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 >教师资格证 > 面试指导 > 面试真题 > 初中面试真题 > 初中物理面试真题

2022下半年初中物理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已更新)

来源:233网校 2023-01-07 16:58:13

2022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考试2023年1月7日-8日进行,初中物理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考后发布。扫码以下二维码可在线估分,加入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交流微信群,及时获取真题更新信息。

2022下半年初中物理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扫码获取↓↓

教师资格证真题

历年初中物理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

现在,可练习历年初中物理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通过对历年真题的练习,找面试感觉,培养教师范。

初中物理教资面试历年真题下载

历年初中物理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在线题库>>

历年初中物理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

试讲题目1:力的三要素

1.题目:力的三要素

2.内容:

3.基本要求:

(1)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

(2)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适当的板书设计;

(3)讲清楚力的三要素。

查看答案        
参考解析: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力的三要素,能做出力的图示。

过程与方法:应用“控制变量法”这一重要科学研究方法,经历“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与三要素之间关系”的实验过程,提高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经历“力的图示法”的学习过程,感受用图示形象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力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掌握图示法。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霍元甲与对手搏斗的视频,学生注意寻找力所产生的效果。

教师提问:为什么霍元甲能战胜体型比他大很多的对手?

引出课题。

(二)新课讲授:

活动一:力的三要素

教师演示打开教室门,提出问题:想要打开房门,人手对房门的作用力应是怎样的?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教师引导学分组思考和讨论,得出假设:力足够大即可。

教师和学生验证假设,由学生代表和教师一起进行实验(分别在两个不同位置、不同方向推门),其他学生进行观察,得出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得出:不是力足够大就可推开门,还与推得位置和方向有关。

教师进行总结实验结论并讲解力的三要素: 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活动二:力的图示

教师提问:能用什么方法可将一个力完整的表示出来?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画图讲解力的图示及其作法。

用一根带箭头有标度的线段来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叫力的图示。它的作法是:用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活动三:力的示意图

教师提问:有没有表示力简单的方法?

学生回答。

教师顺势讲解力的示意图。力的示意图是科学上一种表示力的简易方法,这种方法只需在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个箭头表示力,仅能表示力的方向。

教师对比力的图示讲解力的示意图,并引导学生讨论两者异同点。

(三)归纳总结

教师对本节课程进行总结

(四)布置作业.

查找或寻找力的三要素在生活中的例子。如:用扳手扭螺钉,向上用力,螺钉被拧松。

(五)板书设计

试讲题目2:汽化和液化

内容:

要求:

(1)试讲需在10分钟之内;

(2)要有小组合作环节

(3)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参考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课堂导入

提出问题:

1.用湿抹布擦黑板,过一会黑板上的水会消失,这是什么现象呢?(汽化)

2.这是物质从什么状态变为什么状态呢?(液态变为气态)

教师引导:物质能不能从气态变为液态呢?这种现象又具有什么特点呢?引入《液化》。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液化

多媒体出示寒冷的冬天呼出的“白气”;进入室内眼镜镜片出现“雾气”;清晨树叶上的露珠等图片,并询问学生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白气”是呼出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凝结成的;小水珠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镜片凝结成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

教师总结: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2.液化的方式

播放液化相关的纪录片。

提出问题:将气体液化的方式有哪些?液化有什么好处?(降低气体温度或者压缩气体体积;液化可以减小体积,便于储存和运输。)

教师举出一些例子,例如火箭中用做燃料和助燃剂的氢和氧,都是以液体状态装在火箭里的;液化石油气也是将可燃气体进行液化后储存的。

3.液化的特点

提出问题:

①汽化的两种现象是什么?汽化有什么特点?(蒸发和沸腾;吸热)

②液化和汽化是什么关系?(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③液化是吸放热情况应该是什么?(放热)

教师举出生活实例:水蒸气引起的烫伤往往比开水烫伤更严重,原因就是水蒸气液化的时候还要放出一部分热,会比开水的温度更高。

环节三:巩固提升

用汽化和液化的知识解释自然界中降雨的形成过程。(自然界中江河湖海等蒸发的水蒸气上升,在空中遇到冷空气凝结,变成降雨。)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总结液化及液化的方式和特点。

作业:查阅资料,利用液化和汽化的知识解释冰箱氟利昂的工作原理。

【板书设计】略

试讲题目3:功率

1.题目:功率

2.内容: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3) 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4)要结合生活实际。

参考解析:

一、新课导入

搬运相同质量的物体,起重机和人工搬运两种方式下,做功相同,但做功时间不同。分析出做功也有快慢之分,如何表示做功的快慢呢?引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1、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

(1)比较做相同功下时间的多少,时间少的做功快。

(2)比较相同时间下,做功的多少,做的功越多,做功越快。

学生思考,如果时间和做功都不相等,如何比较。

回顾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运用比值定义法。假设我们用W表示物体做功的多少,t表示做功的时间。

2、功率的表达式:P=W/t

深化理解:单位,功率的概念

(1)做功多的物体做功快吗?

(2)做功时间长的物体做功慢吗?

(3)做功一定花了时间,花了时间的一定做功吗?

(4)做功由什么决定呢?(W=FS)

时间只影响做功的快慢,和做功没有必然联系。

3、常见的用电器的功率。

自主阅读教材,结合生活经验回答。

三、巩固练习

计算课本上的例题,黑板上板演计算过程。

四、归纳总结

教师提问,学生小结

五、布置作业

查阅资料,整理我们生活中常见做功的功率大小,明天课前邀请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

六、板书设计

试讲题目4:滑轮和滑轮组

1.题目:《滑轮和滑轮组》片段教学

2.内容:

3.基本要求:

(1)讲授时间10分钟;

(2)有适当板书;

(3)有师生互动;

(4)有联系实际的实例。

参考解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识别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并组装滑轮;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培养自主思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养成善于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特点。

教学难点:组装滑轮分析滑轮组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通过复习杠杆的种类的作用,接着引导:生活中要抬起重物除了用杠杆还会用到什么?接着展示滑轮的实物从而导入本节课的课题。由此引出课题——滑轮和滑轮组。【板书课题】

二、新课讲授

活动一:认识滑轮

教师出示定滑轮跟动滑轮的图片对比,讲解两种滑轮的外在区别,帮助学生认识两种滑轮。

活动二:动手实验,深入探究

学生实验,利用两种滑轮提起同一重物,观察弹簧测力计上的读数和拉动的距离并进行记录。

实验完成之后教师启发学生尝试用杠杆原理进行解释,从而得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1.定滑轮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相当于等臂杠杆;

2.动滑轮省1/2力但多费1倍距离,相当于省力杠杆。

活动三:联系生活,引出新知

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局限性,引出生活中既需要省距离还要省力的例子,从而引出滑轮组,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自由设计滑轮组,之后选择其一作为例子进行讲解滑轮组的特点规律。

三、巩固练习

多媒体展示例题,要求学生画出滑轮的力臂、判断滑轮组的特点。

四、归纳总结

学生总结今日所学,教师评价补充。

五、布置作业

思考问题:滑轮组的匝数越多越省力,那是否可以无限环绕,绕的过多又会产生什么后果。

板书设计:

5、试讲题目:《光的折射》

1.题目:光的折射

2.内容:

QQ截图20230108183444.png

3.基本要求:

(1)讲授时间10分钟;

(2)有适当板书;

(3)有师生互动:

(4)结合生活实例。

参考解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规律;了解光的折射定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培养观察、概括能力,掌握光的折射定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物理研究和学习的科学态度教育,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光的折射现象和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光的折射。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展示一些河流、湖泊、深水池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猜想水的深度,提问并给出相对应的答案,接着引出问题:为什么在岸上看水里的情况会觉得很浅? .由此引出本节课程——光的折射。

二、新课讲授

图片展示,教师提问:阳光能够照亮水中的鱼和水草,同时我们也能通过水面看到烈日的倒影,这说明了什么现象?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是光的折射现象

教师顺势解释什么是光的折射:光由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了解了光的折射,那么就下来我们继续学习,光的折射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画出光的折射线图,并提问光的折射有什么特点。如图:

学生回答。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不变。并且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教师提问:通过光的折射示意图,我们可以现象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属于光的折射。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

教师进行总结。如筷子放进有水的玻璃杯里,从外面看起来筷子“变弯"了,水池看起来变浅等都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三、归纳总结

学生分享本节课程的收获,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概括。

四、布置作业

课后收集资料,查找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板书设计

6、试讲题目:欧姆定律

1.题目:欧姆定律

2.内容:

通过上节课的探究可以发现,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是不是普遍规律呢?

早在19世纪20年代,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就对电流跟电阻和电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里实验研究,发现对大多数导体而言,上面的规律是成立的,并进一步归纳得出了下面的欧姆定律( Ohm law) 。

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如果用U表示导体两端的电压,R表示导体的电阻,I表示导体中的电流,那么用公式表示就是


其中U的单位为伏特(V),R的单位为欧姆(o),I的单位为安培(A)。

对于一个导体,只要知道电流、电压、电阻中的两个里,就可以利用欧姆定律求出第三个里。

例题1 一辆汽车的车灯接在12V电源两端,灯丝电阻为30Q,求通过灯丝的电流。

解:已知灯丝两端电压U=12V,灯丝电阻R=302。根据欧姆定律,可求得通过灯丝的电流

由欧姆定律我们看到,在电源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改变电路中的电阻来改变电流。

3.基本要求:

(1)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

(2)试讲过程中要有启发性提问;

(3)要求适当板书;

(4)学生掌握欧姆定律,理解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参考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课堂导入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探究实验结论: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教师提问:这个关系是不是一个普遍规律呢?从而引出本节新课《欧姆定律》。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欧姆定律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并介绍欧姆的生平和贡献,指出欧姆就对电流跟电阻和电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发现对大多数导体而言,上面的规律是成立的,并进一步归纳出来欧姆定律。

教师给出欧姆定律的具体内容以及字母表达式: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时候可以应用。

环节三:巩固提升

在多媒体中出示题目:一辆汽车的车灯接在12V电源两端,灯丝电阻为30Ω,求通过灯丝的电流?教师要强调利用欧姆定律做题的解题步骤:首先画出电路图,其次明确已知量与所求量,最后根据欧姆定律求解。

环节四:小结作业

1.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说出本节课的收获,并对本节课所涉及到的知识进行总结。

2.思考欧姆定律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下节课进行分享和交流。

【板书设计】略

7、试讲题目:浮力

1.题目:浮力

2.内容:

QQ截图20230108183444.png

3.基本要求:

(1)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如果试讲内容有实验,则要描述具体实验过程。(2)试讲过程中要有启发性提问。

(3)要求适当板书。

(4)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试讲内容的拓展延伸。

参考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的内容:“用长方体浸没在水中的受力情况来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就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环节二:新课讲授

【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一些列生活中的浮力现象,诸如大黄鸭、轮船、潜水艇等,提出问题:物体所受的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

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做出假设。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基本的知识储备,学生可能会回答:物体所受的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排开液体的密度有关。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教师按照学生的合理假设,引导学生思考要探究浮力大小与这些因素是否有关,相应的需要用到哪些器材,按照什么步骤进行才能严谨的探究所假设的因素是否正确。指导并完善学生的回答,得出实验的设计方案:

1.实验器材:

弹簧测力计、圆柱形金属块、分别装有适量的水和酒精的量筒各1个、细线。

2.实验步骤:

【1.探究浮力是否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1)弹簧测力计调零,用细线系好圆柱形金属块;

(2)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将圆柱形金属块所受重力G,将数据记录在表格1中;

(3)沿竖直方向用弹簧测力计吊着圆柱形金属块,使金属块的一部分浸入量筒的水中,测出金属块排开水的体积V排,并记录在表格1中;把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的数据记录在表格1中;

(4)沿竖直方向用弹簧测力计吊着圆柱形金属块,使金属块完全浸没在水中,测出金属块排开水的体积V排,并记录在表格1中;把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的数据记录在表格1中;

(5)利用F浮=G-F,分别计算出两次的浮力F浮,记录在表格1中。

【2.探究浮力是否与排开液体的密度有关】

(1)弹簧测力计调零,用细线系好圆柱形金属块;

(2)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圆柱形金属块所受重力G,将数据记录在表格2中;

(3)沿竖直方向用弹簧测力计吊着圆柱形金属块,使金属块浸没在水中,静止后,将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记录在表格2中;

(4)沿竖直方向用用弹簧测力计吊着圆柱形金属块,使金属块浸没在酒精中,记录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填入表格2中;

(5)利用F浮=G-F,分别计算出两次的浮力F浮,填入表格2中。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交流与合作,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归纳出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再在班级中进行分享观点,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得出最终结论:

根据表1中的实验数据,得出: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根据表2中的实验数据,可得: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密度有关。

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环节三:巩固提高

【例题】小明将重为3N的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先后浸没在水和盐水中,石块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2N和1.8N,则石块在水中所受浮力为______N;从图中还可看出石块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______有关。

环节四:小结作业

1.引导学生反思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诸如: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实验操作的步骤、实验数据的分析等,在全班分享感悟与体会,为此次实验做一次小结。

2.有人猜想:“浸没在液体中的固体所受的浮力可能跟固体的形状有关”。请同学课下为检验这个猜想设计一个实验。包括、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表格等,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略

【答辩题目解析】

1.本课的重点是什么,你是如何突出重点的?

【参考答案】

这节课的重点是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这对浮力的研究和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学生需要理解透彻。

我在课堂设计中是在学生明白浮力产生的原因后,出示一些列生活中的浮力,接下来按照探究实验的几个素进行实验:

先提出问题:物体所受的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做出假设;然后按照学生的合理假设,引导学生思考相应的需要用到哪些器材,要按照什么步骤进行。指导完善学生的回答,来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接下来组织学生按照实验步骤操作,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我会从旁指导规范实验操作,并要求学生将实验数据正确读取、记录;待数据搜集好后,我再引导学生通过小组交流与合作,分析归纳出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最后与学生一起总结得出结论,强化学生对此的认知,凸显本节课的重点;在得出结论之后,我也会引导学生反思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此次实验做一次小结。

在整个探究决定浮力的大小因素中,我都会注意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实验的主动权和课堂的主人都教给学生,让他们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感悟真知,学有所得。

2.请简述热气球的原理。

【参考答案】

热气球里充的是被燃烧器加热、体积膨胀、密度变小的热空气,加热时,浮力大于气球的重力,热气球可升上天空;停止加热时,气球体积缩小,浮力减小,浮力小于重力,热气球下降。

8、试讲题目:《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试讲题目: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内容:

QQ截图20230108184045.png

3.基本要求:

(1)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

(2)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适当的板书设计;

(3)试讲过程中要联系实际生活。

参考解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了解生活中跟流体的压强和流速相关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观察,认识气体压强跟流速有关的现象,体验由流体压强差异产生的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领略流体压强差异所产生现象的奥妙,获得对科学的热爱、亲近感。

教学重点: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能解释生活现象。

教学难点:对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探究活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小节目表演:“小小泡沫爬上来”(师生合作)

提问:小泡沫能被吸入管子,说明管内压强小于大气压强,那么,管内压强为什么变小了呢?

学生分析:因为管内空气有流动,可能引起压强变化。

气体和液体这类可以流动的物质统称为流体(板书),常见的水和空气都是流体。那流体的流速与压强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下 面我们共同探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讲授

活动一:师生合作,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教师介绍流体并提出问题:流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前面所看到的“小小泡沫爬上来”的实验现象,对这一问题做出猜想。

学生猜想假设,思考并讨论后,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小小泡沫爬上来”的实验现象。

活动二: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教师提问:气体的压强与气体的流速有什么关系?

学生根据“小小泡沫爬上来”的实验现象,猜想气体压强跟气体流速的关系。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做吹纸实验来验证猜想,小组内交流实验现象,并进行小组汇报,讨论结论。

教师总结,刚刚的实验都是关于气体的,那么液体的压强和流速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一起去探究吧。

(教师演示液体的压强与流速关系实验,共同探究)

请学生说明,看到什么现象,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教师总结:实验表明液体和气体相同,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三、巩固练习

学生举实例说明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四、归纳总结

学生本堂课的收获进行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予以肯定性评价。

五、布置作业

课下完成课后习题

六、板书设计

9、试讲题目:《机械能及其转化》

1.题目:机械能及其转化

2.内容:

QQ截图20230108184128.png

3.基本要求:

(1)讲授时间10分钟;

(2)有适当板书;

(3)有师生互动;

(4)有联系实际的实例。

参考解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动能、重動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机械能,理解动能和势能相互转换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课学习,培养自主思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典型的物理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并分析其中包含的物理知识和物理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善于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关心机械能与人们生活的联系,将机械能应用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机械能守恒和能量转化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通过多媒体进行图片展示,询问学生哪些具有动能,哪些具有势能,哪些既有动能又有势能,接着提问:它们之间是否存在一些联系?

由此引出课题——机械能及其转化。

二、新课讲授

活动一:实物展示,讲授新知

教师拿起一根粉笔,询问其现在有什么机械能。

学生回答:只有势能。

教师让粉笔自由落体到地面,询问学生在落地的一瞬间有什么机械能?

学生回答只有动能。

教师提问:在粉笔落地的整个过程中存在什么能?

学生回答:既有动能也有势能。

教师顺势引出能量的转化。

活动二:加深理解,引出规律

教师让学生观察单摆实验,说出各个状态存在的能量,接着分环节进行讲解:在下落的过程中,势能减少,动能增大,势能转化为动能,同理得出上升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动能转化为势能。

活动三:操作实验,获得新知

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单摆实验,并立一张纸或一瓶水在小球的初始位置,组织学生仔细观察整个转化过程是否会撞击到纸,并观察每次上升到的最大高度是否为初始位置,教师进行补充讲解,从而得出机械能守恒。

三、归纳总结

教师总结本节主要内容,请学生分享学习感受。

四、布置作业

课后收集资料,找一找生活中还存在哪些动能与弹性势能互相转化的实例。

五、板书设计:

10、试讲题目:电荷的相互作用

1.题目:电荷的相互作用

2.内容

3.基本要求:

(1)讲授10分钟

(2)有适当的板书

(3)有启发学生思考的提问

(4)有与生活联系的实例

参考解析: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里及其单位;

2.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难点】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环节—:导入新课

回顾之前所学知识,并提问: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

环节二:新课展开

知识点一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1.学生猜想:有可能相同有可能不同。

2.进行实验:

(1)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榛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

(2)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

(3)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并仔细观察现象。

3.学生总结现象:

两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靠近,会排斥;两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靠近,会排斥﹔

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靠近,会吸引

4.教师归纳:这些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1)正电荷和负电荷

正电荷:指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负电荷:指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知识点二检验韧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请同学们观察实物了解验电器的主要构造,教师并讲述。

教师资格证面试如何快速过关?233网校面试至尊班还原面试情景现场,助你一举攻下“结构化面试+试讲+答辩”三大内容!0元领课,先来免费学习>>

备考推荐>>历年教资面试真题下载

面试备考>>教资资格证面试逐字试讲稿下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