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 >教师资格证 > 面试指导 > 面试真题 > 高中面试真题 > 高中地理面试真题

2021下半年高中地理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已更新)

来源:233网校 2021-12-20 11:35:55

2021下半年高中地理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已发布。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2021下半年高中地理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

高中地理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

历年真题:历年高中地理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

真题下载历年高中地理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下载>>

一、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1.题目:鲁教版必修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2.内容:详见课文

3.基本要求:

(1) 教学过程需有提问环节,并作出适当提问;

(2)配合长江地区相关资料、数据进行讲解;

(3)试讲时间约为10 分钟。

查看答案        
参考解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经济带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基本概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不同类型的图文资料分析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地理背景,提高分析图文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从人地关系、区域联系的角度,分析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了解长江经济带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基本概况。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长江沿岸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及主要旅游景区”地图,并描述一位退休老人计划游长江,并设计好了路线:从重庆登船,顺流而下,自上海上岸,返回家乡。教师提出问题:大家知道长江到底有多长吗?沿途又有哪些城市呢?长江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学生自由回答,由此导入课题。

二、新课讲授

(一)复习提问,回顾长江经济带基本概况,明确区位优势

教师提问,请学生阅读教材结合初中所学知识回答长江的地位、经济带覆盖范围及人文特征。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作出回答。

教师进行总结: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个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1%,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既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战略支撑作用最大的区域之一,也是一条面向国内外开放合作的重要走廊。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长江流域内位置与范围示意图,提问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对于经济带内部、国内及国际范围内的经济意义分别有哪些?

学生观察“长江流域内位置与范围示意图”,讨论并回答

教师点评并总结。从长江经济带内部看:它横贯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具有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优势。依托黄金水道有利于形成上中下游优势互补、协作互动的格局,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从全国范围看:长江经济带连接北部沿海的环渤海经济区及南部沿海的珠三角经济区,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看:建设长江经济带有利于与“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衔接互动,形成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格局。

(二)小组讨论,探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定位

教师展示“长江经济带交通干线与城市群”示意图,让学生观察此图,并提问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定位是什么?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派代表回答。

教师进行点评并总结。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②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③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④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三、课堂小结

请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四、课后作业

课后收集资料,说出拦江大坝、跨江大桥等工程设施对长江沿岸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板书设计略

二、河流侵蚀地貌

1.题目,人教版必修一《河流侵蚀地貌》

2.内容:详见课文

3.基本要求:

(1)试讲10分钟;四

(2)需有师生互动环节;

(3)理解流水地貌,流水侵蚀和流水堆积的概念;

(4)适当结合板书。

查看答案        
参考解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列举出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并说明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说出河谷地貌的发育过程过程及其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河谷演变过程示意图,分析不同河段侵蚀作用及河道特征的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物质是运动的、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

理解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过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教师展示十元人民币,其背后为长江三峡,观察其地势,雄伟险峻,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形成如此险峻的地势呢?顺势引出本节课程。

二、新课讲授

(一)初步了解流水侵蚀和流水堆积作用

自主学习:侵蚀地貌的概念。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 黄河九曲十八弯”以及“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图片,进行提问长江的上游及下游的部分,它们的地形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点评总结。长江上游山高谷深,河流高低起伏较大,崎岖不平; 河流下游地形相对平坦,河网密布,土壤深厚。

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河流上游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河流下游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

顺势提出问题,为什么上下游之间流水作用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并只有发言。教师点评总结。长江上下游流水作用的不同,与河流发展阶段以及河流上中下游的地形地貌有关。河流上游一般地势较高,河流落差大,河道较窄,水流蓄积的能量较大。河流中下游河道较宽,河道较长地势较平缓,流水冲击作用相对较弱。

(二)探索河流发育过程

教师通过PPT展示课文图片,提问河流发育早期、中期、晚期,都是以什么类型的侵蚀为主,对河流发展各自有什么作用?

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通过阅读教材,讨论交流,派代表进行回答。

教师进行点评,并对河流发育早期、中期、晚期侵蚀以图或表格的形式进行对比总结。

早期:河口地段由于侵蚀基准面的下降,引起河流下切,产生溯源现象,所以,河流发展早期以溯源侵蚀为主。因为溯源侵蚀的作用,河道慢慢变长,而且由于河流的早期发育阶段,流水冲击不是特别强,此时主要形成V型河谷。

中期:河流发展中期,随着河道的加长,河流从上游高山峡谷中流出,河流落差变小,流水冲击作用变弱,河流侵蚀主要以沿着河道两岸垂直地面向下的侵蚀为主。在此基础上,也开始向河道两侧延伸,如此一来河道逐渐加宽加深,进而形成了U型河谷。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北半球的河流一般向右侵蚀多些,

慢慢也就形成了凸岸堆积,凹岸侵蚀的情况,而且水患也多发生在凹岸,所以我们古代先民一般都是选择在凸岸兴建定居点。

晚期:成熟期河流径流变小,河道里淤积的泥沙逐渐变多,向下侵蚀的动能减弱。这,主要是以侧侵为主,沿着河道两岸侵蚀。河床越来越宽。随着时间的推移,凹岸不断被侵蚀,凸岸不断接受堆积,河道继续展宽,河床剖面形成宽而浅的槽型。需要注意的是,每一河段都是由多种侵蚀方式共同作用而成的,而在不同河段或同一河段的不同发育阶段,其主要的侵蚀方式不相同。

三、课堂小结

请学生评价自己本节课的表现,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四、课后作业

课后收集资料,对比一下荆江和长江的不同。

五、板书设计

略。

三、农业区位因素

1.题目:湘教版必修二《农业区位因素—科学技术因素》

2.内容:详见课文

3.基本要求:

(1)教学过程需有提问环节,并作出适当提问;

(2)试讲过程需涉及精准农业的概念及运作原理;

(3)试讲时间约为10分钟。

查看答案        
参考解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农业区位因素中科学技术因素包含的内容,了解精准农业的概念及运作原理。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本节课知识,提高分析现实生活中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观念,培养理智客观的地理思维。

教学重难点:

农业区位因素中科学技术因素包含的内容,精准农业的运作原理。

教学过程:

一、案例导入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以色列滴灌农业的纪录片,引导学生结合以前所学知识进行提问为什么以色列农业发展非常繁荣,由此引入课题。

二、新课讲授

了解农业科学技术因素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全自动收割机械、无土栽培等先进农业生产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农业科学技术的因素包含哪些方面?

学生浏览图片并结合教材作出回答。

教师点评并总结:技术装备、生产技术、信息化等。教师顺势进行提问,这些因素对于农业发展有哪些影响?

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并派代表回答。

教师点评并总结:农业技术装备能够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使劳动力从繁忙的农业生产活动中解放出来,有利于加强农业的专业化进程。

农业生产技术涉及良种培育、耕作技术、作物栽培、水肥控制、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农业信息化则有助于推动农业生产与市场营销、物流配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融合,推进农业物联网的应用。提高农业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

(二)探究精准农业

教师提问:什么是精准农业?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进行回答。

教师点评并总结:精准农业是指以“3S” (GIS、 GNSS、RS) 空间信息技术和作物生产管理决策支持系统(DSS) 技术为基础,面向农田生产的精细农作方式。

教师展示“精准农业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图片,并询问精准农业的运行过程是怎样的?

学生分组讨论,进行总结。

教师点评并总结:精准农业引领农业由资源型向科技型转变,利用遥感系统(RS) 快速获取煽情、苗情、土壤养分、病虫害等信息,为农业生产提供实时依据;利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采集农田信息,指导农机精准作业;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 整合各种数据资料,建立农田管理信息系统。在此基础上,依托决策支持系统,制定农业生产决策,以实现高效利用农业资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优化目标。

三、课堂小结

教师进行总结。

四、课后作业

课后收集我国精准农业发展的实例,下堂课分享。

五、板书设计

四、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题目必修一《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内容:详见课文

3.基本要求:

(1)教学过程需有提问环节,并作出适当提问;

(2)结合塞纳河实例,分析水循环的过程;

(3)试讲时间约为10分钟。

查看答案        
参考解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原理及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掌握水循环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出水循环过程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描述出水循环过程及其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水循环,认识自然界的动态平衡,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水循环的过程与环节

教学难点: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展示关于黄河断流的资料(黄河的长度、流量以及断流的次数),并播放黄河流域的示意图,从黄河变化向学生提问黄河为什么会断流,这些消失了的水份又去哪里了,从而引出本节内容——水循环。

二、新课讲授

1.水循环的概念

教师展示水循环示意图,询问学生图片描述的是什么现象?

学生思考,并自由回答。

教师点评并总结水循环的概念: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的过程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塞纳河水循环的过程示意图。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塞纳河水循环的具体过程。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回答。

教师进行总结:水循环的五个基本环节:水汽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雨、水分下渗、径流。

水循环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都可以改变水循环的某一个或几个环节,使水循环过程发生变化。

3.水循环的意义

了解了水循环的过程,接下来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水循环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回答。

教师点评并补充总结。

三、课堂小结

教师用精炼的语言描述水循环的整个过程,总结水循环的意义。

四、课后作业

思考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水循环的例子。

五、板书设计

五、风沙地貌

1.题目:人教版必修—《风沙地貌》

2.内容:详见课文

(1) 教学过程需有提问环节,并作出适当提问;

(2)试讲过程需重点讲解新月形沙丘的成因及特点;

(3)试讲时间约为10分钟。

查看答案        
参考解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识别主要的风沙地貌,描述其形态特征,掌握新月形沙丘的成因及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本节课知识,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观培养人地和谐、人沙共生的理念;引导学生形成“细心观察,大胆探索”的科学态度和行为习惯,并能享受学习过程带来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风沙地貌的概念、成因,了解以新月形沙丘为代表的典型地貌特点。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久在樊笼里”, 你是否也想要“复得返自然”?让我们一起开启一场研学之旅,在旅途中学习地理知识,解决地理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风沙地貌。

二、新课讲授

(一)认识风沙地貌

教师提问:什么是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学生阅读教材后进行回答。

教师进行总结。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风沙地貌。我国的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在多沙的河谷地带、植被稀少的沙质湖岸和海岸,也能看到风沙地貌。

知道了风沙地貌的概念,教师继续那么提问风沙地貌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

教师展示风沙地貌图片,学生观察图片进行回答。

教师点评并总结:干旱地区,地表多是沙漠和戈壁,风大而频繁。风及其携带的沙粒冲击和摩擦岩石,天长日久,就会形成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等地貌。

(二)探究新月形沙丘

教师自然过渡,组织学生认真阅读教材,进行提问沙丘的形成、分类与危害分别是什么?

学生阅读课本后进行回答。

教师点评并总结:形成——沙丘是沙漠中由风沙堆积形成的地貌,形态多样,以新月形沙丘较为常见。

分类——有的沙丘上生长植物。对流沙起到固定作用。如果没有植被的固定,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可以移动,形成流动沙丘。

危害——在沙漠边缘, 流动沙丘会埋没房屋、道路,侵吞衣田、牧场。

教师演示“新月形沙丘形成及发展过程示意图”,提问:新月形沙丘的形态及特点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总结新月形沙丘的形态及特点。

教师点评并总结:新月形沙丘因形如新月而得名。它的迎风坡缓,背风坡陡。很多个新月形沙丘连在一起形成沙丘链,沙丘链的延伸方向与盛行风方向大致垂直。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现新月形沙丘景观图,引导学生观察沙丘细部形态及与风向的关系。教师进行总结。

三、课堂小结

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干知识,并用课件展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

四、课后作业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五、板书设计

六、乡村和城镇结构

1.题目:人教版必修二《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2.内容:详见课文

3.基本要求:

(1)教学过程需有提问环节,并作出适当提问;

(2)配合具体案例进行讲解;

(3)试讲时间约为10分钟。

查看答案        
参考解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乡村和城镇的空间结构。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图片、小组讨论,提高观察能力和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初步树立正确的城乡发展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掌握合理利用城乡村空间结构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小麦进城》的主题曲及视频片段,并简单介绍《小麦进城》的故事背景,并顺势提问学生对城镇和乡村的了解和认识,学生自由回答,并提问乡村和城镇内部的土地都是如何利用的?由此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1.乡村的空间结构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某乡村的空间结构图,让学生观察图片,并提问农村的农业用地分布情况是怎样的?学生观察示意图,并回答。教师总结:为了方便生产,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例如:在我国川西平原部分地区,田地紧密围绕在村落住宅的周边。

继续展示示意图,提问住在分布有什么特点。学生进行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学习了乡村的空间结构,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一下城镇的空间结构,看看乡村和城镇有什么不同。

2.城镇的空间结构

教师提问什么是城镇呢?城镇主要是以农业经济活动还是以非农经济活动为主?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进行总结。城镇包括城市和镇,是以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乡村是以农业用地为主,那么城镇的用地类型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阅读教材后,自由讨论并回答。教师进行总结。城镇人口相对较多,经济活动多样,出现了土地利用的专业化,往往会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有些大城市因为功能复杂,还会形成其他的功能区,如行政区、文化区、旅游休闲区、生态区等。城镇不同的功能区之间一般没有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三、课堂小结

请学生评价自己本节课的表现,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四、课后作业

课下收集大圩古镇土地利用的分布图,下节课交流。

五、板书设计

七、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

1.题目:湘教版选择性必修二《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

2.内容: 详见课文

3.基本要求:

(1)教学过程需有提问环节,并作出适当提问;

(2)结合具体环境治理案例,讲授本节课内容;

(3)试讲时间约为10分钟。

查看答案        
参考解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不同时期的开发措施和后果,掌握对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开发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长江流域环境保护的资料和地图,培养读图、用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保护环境和节约水资源的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

教学重难点:

分析长江流域内保护环境的主要措施,正确认识流域内部保护环境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通过展示长江流域内河流现在美丽的风光图,让学生感受治理后的美丽风景。再过渡到治理前“五彩”的、受污染的河流,及长江的洪涝灾害的对比图,以此导入本课程。

二、新课讲授

(一)了解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与瓶颈

教师通过前面展示的对比图,进行提问: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优化有什么意义?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寻找答案并回答。

教师进行补充总结。长江流域建设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道路。长江生态环境只能优化,不能恶化、涉及长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首要位置。

教师展示长江流域环境优化实例,并展示现有的一些不足,继续提问学生,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优化的“瓶颈” 是什么?面临哪些困难?

学生自由讨论并回答。

教师补充总结。长江流域水质状况整体良好,但局部污染严重,部分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造成长江流域局部污染严重的根源在于排污。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加之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流域内洪涝灾害频繁,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水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制约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突出” 瓶颈”。

(二)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同学们,为了保护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我们要遵守什么原则?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呢?

学生阅读课后材料《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共抓长江大保护》,并分组讨论总结,派代表进行回答。

教师点评并进行补充总结。

遵守原则: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必须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壁垒,有效利用市场机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推动建立地区间、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形成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流域管理统筹协调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采取措施:一是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二是加强环境污染联防联控。三是建立长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四是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三、课堂小结

请学生评价自己本节课的表现,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教师对本节课程内容进行梳理。

四、课后作业

课下查找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保护长江。

五、板书设计

八、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题目:人教版必修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内容:详见课文

3.基本要求:

(1)教学过程需有提问环节,并作出适当提问;

(2)配合适当的板书;

(3)试讲时间约为10分钟。

查看答案        
参考解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掌握分析可持续发展思想本质的方法。通过阅读分析案例学会归纳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逐步树立起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和参与意识。

教学重难点: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

教学过程:

一.时政导入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所有这些环境问题直接威胁到整个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人类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寻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协调之路,即可持续发展之路。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概念及其基本内涵等。

二、新课讲授.

(一)明确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教师进行提问: 可持续发展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

要求学生浏览教材并回答。

明确:工业革命以来,人类面临着空前严峻的环境问题,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威胁。环境问题是人地关系不协调的突出表现。在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如果单纯依靠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去修复遭到破坏的环境,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必须通过改变发展观念,协调日渐紧张的人地关系。

(二)明确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内涵

我们知道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及其迫切性,其理论发展也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那么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呢?

学生阅读教材寻找答案,并回答。

教师总结:1987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教师提问那么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什么?各组成成分的地位是怎样的?又有着什么样的联系?

学生按小组进行讨论、总结并回答。

教师补充总结:内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可持续发展系统。

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

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增长,更要追求改善质量。

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3.教师提问:在可持续发展中我们需要遵守什么样的原则呢?

学生阅读教材寻找答案。

教师进行总结:公平性原则——包括同代人之间、 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持续性原则——地球的承载力是有 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内。

共同性原则——发 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需要各国的积极参与。同时,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这就要求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

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三、课堂小结

请学生评价自己本节课的表现,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四、课后作业

预习下节课内容。

五、板书设计

2021下半年教资面试真题及答案汇总>>】【在线真题库>>

资料下载>>教师资格面试结构化专项+教案模板+万能试讲话语 

报考信息>>教师资格证面试准考证打印时间

教师资格证面试如何快速通关?233网校还原面试情景现场,助你一举攻下“结构化面试+试讲+答辩”三大内容,实战通关!试听课程>>

教资面试微信学习群 扫码进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