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 >教师资格证 > 面试指导 > 面试真题 > 高中面试真题 > 高中物理面试真题

2021下半年高中物理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已更新)

来源:233网校 2021-12-20 11:36:05

2021下半年高中物理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1月8日已更新。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2021下半年高中物理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

高中物理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

历年真题:历年高中物理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

真题下载历年高中物理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下载>>

一、《牛顿第三定律》

1.题目:牛顿第三定律

2.内容:

牛顿第三定律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之间、方向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这又是一个定量的问题,而定量的问题通常只靠观察和经验是解决不了的,它需要通过实验测量来回答。

3.基本要求:

(1)讲授时间10分钟;

(2)有适当板书;

(3)有师生互动;

(4)引导学生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参考解析: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从而能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的学习过程,提升分析、解决问题和团队协作能力。

3.培养探究精神,学习物理学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会用它分析实际问题。

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判断。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学生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然后提出问题:二者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进入本节课的讲授内容。

(二)新课讲授

环节一:学生实验操作,交流讨论

教师将两个弹簧测力计连接在一起, 让两位学生在讲台上分别拿着两个弹簧测力计,只让其中一位学生用力拉另一位学生不用力。让学生观察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有什么变化,并记录示数。然后让另一位学生用力拉,并记录下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然后让学生交流讨论数据结果,并分析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受力情况。

预设1:两次拉的过程中,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都是一样的;

预设2:在两个过程中,两个弹簧测力计都受到拉力的作用,而且大小相等,但是这两个拉力的方向相反,这两个拉力互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环节二: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总结并讲授牛顿第三定律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环节三:呈现图片,学生解释其中蕴含的牛顿第三定律

大屏幕展示划龙舟与汽车受驱动力的示意图,让学生思考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并说明如何体现牛顿第三定律。

预设:轮船的螺旋桨旋转时给水一个推力,即作用力,水同时给螺旋桨一个反推力,即反作用力;汽车车轮给地一个向后的作用力,地面也会给车轮一个向前的反作用力。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了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从而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五、课后作业

①思考解释车轮陷入泥潭中时牛顿第三定律是否还成立?②找一些实际生活中运用牛顿第三定律的例子。

六、板书设计:略

二、《万有引力定律》

1.题目:万有引力定律

2.内容:万有引力定律

我们的思想还可以更解放。既然太阳与行星之间、地球与月球之间,以及地球与地面物体之间具有“与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的吸引力,是否任意两个物体之间都有这样的力呢?很可能有,只是由于身边物体的质量比天体的质量小得多,不易觉察罢了。于是我们大胆地把以上结论推广到宇宙中的一切物体之间: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m1和m2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r的二次方成反比,即

式中质量的单位用千克( kg),距离的单位用米(m).力的单位用牛(N)。G是比例系数,叫作引力常量(gravitationalconstant),适用于任何两个物体。

尽管以上推广是十分自然的,但仍要接受事实的直接或间接的检验。本章后面的讨论表明,由此得出的结论与事实相符,于是,它成为科学史上最伟大的定律之一一一万有引力定律(law of universal gravitation)。 它于1687年发表在牛顿的传世之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

万有引力定律明确地向人们宣告,天上和地上的物体都遵循着完全相同的科学法则;它向人们揭示,复杂运动的后面可能隐藏着简法的科学规律,正是这种对简洁性的追求启迪科学家不断探索物理理论的统一。

3.基本要求:

(1)讲授时间10分钟(若涉及实验,可以做实验、模拟做实验或者讲解实验);

(2)有适当板书;

(3)有启发学生思考的提问;

(4)有联系实际的实例。

参考解析:

【教学目标】

1.知道万有引力的内容、公式以及适用范围;了解引力常量。

2.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提出过程和思路,从而能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公式。

教学难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提问行星与太阳的引力,地球对苹果的引力是同一种性质的力吗?学生回答,教师进一步提问:自然界上任意两个物体之间有引力吗?进而引出本节课的讲授内容。

二、新课讲授

1.万有引力定律

学生猜测任意两个物体间可能有引力,只是感觉不到,教师明确可以将行星之间引力的结论推广到任意两个物体之间,从而引出万有引力定律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出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m1和m2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r的二次方成反比。教师指导学生写出公式, 明确每个符号的单位和物理意义,并强化归纳演绎的科学思想。

教师提问:

(1)两个质量均匀分布的球体,万有引力怎么计算?

(2)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大小相等吗?

(3)万有引力适用于什么物体之间的引力?

学生分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出万有引力的适用范围。

理解万有引力的普适性、相互性、宏观性。(万有引力适用于两个质点间的引力;质量均匀分布的球体计算引力时,距离指的是两个球心间的距离;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遵循牛顿第三定律;万有引力适用于自然界任意两个物体之间,只是通常情况下,万有引力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计)

2.引力常量

大屏幕播放卡文迪许实验室测量引力常量的实验,学生观看,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和体会前人是如何巧妙地将物体间非常微小的力显现和测量出来,并进行情感升华。教师明确G是一种重要的物理常量之一,是卡文迪许测出来的以及G的值。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万有引力定律及应用,引力常量。

四、课后作业

查阅资料,了解万有引力提出的整个过程。

【板书设计】略

三、《正功和负功》

1.题目:正功和负功

2.内容:详见课文

3.基本要求:

(1)讲授时间10分钟;

(2)有适当板书;

(3)试讲过程中要有启发性提问;

(4)讲清楚正、负功的区别。

参考解析:

【教学目标】

1.掌握正功和负功的区别。

2.通过相互交流的过程,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探究精神,感受物理学科的严谨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功和负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正功和负功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提问学生功的概念,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提问:力对物体做功有几种情况?又是如何划分的?进而引出本节课的讲授内容。

二、新课讲授

环节一: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功的公式,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根据功的公式,是否可知功的分类?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可得, 功是代数量,根据三角函数余弦值得变化,功可正可负。教师评价后给出正功和负功的概念。

环节二:学生讨论交流力做功的不同情况,教师顺势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正、负功的情况?学生讨论得出,是由于力与位成的角度不同。教师组织学生根据力与位移的不同夹角,讨论力的做功,学生讨论时,教师进行巡视。

学生根据功的公式讨论交流情况:

预设1,力和位移同方向或夹角为锐角,那么做正功;

预设2,夹角为钝角,做负功;

教师评价后总结,夹角为直角,不做功;由功能关系,做正功则动能增加,做负功则动能减少。

环节三:教师引导学生举出不同情况下做功的实例,通过学生发现物体受力不止一个的情况,引出合力的概念。

三、课堂小结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总结本节知识点,要求学生课下思考。

四、课后作业

在课后习题的基础上布置预习作业。

【板书设计】略

四、《交变电流》

1.题目:交变电流

2.内容:详见课文

3.基本要求:

(1)讲授时间10分钟;

(2)有适当板书;

(3)有师生互动;

(4)知识点讲解清晰。

参考解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交变电流的概念,掌握交变电流的峰值和有效值的定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思考的过程,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生活处处有物理的理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交变电流各种函数的关系式。

教学难点:

对有效值、峰值的区分和计算.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复习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电磁感应现象,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另一种电磁感应现象—交变电流。

二、新课讲授

环节一:图片展示,讲授新知

首先,教师展示闭合线圈在磁场中运动的图片,引导学员观察图片,并结合之前所学的磁通量的变化引起感应电流的变化,讨论图片中电流现象。

教师顺势讲出交流电流的定义:大小和方向均随时间而作周期性变化的电流叫做交变电流。

教师提问:交变电流的分类有哪些,什么叫正弦交流电?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交变电流包括正弦交流电和余弦交流电,随时间按正弦规律变化的交变电流叫正弦交流电,正弦曲线和余弦曲线只是坐标原点选取的不同而已。

教师讲授交变电流的不同的函数式,包括正弦式电流三角函数式、交变电流的表达式等,引导学生讨论学习,注意区分其不同之处。

环节二:表征交变电流的物理量

教师提问:实际生活中常用什么描述交变电流?

学生回答。

教师进行总结。交流电路中的电动势、 电压、电流的大小、方向都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实际中常用有效值、周期和频率来描述交变电流。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提问交变电流的有效值是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有效值是根据电流的热效应来规定的.在周期的整数倍时间内(一般交变电流周期较短,如市电周期仅为0.02 s,因而对于我们所考察的较长时间来说,基本上均可以视为周期的整数倍),如果在相等交变电流与某恒定电流分别流过相同的电阻时所发热量相同,则将该恒定电流的数值叫做该交变电流的有效值.

教师提问:交变电流的有效值与峰值之间的关系

学生回答。

三、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程内容,学生分享收获。

四、课后作业

课后做一做课后习题,并想一想,实际生活中,我们在哪些方面用到了交流电,下节课进行分享。

五、板书设计:略

五、《速度》

1.题目:速度

2.内容:详见课文

3.基本要求:

(1)讲授时间10分钟;

(2)有适当板书;

(3)有师生互动;

(4)有联系实际的实例。

参考解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其矢量性: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和意义;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知道常见的比较速度的方法,并让学生进行比较;通过实际体验感知速度的意义和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坚定学习思考探索的信念

教学重点:

速度的概念及其性质。

教学难点:

理解速度的矢量性。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设问导入,教师提问:在百米赛跑中,如何比较运动员跑得快慢?(展示媒体资料:运动会上百米赛跑的资料)

学生回答。由此引入本节课的学习——速度。

二、新课讲授

教师提问:运动物体所走的位移,所用的时间都不一样,又如何比较其快慢呢?

学生回答:单位时间内的位移来比较,就找到了比较的统一标准。

教师总结:对,这就是用来表示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在初中时同学就接触过这个概念,请同学比较一下有哪些地方有了侧重,有所加深。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速度的定义。速度是表示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

教师提问速度的表达式,学生同桌讨论后,类比初中速度公式,写出速度表达式。速度等于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即:v=s/t。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明确各个物理量的单位及符号。

教师通过举操场跑步的例子,讲解速度的矢量性。教师进行总结:速度是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即矢量。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三、归纳总结

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教师总额及本课的主要知识点。

四、布置作业

课后预习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

五、板书设计:略

六、《周期、频率和转速》

1.题目:周期、频率和转速

2.内容:详见课文

3.基本要求:

(1)讲授时间10分钟;

(2)有适当板书;

(3)有师生互动;

(4)讲清楚周期、频率和转速的关系。

参考解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圆周运动的周期、频率和转速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周期、频率和转速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加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圆周运动的周期、频率和转速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复习导入:教师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顺势题出问题:除了上节所学的内容外,还有哪些物理量可以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由此引出本课的内容——周期、频率和转速。

二、新课讲授

环节一:实物展示、学习新知

教师展示钟表等实物,并提出问题:这些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有何特点?学生进行观察。

学生回答:这些物体一直重复做相同的运动。

教师总结讲解周期性运动,顺势引出周期,并讲解其符号、单位。

教师提问:同样做匀速圆周运动,地球自转周期是一天,而公转却是一年,这表明什么?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可知地球自转比公转快。

教师总结周期可以描述匀速运动的快慢。

教师提问:物理课程中是如何描述周期性运动的快慢的?

学生阅读教材,得出用频率描述周期性运动的快慢,教师补充频率的概念,符号与单位。

教师提问:频率如何表示快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教师提问:还可以用什么物理量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快慢?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明确转速的概念、符号及单位。

教师总结:转速越大表示转动越快,转速越小表示转动越慢。

环节二:周期、频率和转速的关系

教师组织学生按物理分组进行讨论,讨论周期、频率和转速的关系,学生讨论后,分组进行汇报。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判断运动快慢需要转化为同一物理量,且需单位一致。

三、归纳总结.

学生分享本节课程的收获,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概括。

四、布置作业

课后收集资料,思考还有哪些物理量可以描述匀速圆周运动。

五、板书设计:

七、《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1.题目: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2.内容:详见课文

3.基本要求:

(1) 讲授时间10分钟;

(2)有适当板书;

(3)有师生互动;

(4)如果试讲内容有实验,则要描述清楚实验现象。

参考解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电流元的概念,掌握磁感应强度的公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过程,掌握控制变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树立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掌握磁感应强度的公式,探究影响通电导找受力的因素

一.新课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并提问:如何判断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学生进行回答。

教师提问:怎样求磁感应强度的大小?由此引出课题——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二.新课讲授.

环节一:初步感知,引入电流元

教师提问:我们可以用小磁针来研究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吗?

学生回答:不可以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应如何研究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学生思考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讲解电流元的概念。

环节二:探究影响通电导线受力的因素

教师提问:影响通电导线受力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查阅教材和讨论后进行回答磁场的强弱与电流的大小有关、与导线的长度有关。

教师进行总结。

环节三: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将学生进行分组,组员进行讨论,得出实验方案。

教师演示实验,并提问:保持导线通电部分的长度不变,改变电流的大小,你观察到什么?

学生思考后进行回答,。

教师改变条件继续演示实验,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环节四: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磁感应强度公式

教师引出导线受力公式: F=ILB,即: B=F/(IL) 磁感应强度的单位是特斯拉,简称特。

三.巩固练习

教师通过PPT展示本节练习题,请学生上台演练,教师点评。

四、归纳总结

学生分享本节课程的收获,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概括。

五、布置作业.

预习下节课内容,收集相关资料,拓展阅读电磁感应的其他现象。

六、板书设计

八、《光的折射》

1.题目:光的折射

2.内容:详见课文

3.基本要求:

(1)讲授时间10分钟;

(2)有适当板书;

(3)有师生互动;

(4)结合生活实例。

参考解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和折射与反射定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让学生从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中发现光的折射和反射定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光的折射定律和反射定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展示一些河流、湖泊、深水池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猜想水的深度,提问并给出相对应的答案,接着引出问题:为什么在岸上看水里的情况会觉得很浅? .由此引出本节课程——光的折射。

二、新课讲授

图片展示,教师提问:阳光能够照亮水中的鱼和水草,同时我们也能通过水面看到烈日的倒影.这说明了什么现象?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师进行总结:光从空气射到水面时,一部分光射进水中,另一部分光返回到空气中。顺势讲解光的折射和反射定义。光从第1种介质射到该介质与第2种介质的分界面时,部分光会返回到第1种介质,这个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另一部分光会进入第2种介质,这个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教师演示光从空气射向水中的实验,学生观察并画出光的反射线。

教师进行总结光的反射定律:光从一种介质射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时发生反射,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处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就是光的反射定律。

了解了光的反射定律,那么光的折射存在什么定律呢?教师演示光从空气射向水中的实验,学生观察并画出光的折射线。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教师提问:光在折射时,折射角和入射角有什么关系?

教师改变入射角度,学生继续观察。学生发现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教师进行讲解,斯涅耳发现了这个关系,从而引出折射定律:

即入射角与折射角的比值与入射角、折射角的大小无关,只与两种介质的性质有关,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成正比.



三、归纳总结

学生分享本节课程的收获,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概括。

四、布置作业

课后收集资料,查找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板书设计

九、《滑动摩擦力》

1.题目:滑动摩擦力2.内容:详见课文

3.基本要求:

(1)讲授时间10分钟;

(2)有适当板书;

(3)有师生互动;

(4)有联系实际的实例。

参考解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滑动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能判断并运用决定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及数学表达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在实验中培养观察操作、归纳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地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的判断和计算。

教学难点:

运动和相对运动的区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实验导入:教师通过演示滑块从斜面滑下实验,进行提问:当滑块滑到水平面上出现什么现象?学生回答:滑块慢慢停下来。

教师提问:滑块为什么会慢慢停下来?找一找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涉及到了摩擦力?

学生自由回答:由于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教师顺势导入新课:摩擦力分为很多种,有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静摩擦力等。今天我们这节课将进一步学习摩擦力的知识。

二、新课讲授.

活动一:滑动摩擦力的概念、方向

教师提问:在演示实验中,滑块滑到水平面时受到摩擦力的摩擦力是什么摩擦力?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对另一个物体滑动的时候,要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教师提问,用手压在桌子上,用力向前推,会感受到一个怎样的力?

教师总结: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活动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影响因素

教师提问: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又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自由讨论,得出猜想: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大小,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大小、

教师组织学生根据猜想采用“控制变量法”分组定性探究,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组织学生讨论。教师演示实验定量研究,得出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积大小和物体的运动速度无关,只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成正比。公式表示为:F= μFN

三、归纳总结

学生分享本节课程的收获,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概括。

四、布置作业

查阅资料,查找除了滑动摩擦力之外的另一种摩擦力,并思考如何判断方向和计算其大小。

五、板书设计

十、《楞次定律》

1.题目:楞次定律

2.内容:详见课文

3.基本要求:

(1)讲授时间10分钟;

(2)有适当板书;

(3)有师生互动;

(4)讲清楚楞次定律。

参考解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楞次定律的主要内容,能熟练运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

2、过程与方法:通过楞次定律的探究过程,掌握实验探究的基本方法;初步掌握比较总结法这一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探究的兴趣、抽象思维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楞次定律。

教学难点:

掌握楞次定律的应用。

一、新课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电磁感应实验,了解到当闭合线圈内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会有感应电流产生。教师提问:有没有简单的方法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由此引出课题——楞次定律。

二、新课讲授

活动一:展示楞次图片,了解楞次定律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楞次的照片,像学生介绍楞次的生平事迹,顺势引出楞次定律。

学生阅读教材,强化对楞次定律内容的了解。

活动二:小组合作,深入探究楞次定律

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在各种情况中,分别观察检流计指针的偏转方向,并记录实验数据(注意:检流计指向正向时电流为由检流计正极流向负极。)在完成实验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设计并填写表格,填完表格后引导学生结合安培定则确定感应电流磁场的方向。学生做实验时,教师巡回指导,处理学生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学生小组讨论实验过程,并得出结论,教师评价后带领学生总结规律。

三、巩固练习

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例题,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四、归纳总结

学生分享本节课程的收获,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概括。

五、布置作业

课后收集资料,找一找实际生活中对楞次定律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

十一、《库仑定律》

1.题目:库仑定律

2.内容:详见课文

3.基本要求:

(1)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

(2)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适当的板书设计;

(3)讲清楚库仑定律。

参考解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点电荷模型,知道两点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演示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识,体会自然界规律的多样性和统一美。

教学重难点:

库仑定律及其理解与应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这让我们对电荷间作用力的方向有了一 定的认识。我们把电荷间的作用力叫做静电力,那么静电力的大小满足什么规律呢?让我们一起进入本节《库仑定律》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

活动一:演示实验,初步感知

教师演示带电体与带电小球的相互作用实验,并提出问题:

问题一:带电体与小球间的作用力随距离的不同如何变化?

问题二:在同一位置增大或减小小球所带的电荷量,作用力又会怎样变化?

学生观看现象后自由回答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并总结影响带电体间作用力的因素。

活动二:学生讨论,推理库仑定律

教师提问:电荷之间作用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自由讨论后,分组进行分享猜想:

预设1:电荷之间作用力的大小与电荷间距离有关。

预设2:电荷之间作用力的大小与电荷量有关。

教师引导学生类比已经学习过的万有引力定律,猜想电荷间作用力规律,学生分享后,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顺势引出库仑定律,并介绍库伦和类比法。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明确库仑定律内容,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学生讨论之后,自由回答,教师评价并总结其适用条件。

教师讲解点电荷,并引导学生说出已学理想化模型。

三、归纳总结

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予以肯定。

四、布置作业

课后查阅资料,了解自然界中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及统一场理论。

五、板书设计

十二、《安培分子电流假说》

1.题目:安培分子电流假说

2.内容:详见课文

3.基本要求:

(1)讲授时间10分钟;

(2)有适当板书;

(3)试讲过程中要有启发性提问;

(4)讲清楚安培分子电流假说。

参考解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安培的分子电流假说;知道电和磁是相互联系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和实物展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物理方法教育,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即实验基础科学假说实验

教学重点:

磁铁的磁场也是由运动电荷产生的

教学难点:

安培分子电流假说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从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发现磁体和电流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物质周围空间都存在着磁场,且通电螺旋管周围的磁感线分布和条形磁铁非常相似,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由此引出课题一安培分子电流假说。

二、新课讲授

活动一:安培分子电流假说

教师讲解:身体中的电流是由大量的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而形成的,而电流的周围又有磁场,所以电流的磁场应该是由于电荷的运动产生的。提问:那么,磁铁的磁场是否也是由电荷的运动产生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安培提出在磁铁中分子、原子存在着一种环形电流一一分 子电流,分子电流使每个物质微粒都成为微小的磁体.磁铁的分子电流的取向大致相同时,对外显磁性;磁铁的分子电流取向杂乱无章时,对外不显磁性。

活动二:解释现象

教师提问:能否用安培分子假说解释铁棒磁化现象,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并总结:

磁化前:内部分子电流取向杂乱无章,磁场相互抵消;

磁化后:受磁场作用,各分子电流的取向变得大致相同,铁棒被磁化,两端对外界显示出较强的磁性,形成磁极。

教师提问:为什么磁体受到高温或猛烈撞击时会失去磁性?

学生独立思考给出答案,教师进行评价。

教师讲解安培分子假说的实质——磁铁和电流的磁场本质上都是运动电荷产生的。

三、归纳总结

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予以肯定。

四、布置作业

课后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五、板书设计略

2021下半年教资面试真题及答案汇总>>】【在线真题库>>

资料下载>>教师资格面试结构化专项+教案模板+万能试讲话语 

报考信息>>教师资格证面试准考证打印时间

教师资格证面试如何快速通关?233网校还原面试情景现场,助你一举攻下“结构化面试+试讲+答辩”三大内容,实战通关!试听课程>>

教资面试微信学习群 扫码进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