问题情境中事物的空间安排都影响问题解决。
15.B 【解析】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道德观念 并不属于品德的心理结构。
16.B 【解析】在皮亚杰的理论中,儿童道德发展的权威阶段(6~8岁)又称他律道德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
17.D 【解析】认同是指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18.C 【解析】强迫行为是情绪障碍的表现,主要是指产生一系列呆板、机械的重复行为,在受到他人干涉时,就会感到焦虑不安,甚至发脾气。小王反复检查手是否 洗干净的行为就是强迫行为的表现。
19.A 【解析】教师通过会谈既可以了解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也可以对学生的认知、情绪、态度施加影响。会谈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
20.A 【解析】形式训练说认为各种心灵的官能,可由一种科目或一种题材上受到训练而整体发展起来,代表人物是l8世纪德国心理学家沃尔夫。
二、填空题
21.特征类型 22.情感体验 23.同化 24.课堂情境
25.教学策略 26.加里培林 27.析疑预测 28.内部准备状态
29.抑郁症 30.可观察和可测量
三、名词解释
31.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32.正强化是指通过施加满足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概率的强化。
33.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国考在即,抓住最后一次:2014教师资格辅导,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一次过关!免费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