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初中面试真题>初中语文面试真题

2019上半年初中语文教师资格面试真题及答案(第四批)

来源:233网校 2019年5月19日

初中语文《水调歌头》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9日吉林省长春市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水调歌头》

2.内容: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基本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意;

(2)学习文章中作者运用想像的写作手法;

(3)合理的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1.请你谈谈你为什么设计这样的导入?

2.请你谈谈这篇词中虚实结合的方式对整体表达有何优点?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明月几时有》音乐,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这首歌的歌词。

2.引导学生回顾词的先关知识:词是一种怎样的文体?词的构成部分有哪些?(词牌、标题、正文、序、后记等)本词中的各部分是什么?

(二)整体感知

1.正确认读并解释字词:阙、琼、胜、绮。

2.请学生小声读或默读,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解释全词大意。

3.请学生跟着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深入研读

1.学生齐读,边读边思考:这首词写于中秋,那么有哪个意象贯穿于全词中?(月)

2.学生自由朗读,自主思考并分小组讨论:本文是作者与月的对话,那么这首词中展现了几种与月的交流方式呢?结合文本找一找。

明确:问月—望月—责月—叹月

3.继续保持小组讨论:本词中的写景和抒情与其它大部分的写景抒情词有什么区别?想想这种表达方式有何好处?

明确:本词上阙的写景都是基于作者的想象,是虚写,这与大部分词借景抒情的手法有很大不同。这样写的好处在于:画面感强,相当于作者用自己的想象给读者创设出情境,读者很容易产生代入感,能够更加深切地体会情感;通过联想虚设意象,作者写作中也有了更大的空间。

(四)拓展延伸

教师补充本词的创作背景: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请学生小组讨论:本词被认为是一首怀人佳作,结合以上背景,谈谈你们有没有别的情感解读?

(五)小结与作业

小结:总结这首词的层次思路与写法:

作业:写一段文字,描写月亮。注意月的特点,200字以上。

【板书设计】略

【答辩题目解析】

1.请你谈谈你为什么设计这样的导入?

【参考答案】

这篇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也是怀人主体的千古佳作。教师所播放的歌曲虽然已经不是当年的乐章,但一样有凄美惆怅的氛围。词本就是从音乐中分离出来的艺术形式,配乐学习有助于学生深入领悟词文的情感,为接下来的内容学习做了铺垫;另外在导入环节播放一周优美切广为传唱的歌曲可以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的课堂中来。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请你谈谈这篇词中虚实结合的方式对整体表达有何优点?

【参考答案】

首先,这种虚实结合的方式有助于增加全词的表达上的气势,使实写与虚写相互穿插渗透,共通呈献给读者一副冷艳天宫图,读者在朗读的过程中,便可自动体会出作者想传递出的怀人不得见的心境;

其次,虚实结合的方式对情感的表达也有推进的作用,在虚实结合中,作者不但发挥浪漫的想象呈现出了凄冷的天宫美景,还为读者创设了情境,使读者有很强的代入感,能够切身感受到作者想传达出的清冷、孤独之感;其次,虚设意象,也弥补了现实的不足,是词文更具新鲜感,也对情感表达起到了推进作用。

初中语文《唐雎不辱使命》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9日山东济南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唐雎不辱使命》

2.内容:

学生已经学习完《唐雎不辱使命》,请指导学生完成练习题:

下列文言虚词(也、哉、乎、矣)表示什么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字?

(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技亦灵怪矣哉。

(3)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与臣而将四矣。

泯然众人矣。

3.基本要求:

(1)要读句子,并且注意读音和停顿;

(2)结合语境,明确答案;

(3)要有板书。

答辩题目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以“而”为例,讲解词义及一两个出处。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唐雎不辱使命》这篇课文,谁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一下这篇文章呢(《唐雎不辱使命》记叙了唐雎在国家存亡的危急关头出使秦国,与秦王针锋相对地进行斗争,终于折服秦王,保存国家,完成使命的经过。)

过渡:那接下来我们看看课后习题,来掌握本节课的几个重点的文言文虚词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通课后习题的八个句子,指名学生阅读,适当点拨指导读音及断句。

2.学生翻译这几个文言文语句。

(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安陵君却不听从我,为什么?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

(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这仅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

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3)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人分别了一些时日,就要重新用新眼光来看待,兄长怎么这么晚才了解到呢!

(4)与臣而将四矣。——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泯然众人矣。——完全成为普通人了。

同学们已经能够将句子翻译完美了,接下来我们看看一句的虚词表示的是什么语气和意思吧。

(三)抓住重点,体会语气

小组讨论8分钟,先朗读,再翻译,按照翻译再体会情感,读出句子所要表达的语气。

(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也”是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这里有反问的意思;“也”是表示判断语气,现代汉语中可以不翻译出来。

要求学生按照这种语气来朗读。

(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技亦灵怪矣哉。

“哉”是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呢”,这里表示反问;“哉”表示感叹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呀”。

(3)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示疑问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乎”表示感叹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

(4)与臣而将四矣。

泯然众人矣。

“矣”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矣”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

(四)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你今天都掌握了哪些文言虚词呀?试着再来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

课后寻找这些文言虚词的其他意思和出处,下堂课来交流。

【板书设计】略

【答辩题目解析】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唐雎不辱使命》是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激烈斗争的故事。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以“而”为例,讲解词义及一两个出处。

【参考答案】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初中语文《曹刿论战》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9日甘肃省兰州市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曹刿论战》

2.内容: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基本要求:

(1)按第二课时进行讲解;

(2)重点把握本文的写作特点;

(3)设置互动环节。

答辩题目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2.请谈一谈你对《左传》的认识?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还有我们上节课接触到的“长勺之战”,那么,为什么弱者反而可以在战争中取的胜利呢?今天我们将继续走进《曹刿论战》,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文,本文是有关战争的文章,请在文中找出正面描写战争的文字。

明确:全文只有第二段“战于长勺”对战争进行了描写,一和三自然段都是在记叙曹刿对战争的分析。

(三)深入研读

1.文章题为“论战”,重在“论”还是重在“战”?(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重点是在“论”,记叙曹刿对于战争的分析总结。

教师总结:本文的第一个特点是中心突出,详略得当。

2.结合文章内容,请同学们具体分析体会这一特点。(小组讨论)

明确:这是一篇记叙战争的短文,但重点不是记叙战争的经过,而是着重写曹刿的“论战”,凡是与表现主题无关的枝节就尽量省略。如第一段写曹刿谒见庄公,谒见的细节一概省略了,劈头就问“何以战”;

第二段对战场的复杂情况及“未可”、“可矣”的理由均略而不写,留待后面补叙,就更能突出“论战”的见解;

第三段只用“公问其故”代替了鲁庄公一系列问话。但文章对战前战后反映曹刿战略见解的谈话,则详加叙述,因为战前是分析有无克敌制胜的条件,战后是总结以弱胜强的原因,这些都是围绕主题写的,全文自始至终突出了“论”字。

3.再次朗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作还有什么特点?(自由发言)

明确:本文短短二百二十二字,就把战争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记述得清清楚楚。所以本文的第二个特点是结构严谨,前后照应。

教师引导:课文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交代有关战争情节的呢?

明确:对话的方式,因此本文的第三个特点就是用对话交代情节和刻画人物。

4.那从两人的对话中,大家能够找出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吗?(结合历史背景,学生思考后回答)

明确:(1)战争过程的战略战术:“夫战,勇气也。”为根据,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攻击。以“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的意图。

(2)重视人民力量:“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5.学习了本文,同学们认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明确:充满着谋略和智慧,是一个有爱国之心和远见卓识,能见义勇为、沉着冷静的杰出平民知识分子,同时是古代的一位军事人才,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

(四)巩固提高

比较《木兰诗》和本文的特点。

明确:木兰诗全文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记述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全文洋洋洒洒近400字,本文只有二百字左右。《木兰诗》对于花木兰人物形象的描写非常细致全面,本文通篇没有正面描写曹刿的人物性格,但人物形象仍然跃然纸上,这就是本文的独到之处。

(五)小结作业

小结: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发挥了各自的聪明才智,准确地总结了本文的写作特点,把握曹刿的人物形象。

作业:课下可以再去搜集《左传》的相关故事。同时记录自己生活中的一件小事,用到本文的写作特点,与同学们分享。

【板书设计】略

【答辩题目解析】

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参考答案】

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第一部分写曹刿拜见鲁庄公,第二部分写曹刿指挥战斗的经过,第三部分写曹刿阐明取胜的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文章线索进行寻找分析,通过找出线索梳理文章结构脉络,加强对于文本的认知,丰富对于全文的情感体验。找出文章分几部分进行讲述,划分文章段落,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请谈一谈你对《左传》的认识?

【参考答案】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公羊传》《谷梁传》是从政治和思想方面去解释《春秋》,而《左传》则从丰富的历史材料去诠释《春秋》。《左传》的叙事敢于直书不讳,揭示事情的真实面貌,全书有关战争的文字较多,这些文字翔实生动,如晋楚城濮之战、秦晋郩之战,还有今天所学的长勺之战,都有出色的叙述。善于叙事,讲究谋篇布局,章法严谨,都是《左传》的独到之处。正因为如此,它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声明:本文真题来源考生回忆及网络渠道搜集,仅供考生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下载233网校APP,可下载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

免费注册233网校会员,获取教师资格证面试资料包!点击注册>>

小编推荐:教师资格证面试考试流程 面试考生须知

真题推荐:历年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

通关秘籍:教师资格证面试如何快速通关?233网校讲师将面试情景还原,助你一举攻下“结构化面试+试讲+答辩”三大内容,实战通关!免费体验>>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