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 >教师资格证 > 面试指导 > 面试真题 > 高中面试真题 > 高中历史面试真题

2021下半年高中历史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已更新)

来源:233网校 2021-12-20 11:35:58

2021下半年高中历史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已发布。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2021下半年高中历史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

高中历史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

历年真题:历年高中历史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

真题下载历年高中历史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下载>>

一、《历史上的疫病》

1.题目:历史上的疫病

2.主要内容:

汉末大“瘟疫”

汉末大瘟疫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瘟疫,虽然没有蔓延至全国,但是大半个中国,尤其是北方基本上都生活在疫情的阴影之下,关于瘟疫造成的死亡人数,有记载说是5000万,也有说2000万,虽然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死亡人数上千万,毫无疑问是中国历史上最骇人的疫情,在全世界的各大瘟疫中也是排得上号的,惨烈程度堪比“中世纪欧洲黑死病”。

明末鼠疫

当时的明王朝内忧外患,然而偏偏祸不单行。公元1633年,一场大规模的瘟疫从山西开始爆发,很快就席卷整个山西全境,开始向大江南北蔓延。很短的时间里,这场瘟疫就快速扩散到陕西、北京、河北、河南、山东等许多地方,如此它还没有停下来的迹象,又进而席卷南京,浙江等地方,成为明朝继万历年间以来的又一次特大瘟疫。

根据历史记载,直到明朝灭亡以后,这场瘟疫还依然在继续,而且还扩散到天津等地方,疫情再一次加剧,这才达到了最顶点。可见这场瘟疫的持续时间长,而且波及的范围很广。死亡人数大概在20万左右。约是一个城市人口的五分之一。这场瘟疫也是成为了压垮大明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根据中国中医研究院最新编辑出版的《中国疫病史鉴》,从西汉到清末,中国至少发生过321次大型瘟疫。每次疫情,都能让当时的社会为之战栗。但是,中国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西班牙大流感、欧洲黑死病、全球鼠疫那样一次瘟疫就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悲剧。因为,我们庆幸拥有伟大的中医药,与瘟疫展开过一次又一 次的生死对决,并无数次救民族于危难。可以说,中国历史也是一部战"疫”史。也正是那一场场瘟疫,推动着中国防疫和卫生制度化的进程。

3.基本要求:

(1) 试讲时间10分钟左右:

(2)通过疫病,概述中国古代医学发展;

(3)根据讲解的需要适当板书。

参考解析: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古代疫病发生的基本情况,掌握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情况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各个朝代战胜疫病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中国卫生防疫的成就及其意义,我们应坚持乐观的生活态度,积极应对疫病,

教学重难点: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出发,通过PPT图片展示当前面临的严重疫情情况,导入新课。当前世界面临着严重的新冠肺炎疫情,此次疫情在传播性快,感染范围广、防空难度大,是一次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而在我国历史上,也发生过多次的疫病,接下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我国历史上发生的疫病。

二、新课讲授

同学们,汉末和明末我国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的疫病,接下来我们一起进入学习。

环节一:汉末大“瘟疫”、明末鼠疫疫情速览

学生自学,让学生快速阅读教材,了解中国历史上疫情发生的两次疫病史实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视频短片,梳理基本内容。

教师进行提问: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汉末、明末都发生了大规模的疫病,那么这两次大的疫病都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回答:汉末大瘟疫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瘟疫、明末鼠疫的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但两次疫病都没有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悲剧。

环节二: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概况

从西汉到清末,中国至少发生过321次大型瘟疫,但是每次疫病都没有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悲剧,其原因是什么呢?组织学生阅读教材进行回答。

学生回答:得益于我国伟大的中医药。

教师提问: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医学成就?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 按照朝代顺序,对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进行收集整理。

明确:

(1)春秋战国---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

(2)东汉一张仲景和华佗 。

(3)唐朝—孙思邈,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其代表作《千金方》。

(4)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这是我国一部总结性药物学巨著。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掌握了汉末、明末的疫病的基本情况,得益于我国伟大的中医药学,我国古代的疫病并没有造成大规模的人员的死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到中国历史也是一部战"疫”史。也正是那一场场瘟疫,推动着中国防疫和卫生制度化的进程。

四、课后作业

收集资料,谈谈中医药学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作用。

五、板书设计:略

二、《秦的统一》

1.题目:必修一《秦的统一》

2.内容:详见必修一教材课文

3.基本要求:

(1)试讲需在10分钟之内,并适当板书;

(2)讲述秦朝统一的重要意义;

(3)设计相关教学活动,适时与学生进行互动。

参考解析:

一、导入新课

通过ppt向学生展示“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诗句。提问该诗句是由哪位诗人所写?描述的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这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古风》中的诗句,主要描述了秦王赢政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气势。

教师继续进行提问:秦是如何灭掉六国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然地进入本节课程的学习。

二、探究新知

环节一:秦国统一的背景

学生阅读课文内容,结合老师给出的关于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史料,进行小组讨论,概括出秦朝统一的时代背景。

教师提问:通过阅读教材,我们可以找出秦朝统一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1) 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不再听命于周天子,各诸侯国为了控制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间进行战争; (2) 人民渴望统一; (3)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等实力强盛; (4) 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环节二:秦国统一的过程

教师请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主动去总结秦灭六国的顺序,并进行提问,战国七雄都有哪些国家,秦首先灭亡的是哪个国家?秦灭六国的顺序是?

学生回答。

教师进行总结。战国七雄主要指的是,齐、楚、燕、赵、韩、魏、秦。秦首先灭掉的是韩国,灭六国的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

教师提问:秦朝是由谁在什么时间完成统一的?

学生回答: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完成了秦的统一。

环节三:秦统一的意义

教师先给学生播放《中国历史一秦朝的统一》电影片段,结合史料,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秦朝统一的意义"。

教师进行总结:秦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一秦朝。

三、课堂小结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组织学生分享本节学习的收获。

五、课后作业

课后收集秦朝统一过程中发生的相关史事的资料,了解秦灭六国的过程中,发生的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下节课请学生进行分享。

板书设计:略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

1.题目:必修一《第二次鸦片战争》

2.内容:详见必修一教材课文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10分钟左右:

(2)讲清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由来;

(3)根据讲解的需要适当板书。

参考解析: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颐和园被毁前和被毁后的对比照片,引导学员思考颐和园是在什么时期被毁的?引入今天的课程--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探究新知

环节一:贪心不足蛇吞象

教师组织学生带着问题(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时间、爆发的原因等)进行教材的阅读。

学生阅读教材。

教师进行提问:通过阅读教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什么?

学生进行回答。

教师总结: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主要是由于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列强仍不满足既得利益。英国联络美法两国,向清政府提出修订条约,扩大侵略权益的要求,遭到拒绝后,就决定采取武力解决问题。

教师提问: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是在什么时候?

学生回答:1856年, 英军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教师提问:第二次鸦片战争都有哪些西方列强参与?

学生回答:英、法两国

教师提问: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后果是什么?

学生回答:清廷战败,分别于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

教师提问:两个条约的主要内容都有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等。

《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教师提问:同学们请阅读法国作家雨果的一段话,请说明:这段话中的两个强盗说的是谁?他们干了什么事情?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是的,两个强盗分别是英国、法国,他们烧毁了圆明园,抢走了中国无数的珍宝。这反映出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当时的中国国家落后,政府腐败,因此遭受到这样的屈辱对待,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要勿忘国耻,激励自己维护祖国的安全。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按照历史小组做好,讨论一下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造成怎样的影响?

学生分享。

教师总结:(1)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

(2)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4)第二次鸦片战争打开了洋务运动的序幕。

三、课堂小结

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四、课后作业

课后收集相关资料,对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进行对比,下节课进行分享。

五、板书设计:略

四、《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题目:中外史纲要.上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2.内容:详见教材课文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10分钟左右;

(2) 通过史料,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影响;

(3)分析抗击倭寇的历史背景;

(4)根据讲解的需要适当板书。

参考解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明朝在内陆边疆和沿海防务上遇到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知道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了解抗击倭寇的历史背景。

过程与方法:从历史地图、文字史料等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辩证的分析和评价明朝对外交往、与边疆少数民族以及面对新的来自海上的威胁所采取的措施,掌握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郑和航海的壮举以及戚继光、俞大猷等民族英雄抗击倭寇、英勇作战的大无畏精神,增强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明朝在陆防问题上的应对和在海防上遇到的挑战。

教学难点: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明朝建立后,对内进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对外又是实施什么政策和态度呢?这就是本节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二、探究新知

环节一:郑和下西洋

1.讲述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史实。

教师提问:请根据教材及多媒体展示的史料,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性质及其目的。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之后,分组进行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师进行总结:

(1)背景:洪武初年到隆庆元年之间的近200年时间,虽有严有松,但明朝一直实行海禁政策。

(2)性质:官方组织活动(兼具外交、朝贡贸易性质)

(3)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2.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影响。

教师提问:郑和下西洋为明朝带来哪些影响。

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回答问题。提示学生采用一分为二的历史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教师进行总结:

(1)积极影响:在东南亚建立了一套全面的朝贡贸易体系、加强了中外文明的交流。

(2)消极影响: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未能持续进行。

教师指出这么大规模的航海行动,其背景却是自朱元璋洪武初年便一直持续的海禁政策。讲述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并简述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

环节二:抗击倭寇的斗争

播放视频,教师提问,戚继光抗倭的历史背景及主要事迹是什么?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组讨论。

教师进行总结:

(1)背景:①从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被称为“倭寇”。②明朝前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

(2)表现: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出没沿海,造成巨大破坏。

(3)措施:派遣戚继光抗倭。(台州九战九捷、与俞大猷合作重创倭寇)

(4)结果:①重创倭寇,使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②朝廷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管控。

环节三:西方殖民者的侵扰

(1)16世纪中期,葡萄牙通过贿赂的方式获得在澳门的租住权。

(2)明朝末年,荷兰击败西班牙,独占台湾。

三、课堂小结

向学生询问:‘“本堂课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总结。

四、课后作业

假如你是明朝的首辅,请写一篇说服皇帝进行海防建设的奏折下节课分享。

五、板书设计:略

五、《孔子的思想》

1.题目:必修三《孔子的思想》

2.内容:详见必修三教材课文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10分钟左右;

(2)明确孔子的思想内容;

(3)根据讲解的需要适当板书。

参考解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孔子的生平、掌握孔子思想的内容,理解孔子思想的后世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与小组合作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孔子思想中的内容与意义,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史料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儒家思想的重要性,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树立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信心与民族文化自豪感。

教学重点:掌握孔子思想的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孔子思想的后世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格言,并提问学生:“谁能告诉大家‘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什么意思?谁还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顺势引入本课。

二、探究新知

环节一:认识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因不满统治者所为,周游列国,晚年回国潜心办学和著述。他对促进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财,被后世界称为“万世师表”。

环节二:孔子的思想

教师进行提问,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学生阅读材料进行回答:仁。

教师进行总结。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教师提问,那么什么是“仁”呢?怎样才能做到“仁”

学生回答。

教师进行总结,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要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度对苛政和任意刑罚。

孔子除了”仁“的思想外,还主张克已复礼,他希望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教师提问:除了仁和礼之外,在教学思想上,孔子有什么主张?孔子弟子三千教育的方法一样吗:

学生回答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教师在PPT上展示史学家,儒学家对于孔子的评价的史料。

教师提问:孔子的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要求:结合教材,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明确: (1)孔子,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的思想成为儒家的核心思想,并继续传承与发展。

(2)孔子的思想,不仅成为个人的处事准则,更为治理国家提供意见与建议。

(3)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思想的一部分,几千年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为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课堂小结

向学生询问:“本堂课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总结。

四、课后作业

课后了解一下什么叫做“半部《论语》治天下”。

五、板书设计

六、《明朝至清朝中叶时期的科技》

1.题目:中外史纲要上册《明朝至清朝中叶时期的科技》

2.内容:详见教材课文

3.基本要求:

(1) 试讲时间10分钟左右;

(2)了解明清科技发展的成就;

(3)分析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

(4) 根据讲解的需要适当板书。

参考解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理解明清社会文化与社会转型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明清经济与文化》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明清经济与文化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不同类型的史料提出问题、设置问题,实证明清社会科技文化的特点;从科技文化角度理解明清社会经济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原因,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明清科技文化各领域的变化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教学难点:从世界发展趋势的角度认识明清科技文化与社会转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同学们~那些让人产生心理错觉的历史事件一一播放图片, 教师叙述:瓦特比中国的李时珍生活的时间晚约两个世纪;彼得大帝与康熙皇帝处于同一个时空,用这些大家觉得不可思议的时间与人物关系,定位明清时期的科技发展。由此引出今天的课程。

二、探究新知

环节一:明清科技成就

提问:请同学根据教材内容,对应分析明清科技发展的概况。

要求:把人物与著作成就进行罗列,并说出科技成就的特点。

明确:

(1)李时珍——《本草纲目》

(2)徐光启——《农政全书》

(3)宋应星——《天工开物》

(4)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

环节二:明清西学东渐

提问: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经常有交流碰撞。中国的四大发明传播海外,而西方科技也传入中国。请简要介绍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

明确:

(1)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

(2)西学东渐: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包括地球和各大洲、大洋等地理概念。

环节三:阻碍古代科技发展成为近代科技的因素

提问:明清时期的科技成就非常高,但大部分是总结性的,经验性的。没有成为近代科技。请分析阻碍古代科技发展成为近代科技的因素

明确:(1)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

(2)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进一步限制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3)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文化专制统治的肆虐,使人们对中国古代科技缺乏足够的重视,科技人才短缺。

(4)中国古代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是导致古代科技未能发展成为近代科技的重要因素。

三、巩固练习

回顾本课,总结历史成就与教训。

提问:西方国家走向近代化,是几个世纪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多方面因素共同汇聚、成长的结果。彼时的中国,面临着世界之变的良好外部环境,社会内部经济和文化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存在向近代化转型的内外部因素;可是制度、政策的落后、对传统的固守,最终将新的因素扼杀在萌芽状态。

明确:明清转型机遇的错失,预示着中国社会正在滑向危机边缘。及至鸦片战争西方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中国经历了从“变亦变”到“不变亦变”的被迫转型的剧痛。历史不会重来,历史的教训必须铭记!

四、课堂小结

向学生询问:‘‘本堂课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总结。从本节课明清科技发展的成就,思考深层次原因,宏观分析世界局势,认识到明清落后于世界的根源。

五、课后作业

收集资料,评选明清科技之星人物,请写500字左右的推荐理由。

板书设计:略

七、《新航路的开辟》

1题目:必修二《新航路的开辟》

2.内容:详见必修二教材课文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10分钟左右;

(2)通过读图,了解新航路的路线;

(3)重点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4)根据讲解的需要适当板书。

参考解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阅读课文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大致经过,正确认识西方航海史上的壮举,学会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正确认识新航路开辟对欧洲和亚、非、美洲以及整个世界造成的影响,感受历史发展的对立统一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逻辑推理进行问题探究,学会论从史出;通过阅读课文再现情景感受历史,通过讨论探究复杂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正确认识个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学会理性思考和辩证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和学习探险家们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体会开辟新航路的历史进步性,该过程与结果的非正义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教学难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为大家讲述一个小故事。一学生谈论春游或者已经制定了出行路线的话题,引出上学期学到有一个人,他把自己的游历写成了一本书,启发学生回忆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中国和印度到处是黄金,这使得欧洲人有了去东方寻找金子的欲望。在他的刺激下,1519 年,也就是600年前,有人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进行新航路的开辟。

.二、探究新知

环节一: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提问:相对于新航路,那是旧航路,旧航路指那条航路? (课件展示“丝绸之路”)新航路开辟前,旧航路还通畅吗?(学生自行思考)

教师课件展示史料: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军队攻占君士坦丁堡,占领巴尔干、小亚细亚以及克里木等地区,从而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不但帝国军队肆意抢劫商旅,而且帝国当局还规定对过往商品课以重税。

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传统商路被阻断的后果?”(ppt图示)

明确:师生得出结论: 15 世纪,东西方传统商道被奥斯曼土耳其控制,对东方贸易的成本增加,这是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原因。

提问:学生阅读课文思考:新航路开辟还有哪些其他的原因?(课件展示)

明确:教师强调: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一一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

环节二:新航路开辟的条件

提问:教师提出传统陆路商道被阻断,如果地球是圆的,那么就可以开通连通世界的海上新航路,那得具备船,船要造的出来,船要开得出去,要有钱造船,船在海上航行要不迷路,阅读课文思考这些条件是否都能具备? (ppt图示并归纳展示)

明确:学生回答:①地圆学说逐渐被人接受;②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③指南针的普遍使用;④葡萄牙和西班牙王室的航海支持;⑤一批具有冒险精神的航海家。

提问:教师引导思考:首先开始新航路探测的是哪两个国家,为什么是这两个国家?

明确:师生总结:①都在大西洋沿岸,地理位置有利;②都掌握了先进的航海技术;③都是中央集权的国家,有能力支持和供应远航;④热衷于传播天主教。

环节三: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提问:教师引导阅读课文找出开辟新航路的探险家,了解他们的航路并根据课件图示指出。

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及图示填写下表。

明确:学生在表格中填写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

环节四: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提问:教师提出对比1420年1620年欧洲人认识的世界范围图,说说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影响?阅读课文说出新航路开辟还带来哪些影响并举出实例?

要求: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归纳总结。

明确:学生从对欧洲的影响、对世界的影响以及对亚非拉地区影响三个维度进行回答。

三、巩固练习

提问,教师要求学生打开历史地图册,画一画新航路的航行路线。

要求:学生完成地图。

四、课堂小结

学生畅谈自己的收获,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亦可引导如)

新航路开辟从、经济、社会和商路以及技术条件来分析;航行的路线则是从四位航海人物的伟大壮举来展开的。

教师补充:新航路开辟是西方航海史上的壮举,开辟新航路具有伟大的历史进步性,但其对亚、非、尤其是美洲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五、课后作业

绘制一幅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与西方新航路开辟的地图,进行对比,把你的发现写成200字的小论文。

板书设计:略

八、《美苏关系缓和》

1.题目: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美苏关系缓和》

2.内容:详见教材课文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10分钟左右;

(2)讲解美苏缓和的表现;

(3)明确美苏关系缓和的原因。

(4)根据讲解的需要适当板书。

参考解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美苏关系缓和的表现,理解美苏关系缓和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图表、地图、史料阅读等方式,渗透时空观念,培养时空观和史料实证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提升学生合作探究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认识到政治不存在绝对的胜败,而是达成一种力量的平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美苏关系缓和的表现。

教学难点:理解美苏关系缓和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堂初始,教师发言: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美苏冷战的开始,两极格局开始形成,那今天我们趁热打铁,了解一下在近半个世纪中美国与苏联还有哪些故事。由此引出今天的课程。

二、探究新知

环节一:风水轮流转

提问:为什么美苏两国会走向缓和?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明确::(1) 战后,美国长期推行全球扩张政策,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进行的侵越战争,长达十几年,投入多达300亿美元,大大消耗了美国的国力。

为了解决问题教师请同学们观看苏联与美国战略核力量对比图。

明确: (2)苏联借助较为有利的国际形势,着力提高综合国力,尤其到70年代中后期,苏联在战略武器方面与美国达到大致平衡。

环节二:美苏相妥协

1.提问:美苏未达成关系缓和,做了怎样的努力?

明确: (1) 1969年1月,尼克松入主白宫。鉴于美国霸权地位的相对衰落,他被迫改变对外政策,提出“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的方针,强调均势外交。在这种对外战略指导下,美国调

整了全球军事部署,从越战中脱身,并主动谋求同中国对话,对苏联采取“缓和”外交,在争夺的同时,希望用军事协议和经济关系束缚苏联。

(2) 70 年代初,苏联开始推行“缓和”战略,与西方国家加强交往。

(3) 1963年和1968年先后签订了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和防止核扩散条约。1972 年5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同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签署了《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协议》和《苏美相互关系

准则》等文件。这被视为保持双方战略稳定的基础。此后两国首脑的一系列互访和会谈把美苏“缓和”推向高潮。

(4)1973 年和1975年,召开了由东西方国家共同参加的“中欧裁军会议”和“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在会议通过的文件中,各国均表示互相尊重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及平等独立,不干涉内政,加强经济、科技和环境领域的合作。

环节三:同床总异梦

1.提问:美苏两国真的为了和平而妥协吗?

明确: (1)在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上采取了更为积极的进攻战略。苏联奉行霸权主义政策,在世界范围内到处出击。它向中东、南亚次大陆和非洲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在亚非拉共取得20多个海空军基地的使用权。70年代末,以苏联出兵阿富汗为标志,苏联的霸权主义发展到顶峰。

(2)美国在与苏联搞“缓和”的同时,还积极推进“和平演变”策略:以“尊重人权”为口号扩大影响,削弱苏联对东欧的控制,通过东西方人员和思想的“自由交流",向苏联、东欧国家进行思想文化渗透。

(3)同样,勃列日涅夫提出,“缓和”绝不能放弃意识形态的斗争,也不能妨碍苏联对民族解放运动和进步、民主与民族独立力量的支持。

结合老师出示的内容,以历史小组为单位,6分钟的时间,思考美苏关系的缓和对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

老师提出问题,分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总结。

(1)世界局势趋于稳定。

(2)为其它国家与地区合作组织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环境。

(3)加强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

三、巩固练习

请学生观看美苏称霸的纪录片。

四、课堂小结

采用师生问答的形式,教师提问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收获了什么呢?”引导学生回顾总结美苏关系缓和的相关知识。

五、课后作业

请学生课下了解勃列日涅夫的故事。

六、板书设计:略

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题目:中外史纲要上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内容:详见教材课文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10分钟左右;

(2)重点分析《共同纲领》;

(3) 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4)根据讲解的需要适当板书。

参考解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时间、过程和盛况。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看、听、读等途径的自主发挥,结合教师的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性学习,并体会到自主学习的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学生深切感受到新中国成立给予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的更加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过程。

教学难点:体会中国人民站起来的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怎样的历史?中国遭受了哪些侵略?我们又是如何反抗的呢?(学生自由回答)是的,中国人民经过艰苦的抗争,在血泪中摸索,在奋斗中前进,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中国历史从此翻开了新得一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新中国成立的情况。由此引出今天的课程。

二、探究新知

环节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提问:通过阅读相关史料,说说为什么要召开此次会议?

明确:召开是为了筹建新中国。

提问:简述政协会议的会议内容。《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是什么?新民主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最根本的区别是?

明确: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从书上找到答案。(邀请同学回答)

(1)新民主主义国家;

(2)经济基础不同(存在生产资料私有制);

提问:五星红旗是中国的国旗,观看五星红旗的图片,你能从国旗上看出哪些寓意?

明确:国旗上的红色象征革命,黄色代表光明,五颗五角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

教师总结:

(1)、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

(2)“我们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民主专政这个武器,团结全国除了反动派以外的一切人,稳步地走到目的地”。这是对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来革命斗争经验的深刻总结。

环节二:开国大典

提问:播放《开国大典》视频片段,当我们看到毛泽东升起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54门大炮齐鸣28响,有何寓意?

要求:根据史料进行分析。

明确: 54门礼炮的寓意是代表了当时参加开国大典的54个民族,28响的寓意是共产党诞生后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奋斗了二十八年,建立了新中国。

提问:请你向远方的亲友讲述开国大典盛况。

明确:从时间、地点、大典盛况方面进行描述。

环节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提问:概括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要求:依据史料与教材进行分析。可以从国内和国际两个维度进行分析。

明确:带领学生读课本上关于意义的描述,认识到新中国成立的重要性。

(1)国内: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2)国际:新中国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义主的力量。

三、巩固练习

提问:新中国的成立到底“新”在哪里?

明确:(1)社会性质: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2)人民地位:新中国当家做主站起来了。

(3)国家地位:成为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

四、课堂小结

向学生询问“本堂课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总结。进行本节课的情感升华: 100个风春秋,100年的奋斗不息,中国共产党一次次实现历史性的抉择。从单薄走向厚实,从年轻走向成熟,也必将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

五、课后作业

学校举办“百年党史”系列演讲比赛,请同学么结合中国近现代史,写一篇600-1000字的演讲稿。

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题目:选择性必修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2.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品格。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具有强大的凝聚性。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具有连续性。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它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者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未中断的中华文化維护着中国团结统-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者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r有益借鉴。

问题探究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她”“孝”“礼”“仁”“正”“检”“公”“原”“勒”“能““数”“义”“贤”“信”等,都是中华优秀文化中的核心概念,也由此形成厚德栽物。天下为公、自强不息。以廉为本等基本理念。

结合课文,者阅资料,列举更多的核心概念,探讨其在中华文化中占有怎样的地位,反映了怎样的精神。

⑤学习拓展

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槽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令用、推除出新,結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

习近平《在纪念孔于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

如何区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博柏?谈谈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认识。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10分钟左右;

(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3)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4)根据讲解的需要适当板书。

参考解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小组讨论和史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图文资料,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料实证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学会使用自主阅读法、讨论法等多种方法学习历史知识。通过自学感悟的方法,指导学生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教学中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及价值。

教学难点: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前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定义的描述,你认为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哪些内涵和特点呢?它对中华民族而言又有哪些重要的价值呢?随机邀请同学回答问题,引出今天的课程。(教师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环节一:回眸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提问:通过阅读教材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概括中华文化发展历程的六个重要阶段。

要求:教师通过PPT配上该阶段代表人物或事件的图片进行简要概括。

明确:(1)形成——约1 万年前;

(2)奠基——先秦时期;

(3)定型——秦汉时期;

(4)发展繁荣——魏晋至宋元时期;

(5)转折和传承——明清时期;

(6)衰落到复兴近代——现在。

环节二:审视中华文化的发展特点

提问: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合作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要求:教师通过PPT配上代表性图片(比如“四大国粹”体现多样性)进行简要概括引导。

明确: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和顽强的生命力。

环节三:内化中华文化的发展价值

提问:引导学生通过观看公开课视频思考概括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教师进一步总结引导。

明确: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未中断的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 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三、巩固练习

通过设立三个简单随堂小测试的形式来巩固本课知识。

四、课堂小结

向学生询问:“本堂课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总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五、课后作业

收集资料,本月进行“中华文化推广大使”宣传活动。

板书设计:略

十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1.题目:必修二《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片段教学

2.内容:详见教材课文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10分钟左右;

(2)通过讲解,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

(3)根据讲解的需要适当板书。

参考解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认识工业革命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科书和配套材料,认识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探究现代工厂制度的特点及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大机器生产与工厂制度。

教学难点:全面认识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堂初始,教师发言:出示工业革命前后生产方式变化的图片,让学生更直观的回忆所学相关工业革命的内容。由此引出今天的课程。

二、探究新知

环节一:自主学习,答疑解惑

提问:请同学们展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讨论解决。

要求: (1)读学勾画:仔细阅读课文部分,根据【学习成果记录】的问题提示进行勾画、标注,严禁整段勾画,会的问题在后面的( )画√;不会或不清楚的在( )内画×。

(2)读学疑难:将不会或不清楚的勾画序号写于前板;

明确:组内互学:组内互相检查勾画知识点是否到位,对于一些名词尝试性的进行互相解答和讨论。

环节二:合作探究,突破重点

提问:阅读以下材料,分析手工工场、工厂的不同。

要求::(1)归纳手工工场的劳作特点。

(2)结合教材,分析工厂制度的特点。

(3)请大家结合前面的学习,阐述一下工业革命和工厂制度的关系。

明确: (1) 手工工场:①分散的手工工场:工场手工业初期的主要形式。生产者分散在各自的家庭中劳动,但是他们在商人的组织下形成一个生产集体,有一定的劳动分工。商人统一购买原料交给雇佣工人加工,支付一些报酬。这已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②集中的手工工场:工人集中在资本家的工场内,使用资本家提供的劳动工具,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他们与雇主的关系是彻底的雇佣关系。集中的手工工场中,分工越来越细,一件产品的制成要经过许多道工序。

(2)特点:①仍以手工劳动为基础,这是与机器生产的主要区别。②已经是大生产,并逐渐实行了生产过程的分工,主要包括手工技术的分工和雇佣劳动的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增加了改进技术的机会。这是与家庭手工业的不同之处。

(3)工场手工业与工业革命的关系:①建立在劳动分工、劳动协作、共同利用固定资本设备上的企业组织形式,为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②培养了企业家和近代产业工人。③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经验,增加了产量。但由于其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所以导致工业革命应运而生。

环节三:我辩论,解决难点

材料: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英) 狄更斯《双城记》

提问:仔细阅读教材内容结合材料,分析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要求:班级小小辩论会:学生分成两个大组,分别为“最好的时候”和“最坏的时候”为主题,以教材内容为主,结合老师提供的材料信息,总结自己的观点。

明确:工厂制度的作用

(1)积极作用:工厂制有利于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根据生产流程,制定各项技术操作规范及其他经营管理的规章,使机器设备最大限度地发挥生产效能,使工人最大限度地发挥劳动潜力,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2)消极作用:工业时代初期,许多工厂成为残酷剥削工人的“血汗工厂”。工人在监工的监视下,从事高强度的机械化劳作,他们工作环境恶劣,劳动时间长,工资低廉,得不到必要的教育。为取得高额利润,精于算计的资本家大量雇佣女工和童工,他们和成年男人干一样的活,却拿着更为低廉的工资,处境更加悲惨。

三、巩固练习

对本节课问题进行梳理、整理基本史实并尝试记忆。思考本节课重难点,理解其中含义。

四、课堂小结

向学生询问:“本堂课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总结。了解机器大生产兴起的原因,分析机器大生产的意义。掌握工厂制度的主要内容,认识工厂制度的影响。

五、课后作业

收集资料,进行问卷调查。看看家乡一些企业的发展历史。

板书设计:略

十二、《古罗马文化》

1.题目:选择性必修三《古罗马文化》

2.内容:详见必修三教材课文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10分钟左右;

(2)讲解罗马法内容;

(3)根据讲解的需要适当板书。

参考解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罗马法律的内容,了解罗马建筑文化,理解古罗马文化的地位与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表、地图、史料阅读等方式,渗透时空观念,培养时空观和史料实证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提升学生合作探究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尊重文化多样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罗马法的内容与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古罗马文化的地位与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堂初始,教师发言:同学们,有一句俗语叫“条条大路通罗马”。这是什么意思呢?条条大路通罗马是指做成一件事的方法不只一种,人生的路也不止一条等着我们发现。 条条大路通罗马是著名的英语谚语,出自罗马典故。那你知道古罗马文化是怎样的吗?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由此引出今天的课程内容。(课程板书)

二、新授环节

环节一:看前世今生

教师PPT出示关于罗马兴衰过程的史料内容。

1.提问:请同学们简单介绍一下罗马兴衰?

明确: (1) 古罗马,是指从公元前9世纪初在意大利半岛中部兴起的文明,古罗马先后经历罗马王政时代(前753~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前509~前27年)、罗马帝国(前27~476年/1453年)三个阶段。

(2)公元前3世纪至前2世纪,罗马为争夺地中海霸权,掠夺资源与奴隶,同地中海西部强国迦太基进行了三次战争,史称布匿战争。公元前2世纪,罗马成为地中海霸主。罗马共和时代基本完成疆域扩张,到公元1世纪前后扩张成为横跨欧亚非、称霸地中海的庞大罗马帝国。

(3)到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410年,日耳曼的西哥特人在领袖阿拉里克率领下,进入意大利,围攻罗马城,在城内奴隶的配合下打开城门,此后在西罗马帝国境内建立西哥特王国; 476年,罗马雇佣兵领袖日耳曼人奥多亚克废黜西罗马最后一个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西罗马帝国遂告灭亡。而东罗马帝国则在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所灭。

环节二:品文化繁荣

教师: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课件展示有关图片与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

1.提问:古罗马有哪些文化?

明确:法律、历史、建筑。

2.罗马法律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有哪些法律?

明确:①习惯法(不成文法)

②共和国:《十二铜表法》(罗马第一部成文法)

③帝国阶段:《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万民法)

3.提问:古罗马从历史与建筑上还有哪些建树?

明确:(1)卢克莱修、西塞罗和维吉尔是罗马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李维的《罗马史》和塔西佗的《编年史》则代表了罗马史学的最高成就。

(2)古代罗马在建筑方面留下众多遗产,万神殿、大竞技场等是罗马建筑风格的代表。在历法改革上罗马也有重要贡献。凯撒时期制定的儒略历后经修订成为世界通用的公历。

环节三:感后世传承

在PPT上展示史学家对于古罗马文化的评价的史料!

提问:古罗马文化对后世产生怎样的影响?

要求:结合教材,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明确:罗马法维护贵族和富人的财产利益为核心,但明文公示,按律量刑,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规范了社会契约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平民利益,成为后来陆续颁布的一系列公民法的基础。罗马法体系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对后世欧洲国家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巩固练习

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古罗马的纪录片。

四、课堂小结

采用师生问答的形式,教师提问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收获了什么呢?”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相关知识。

五、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课下了解一下万神殿,下节课上课前邀请同学分享所见所得。

六、板书设计略

2021下半年教资面试真题及答案汇总>>】【在线真题库>>

资料下载>>教师资格面试结构化专项+教案模板+万能试讲话语 

报考信息>>教师资格证面试准考证打印时间

教师资格证面试如何快速通关?233网校还原面试情景现场,助你一举攻下“结构化面试+试讲+答辩”三大内容,实战通关!试听课程>>

教资面试微信学习群 扫码进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