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简答题
1.答:第一,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1分)
第二,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意识,使他们明白只有改变态度才能更令人满意。(1分)
第三,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1分)
第四,引导集体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0.5分)
第五,使全体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施,每位学生都承担执行计划的任务。(0.5分)
第六,学生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改变态度。(0.5分)、
第七,引导大家对改变的态度进行评价,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和稳定化。(0.5分)
如果态度改变未获成功,则应鼓励学生从第四阶段开始,重新制定方法,直至态度改变。
2.答:第一,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这一效能信息源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2分)
第二,替代经验。个体的许多效能期望是来源于对他人的观察,如果看到一个与自己一样或不如自己的人成功,自己的效能感就会提高。(1分)
第三,言语暗示。他人的言语暗示能提高自己的效能感,但缺乏经验基础的言语暗示效果是不巩固的。(1分)
第四,情绪唤醒。班杜拉研究发现,高水平的情绪唤醒使成绩降低而影响自我效能感。(1分)
3.答:(1)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1分)
(2)自相矛盾的情感。(1分)
(3)少年的热情与冲动。初中生的热情不稳定,更易产生冲动。(1分)
(4)选择性友谊的建立。初中生的友谊比较稳定,这种稳定性建立在共同的情感体验、爱好和兴趣上,也建立在个性品质的评估上。(1分)
(5)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1分)
4.答:(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2分)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1分)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1分)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1分)
五、论述题
1.答:(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4分)
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认知功能和情感功能的充分发挥,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
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在可能的条件下,应给学生一定的权利和机会,让有创造性的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干自己想干的事,为创造性行为的产生提供机会。
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应使考试真正成为选拔有能力、有创造性人才的有效工具。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4分)
①保护好奇心。
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4分)
①发散思维训练。
②推测与假设训练。
③自我设计训练。
④头脑风暴训练。
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
(举例说明再给l—3分)
2.答:以下所列的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障碍,都属于心理辅导与治疗的适用范围。
(1)焦虑症(1分)
焦虑症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这是将焦虑作为一种独立的神经症来看。(1分)
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其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考试后又持久地不能松弛下来。(1分)
(2)抑郁症(1分)
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过度的抑郁反应,通常伴随有严重的焦虑感。抑郁症的表现:一是情绪消极、悲伤、颓废、淡漠,失去满足感和生活的乐趣。二是消极的认识倾向,低自尊、无能感,从消极方面看事物,好责难自己,对未来不抱多大希望。三是动机缺失、被动,缺少热情。四是躯体上疲劳、失眠、食欲不振等。(1分)
(3)强迫症(1分)
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1分)
日本的森田疗法,强调当事人力图控制强迫症状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所导致的对症状出现的专注和预期,对强迫症状起维持和增强作用。(1分)
(4)恐怖症(1分)
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恐怖症可分为单纯恐怖症(对一件具体的东西、动作或情境的恐惧)、广场恐惧症(害怕大片的水域、空荡荡的街道)和社交恐怖症。(1分)
中学生中社交恐怖症较多见,包括与异性交往的恐怖。患有社交恐怖症的人害怕在社交场合讲话,担心自己会因双手发抖、脸红、音发颤、口吃而暴露自己的焦虑,觉得自己说话不自然,因而不敢抬头,不敢正视对方的眼睛。系统脱敏法是治疗恐怖症的常用方法,使用这一方法最好要及时进行。
(5)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1分)
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的不适当的压力应对或问题解决方式所构成。
人格障碍有许多类型。例如,依赖型人格障碍者有被动的生活取向,不能决策和接受责任,有自我否定的倾向;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缺乏对他人的同情与关心,二是缺乏羞耻心与罪恶感。“人格障碍”这一概念多用于成人,对于11岁以下的儿童与青少年的类似行为表现通常称作“人格缺陷”、“品行障碍”或“社会偏差行为”。(1分)
(6)性偏差(1分)
性偏差是指少年性发育过程中不良适应,如过度手淫、迷恋黄色书刊、早恋、不当性游戏、轻度性别认同困难等。这些一般不属性心理障碍。但对这些不适应行为,应给予有效的干预。
(7)进食障碍(1分)
进食障碍包括神经性厌食、贪食和异食癖等,其中神经性厌食是一种由于节食不当而引起的严重体重失常。神经性厌食可采用行为疗法、认知疗法予以矫正。
(8)睡眠障碍(1分)
睡眠障碍包括失眠、过度思睡、睡行症、夜惊、梦魇等。失眠可能由压力事件、脑力或体力劳动过度引起,也可能是神经症的伴生物。夜惊可能与儿童发育阶段精神功能暂时失调有关。梦魇与学生日间情绪压力有关。可采用肌肉松弛法来治疗失眠。
最新试题:
历年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