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模拟试题>中学心理学试题

2014年云南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核心考点十

来源:233网校 2014年7月24日

第十章德育心理及大学生品德修养

1、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或“德行”,它是一定社会或一定时代的道德原则、规范在个人身上的体现和凝结,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系列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
2、品德的心理要素: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基本心理成分构成的。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3、柯尔伯格运用“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按三种水平、六个阶段向前发展的:前习俗水平,道德的价值不决定于自己和准则,而由外在的要求决定。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的定向。以自我为中心,服从强权或权威,力避自己的苦恼,相信客观的责任。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能意识到准则适合每个人的需要和希望。习俗水平,道德的价值在于做好事或尽义务并符合别人的期待和保持传统的秩序。它也包括两个阶段。第三阶段:使他人愉快和帮助他人的定向。遵从大多数人的定型意见。遵从惯常的角色行为,并能按人们的意向进行判断。第四阶段:尽义务、重权威和维持现有社会秩序的定向。尊重别人和社会的期望。后习俗水平,自觉遵守公共规则,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被认为具有道德价值。这也有两个阶段。第五阶段:墨守法规和契约的定向。为了求得一致,承认准则或期望的要求,通常总是避免背离别人的意志。责任是以契约的形式加以规定的。第六阶段:良心或原则的定向。不仅遵循规定的社会法则,而且遵循自己凭逻辑的连贯性和普遍性所选择的原则。伴随互相信赖与尊重的道德信念的是起指导作用的动因。

历年真题:云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试题

试题推荐:2014年教师资格《教育学和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中小幼)

免费模考:2014年教师资格《教育学和心理学》模拟试卷(中小幼)

改革在即:2014教师资格VIP班,浓缩高频考点,带你短时秒杀考试!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