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 >教师资格证 > 面试指导 > 面试真题 > 高中面试真题 > 高中语文面试真题

2021上半年高中语文教资面试真题及答案解析(已更新)

来源:233网校 2021-04-21 10:32:06

2021上半年教资面试真题及答案汇总>>】【在线真题库>>

2021上半年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考试已结束,233网校更新了本次考试真题及答案,供各位考生参考!

微信扫描二维码立即获取中小学教资面试真题

图片.png

1《廉颇蔺相如咧传》分析廉颇人物形象就最长的那个自然段分析人物情感。

1.题目: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片段教学

2.内容: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馀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3.基本要求:

(1)有感情朗读此文;

(2)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征;

(3)教学过程中设置适当的板书。

参考解析:

一、典故导入,激发兴趣

由“负荆请罪”的典故导入,继而引入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整体感知,理清内容

提问:这部分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归纳总结

明确:蔺相如完璧归赵

三、研读句子,剖析人物

1. 提问: 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看,文章以记述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介绍人物履历将廉颇置于蔺相如之前?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第1至2段,自主思考,同桌讨论。

明确:廉颇拜为上卿时,而蔺相如为“舍人”,突显两人地位的悬殊,影响的大小,为以后矛盾的引线。

2. 提问:第3、4段在情节的发展 上有何作用?

要求:学生概括3、4两段的大意,联系上下文思考探究,教师点拨。

3.提问:蔺相如哪几句是讲出使秦国的计策?

要求:学生齐读第5段,圈画批注。

明确: “城入赵而璧留秦;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4.提问:蔺相如的这一番话体现了什么?

明确:相如计策,解决了赵君臣不能解决的问题,见其智;愿当重任,奉璧入切,见其勇。这是- -见其智。见事深刻、决断明确一真乃快人快语; 对奉使一事,早已成竹在胸。

5.提问:作者是怎样描写秦王的?哪些属于正面描写?哪些属于侧面描写?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6-10自然段,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回答。

明确:“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一一正面描写; “左右皆呼万岁”一一侧面描写,极写秦王之贪及傲慢。“恐其破壁....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一一正面写心理及动作, 表现其狡诈;“秦王因曰...毕礼而归之”一一正面描写,写人物语言,表现秦王在关键时刻能从大局着眼,有大国之君的风度。

6.提问:从蔺相如和秦王的交涉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回答。

明确:①有智谋②勇敢,机智③爱国,忠心

四、拓展巩固

1.播放相关影视片段,学生观看,比较与原文的异同,说出自己的看法。

2.提问:你还知道哪些有勇有谋、大义凛然的爱国志士,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五、总结收获

教师提问,学生小结,引导: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以国家利益为重。只有自己足够卓越,才能更好地为国家贡献力量。

六、布置作业

阅读《史记》的其他篇目。

板书设计: 略

2.<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分析李小二人物作用学教育

1.题目:《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

2.内容:

正吃时,只听得外面必必剥剥地爆响。林冲跳起身来,就壁缝里看时,只见草料场里火起,刮刮杂杂烧着。当时林冲便拿枪,却待开门来救火,只听得前面有人说将话来。林冲就伏门边听时,是三个人脚步声,直奔庙里来;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推也推不开。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数内一个道:“这条计好么?”一个应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这番张教头没得推故了。”一个道:“林冲今番直吃我们对付了!高衙内这病必然好了!”又一个道:“张教头那厮,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说‘你的女婿殁了。’张教头越不肯应承。因此衙内病患看看重了,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不想而今完备了。”又一个道:“小人直爬入墙里去,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待走那里去!”那一个道:“这早晚烧个八分过了。”又听一个道:“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又一个道:“我们回城里去罢。”一个道:“再看一看,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

林冲听那三个人时,一个是差拨,一个是陆虞候,一个是富安。自思道:天可怜见林冲!若不是倒了草厅,我准定被这厮们烧死了!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左手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泼贼那里去!”三个人都急要走时,惊得呆了,正走不动。林冲举手,肐察的一枪,先搠倒差拨。陆虞候叫声“饶命!”吓的慌了手脚,走不动。那富安走不到十来步,被林冲赶上,后心只一枪,又搠倒了。翻身回来,陆虞候却才行得三四步,林冲喝声道;“奸贼!你待那里去!”劈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脸上搁着,喝道:“泼贼!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陆虞候告道:“不干小人事;太尉差遣,不敢不来。”林冲骂道:“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入庙里来,……穿了白布衫,系了搭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出枪,便出庙门投东去。

3.基本要求:

(1)分析林冲的人物性格;

(2)有相应的板书设计:

(3)教学过程中,设置适当的小组活动。

参考解析:

(一)情境导入

谈话导入,谈谈喜欢的梁山好汉108将。

(二)整体感知

1.学生介绍《水浒传》作者和作品及和林冲有关的其它小说情节(《林冲误入白虎堂》),教师补充。

2.初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读通读懂课文。

3.再读课文,简单概括课文讲了哪几件事情?

(明确:偶听真情──报仇雪恨)

(三)深入研读

1.仔细阅读课文,思考这两件事反映了林冲怎样的人物性格特点。

明确:忍无可忍,彻底绝望。

2.阅读课文,圈画出重点语句,仔细品析作者是采用怎样的手法表现?

明确:正面描写林冲。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林冲觉醒后对助纣为虐、凶残狠毒的陆虞候极大义愤。

3.小组讨论,思考这节课主人公是林冲,为何作者花费大量笔墨写差拨、陆虞候、富安三个人的对话?

明确:这是促使林冲思想性格发生剧变的关键。

4.播放水浒传的片段,思考想一想造成林冲性格特点的原因是什么?由一忍再忍到忍无可忍说明了什么?

明确:突出了“官逼民反”的小说主题。

(四)拓展延伸

为什么林冲就不能像拳打镇关西的鲁达那样直接走上反抗道路?

(五)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总结回顾本课所学内容,结束课堂。

作业:课下阅读《水浒传》,挑选一个自己喜欢的人物,分析他的性格特点,又是如何上到梁山的,与同学分享。

【板书设计】略

3.雨霖铃

1.题目: 必修四《雨霖铃》 片段教学

2.内容: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于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3.基本要求: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词;

(2)分析诗歌体现的艺术手法;

(3)适当进行板书,10 分钟完成试讲

参考解析:

一、情感激趣,导入新课

课前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送别》,让同学一起跟唱。营造哀伤凄美的离别氛围。今天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继续来欣赏柳永的《雨霖铃》,感受别离词的千种风情。

二、整体感知,奠定情感

1、提问:词中描写了离别的哪些情景?

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词,总结情景

明确:情景一饯别时暗淡、低落的心情,船要出发时难舍难分的痛苦,设想中“今宵酒醒”后的凄凉、怅惘,日后“良辰好景”不再的极度孤独、无聊。

2、提问:直接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是什么?

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3、指读。请学生代表配乐朗读。教师指导。

4、齐读,边读边想象,理解词意。

三、赏析意象,品味手法

第一,学习上阙,重点学习融情入景的写法。

1、提问:“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背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

2、提问:这一句词人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回答。

明确: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点,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酝酿出足以出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

3、提问:“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写什么?

明确: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4、提问:“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毕是眼前之景还是想象之景呢?

要求:学生思考后回答。

明确:由眼前的实景转入到想象的情景,虚实结合的写法,体会全词缠绵悱恻、凄凉清丽的意境。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上阙,读出凄凉、依依不舍的情感。

第二、学习下阙,重点鉴赏典型诗词意象

1、提问:下阕中出现的典型诗词意象有哪些?

明确:意象一酒、柳、风、月。

2、提问:“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的典型景物在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有什么特殊意义?诗人借此表达了什么情怀?

要求:学生结合之前的积累,按小组合作探讨,教师适时总结。

明确: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寓情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肮残透露离情别绪。

3、提问:说说你最喜欢的句子是哪些?为什么?

要求:学生可以从写作技巧、意象意境、表达情感等方面入手。

4、多种方式朗读下阙,引导学生从语气、语调、情感等方面进行点评。

第三,总结艺术手法

提问:请同学们看看词人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伤离别”这一主题的?分别有什么特点?

要求:学生联系全词内容及写作背景回答。

明确:围绕“伤别离”主题。上片离别情景,以实写为主;下片想象别后情景,以虚写为主。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手法及情感的深沉与婉约。

四、拓展巩固

赏析柳永的《蝶恋花》。学生讨论后派代表讲解,师生共评,进一步体会柳永词婉约及缠绵悱恻的特点。

五、总结收获

学生可以从词的内容、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谈收获,教师适当总结。

六、布置作业

借助多媒体,以“我眼中的柳永”为题,写篇小议论文。

板书设计:略

4.《归去来兮辞》第二三段田园乐趣。

1.题目:《归去来兮辞》

2.内容: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3.基本要求:

(1)带领学生朗读理解第一段;

(2)理解作者归隐的原因;

(3)体会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辞官归隐的情怀。

参考解析:

(一)导入新课

陶渊明的归隐倾向,历来被文人所称道。对于这一点,人们为什么津津乐道呢?辞官归隐的价值究竟何在呢?这节课,我们就通过他直述归隐原委的一首辞《归去来兮辞》,来讨论一下陶渊明归隐的原因和归隐留给我们的价值。(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要求读准字音。

2.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并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

3.感受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本文作于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

(三)深入研读

(1)播放音频,引导学生朗诵第一段,思考问题:

①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请依据文本作答。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②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请用自己的话作答。

明确:自责、自悔→“田园将芜”“心为形役”,自恕、自慰→“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2)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讨论。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①作者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明确: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②抵家时的欣喜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明确: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③这一段表现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本性爱自然,讨厌官场世俗,喜欢归隐田园,表达了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向往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也抒发了他为追求高尚的人生理想,坚定自己高洁的人生追求。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

(四)拓展延伸

谈谈对古代归隐现象的看法。

(五)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总结,深化感情。(陶渊明,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摒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今天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渊明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作业:以《我眼中的陶渊明》为题,写一篇随笔。

【板书设计】略

5.《林黛玉进贾府》。

1.题目:《林黛玉进贾贾府》节选.

2.内容:

林黛玉进贾府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chī)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kèn)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试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意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说话时,已摆了茶果上来。熙凤亲为捧茶捧果。又见二舅母问他:“月钱放过了不曾?”熙凤道:“月钱已放完了。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王夫人道:“有没有,什么要紧。”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3.基本要求:

(1)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学过程中有教师范读;

(3)有活动设计,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心理、感知人物形象。

参考解析:

(一)视频导入
播放电视剧片段《林黛玉进贾府》。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教师请学生欣赏视频,然后说说对其中人物林黛玉和王熙凤的印象。试着用一些词语去概括出来。

教师总结过渡:“同学们,刚才大家是通过观看改编的电视剧,用自己的话说出了对林黛玉和王熙凤的印象。那么原著中作者是怎么描写当时的情景的呢?让我们一起走入课文片段《林黛玉进贾府》。”板书课题。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通读全文,然后由教师范读课文,帮助学生纠正字音和断句。同时将学生带入课文描写情境;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断句。

3.教师请学生找出文中出现了几位人物,重点写了谁。学生容易回答出重点写了王熙凤。

过渡语:“既然重点写了王熙凤,就让我们来看看她是怎样出场的,出场后又是怎样表现的?”

(三)精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

1.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去找出描写王熙凤的语句,并讨论其表现出的人物的什么特征。讨论结束后,每组由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和补充。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2.根据学生汇报结果,教师加以讲解。比如

第一组,出场描写——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表明其出场很隆重,且身份地位很重要。

第二组,肖像描写:服饰“头上戴着……下着翡翠撒花洋裙。”衣着尊贵华丽,表明其生活奢侈,爱慕浮华。外貌“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表现她外表美艳,也能看出很机敏精明。

第三组,被贾母戏谑。“凤辣子”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出王熙凤在贾母面前的得宠和四面逢源。

第四组,与林黛玉对话。采用动作和语言描写,“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

“因笑道……”表现出王熙凤的八面玲珑、逢场作戏和善于察言观色。

第五组,与王夫人对话。发月钱,选料子,做衣服。表现其精明能干,考虑周全,随机应变。

(四)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1.请学生在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读出每个人物的语气。

2.说一说自己是否喜欢王熙凤这个人物并说明各自的理由。

(五)迁移拓展

请几个小组来扮演文章片段的故事。

(六)作业小结

阅读红楼梦其他段落,找找还有故事能表现王熙凤的性格特征。

【板书设计】

6.《雷雨》

1题目:《雷雨》(人教版)

2.内容:

雷雨(节选)

(1)周朴园: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件很出名的事情——

鲁侍萍:哦。

周朴园:你知道么?

鲁侍萍:也许记得,不知道老爷说的是哪一件?

周朴园:哦,很远了,提起来大家都忘了。

鲁侍萍:说不定,也许记得的。

周朴园:我问过许多那个时候到过无锡的人,我也派人到无锡打听过。可是那个时候在无锡的人,到现在不是老了就是死了。活着的多半是不知道的,或者忘了。不过也许你会知道。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家姓梅的。

鲁侍萍:姓梅的?

周朴园: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

鲁侍萍:不敢说。

周朴园:哦。

鲁侍萍: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

周朴园:哦?你说说看。

鲁侍萍: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周朴园:也许,也许你弄错了,不过你不妨说说看。

鲁侍萍: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

周朴园:(苦痛)哦!

鲁侍萍: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

周朴园:(汗涔涔地)哦!

(2)周朴园:(忽然立起)你是谁?

鲁侍萍:我是这儿四凤的妈,老爷。

周朴园:哦。

鲁侍萍:她现在老了,嫁给了一个下等人,又生了个孩子,境况很不好。

周朴园:你知道她现在在哪儿?

鲁侍萍:我前几天还见着她!

周朴园:什么?她就在这人?此地?

鲁侍萍:恩,就在此地。

周朴园:哦!

鲁侍萍: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

周朴园:(连忙)不,不,不用。

(3)周朴园:(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鲁侍萍: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周朴园:哦,侍萍?(低声)是你?

鲁侍萍: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半晌。

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侍萍:(怨愤)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周朴园:你可以冷静点。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如果你觉得心里有委屈,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

3.基本要求:

(1)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文本。

(2)设置问题,体会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特征。

(3)了解戏剧的矛盾冲突。

参考解析:

(一)谈话导入,激起兴趣

师播放雷雨(课文片段第一幕)的视频,提问学生看了视频有何感受。

看完了这段节选的雷雨片段,同学们都有不同的感想,特别是对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印象,那么他们的性格特点究竟如何呢?我们就进入到课文中继续接着上节课的内容来一起进一步探究。

(二)角色朗读,体会情境

1.分角色朗读。自开头至“周朴园:……这一点钱你不收下,将来你会后悔的”为第一场。

2.其他学生对角色朗读的同学进行评价,师适时指导。

3.教师范读进行朗读指导。(重点突出重音、语言节奏、情感。)

(三)再读品味,找出矛盾冲突

1.师提问:30年前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婚恋情形如何?侍萍因何遭遗弃并于大年三十的晚上投河?

2.周朴园和鲁侍萍的见面是偶然的,鲁侍萍认出了周朴园,而周朴园并没有认出鲁侍萍,那么鲁侍萍为什么不立刻表白自己的身分,并当面斥责周朴园对她的迫害和30多年来的悲惨遭遇,而是以叙述别人的故事的口吻诉说自己的遭遇呢?

明确:30多年的悲惨遭遇和痛苦的经历已经把她的性格磨炼得坚强又勇敢,她对残酷的现实充满了愤恨,但她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不幸是腐朽的制度造成的,而是把这一切不幸归结于“命运”;而且,善良的品性又使她在周朴园的“忏悔”中产生了某种轻信和谅解。在对话中,她既有意识地在隐蔽自己的身分,又在语言动作中地表露出自己的特征,这正是剧中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的外在表现。

3.周朴园知道站在面前的正是30多年前被自己赶出家门的侍萍时,为什么会惊恐万状呢?

明确:因为他意识到侍萍的出现,将威胁到他的名誉、地位、家庭,他以前的种种罪恶将昭然于天下,所以他立即感到“惊愕”“惶恐”。他以为搬了家,离开了无锡,从前的罪恶无人知道,可待萍的突然出现,却给他精神上以沉重打击,他表现出的惊恐万状正是他内心虚伪的表现。

4.周朴园毕竟是几十年来压榨工人的资本家,他在惊恐之后对侍萍的态度又有了哪些变化呢?

明确:他认出侍萍后,首先是翻脸不认人,厉声责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妄图恐吓侍萍,但侍萍从几十年的压迫中已经把自己磨炼得顽强勇敢,周朴园的责问只能引起侍萍悲愤的反驳;周朴园见硬的不行,又以“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旧事“又何必再提呢”,试图稳住鲁侍萍;然后又采用了哄骗的手段,口口声声地表白他没忘旧情,--屋中陈列着从前她喜欢的家具,每一年都记得她的生日,保留着关窗的习惯,多少年来一直在“纪念”她。

(四)生动演绎,升华感悟

请学生分小组,把这几段对话进行创编演绎,派代表进行表演,注意突出人物的表情动作。

(五)小结作业

师进行小结:从本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鲁侍萍和周朴园的人物性格特征,那么接下去会发生什么事呢?我们下节课继续欣赏,请同学下课后可以分小组尝试着将后续的剧情进行编排表演,下节课进行演示。

【板书设计】略

7.拿来主义片段

1.题目:拿来主义(节选)

2.内容: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毫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毫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3.基本要求: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理解作者讽刺的语言特点;

(3)配合课文内容有适当板书。

参考解析:

(一)新闻导入

1.出示电视剧《琅琊榜》引进到韩国和《来自星星的你》引入我国的新闻。

2.提问学生:“你们对这种文化引进和输出有什么看法?”

过渡语:“那我们来看看鲁迅先生对文化的输入和输出又是怎么看的?一起进入今天课文。”【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学生通读全文,然后教师播放课文录音。教师强调要读出讽刺的语气。

2.请学生思考并与同桌讨论这几段文字主要在论证什么观点。

3.学生会回答出:主要论证什么是真正的拿来主义。

过渡语:“那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去论证他的观点的?”

(三)深入研读

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去找出作者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1.教师带领学生分析第一段中比喻论证方法的使用。

明确:比喻论证,把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把对文化遗产的三种态度分别比作“孱头”“昏蛋”和“废物”,而这三种对待大宅子的人又分别对应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态度:孱头——懦弱无能,不敢面对。昏蛋——不分好坏,全盘否定。废物——不分好坏,全盘接受。

2.学生自主分析第二段中的比喻论证。

明确:鱼翅——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鸦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的东西,烟具——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姨太太——纯粹的糟粕。对应的四种态度:吸收(使用),批判地吸收,作为史料存放,坚决抛弃。【板书:孱头 懦弱无能;鱼翅 精华;鸦片 糟粕;烟具 旧形式;姨太太 纯粹的糟粕】

3.比喻论证有什么作用?

明确:比喻可使语言生动;描摹可使语言形象;反语可使语言辛辣;夸张可使事物在变形中现出真相。这几者结合起来,更能使作者的感情和态度融入语言,从而使语言生动形象,辛辣有力而又意味深长。所有这些都加强了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的讽刺与奚落。化抽象为形象。显示讽刺的魅力。

4.再读课文,带着辛辣讽刺的语气。

5.让学生阅读最后一段。提问学生:“拿来”者应具备怎样的素质?

明确: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6.提出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和发言。“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应该是怎样的态度,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拿来主义?”

明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板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7.学生再次读全文,注意读出讽刺意味。

(四)拓展延伸

1.谈谈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关系。

明确: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可播放相关文化引进与输出的资料。

(五)作业小结

小结:鲁迅的文章往往具有深刻的含义,需要我们细细体味,慢慢咀嚼。

作业:找出鲁迅其他的文章读一读。用比喻论证去写一篇议论文论证你的观点。

板书略

8.《归去来兮辞》第二三段田园乐趣。

1.题目:《归去来兮辞》

2.内容: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3.基本要求:

(1)带领学生朗读理解第一段;

(2)理解作者归隐的原因;

(3)体会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辞官归隐的情怀。

参考解析:

(一)导入新课

陶渊明的归隐倾向,历来被文人所称道。对于这一点,人们为什么津津乐道呢?辞官归隐的价值究竟何在呢?这节课,我们就通过他直述归隐原委的一首辞《归去来兮辞》,来讨论一下陶渊明归隐的原因和归隐留给我们的价值。(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要求读准字音。

2.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并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

3.感受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本文作于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

(三)深入研读

(1)播放音频,引导学生朗诵第一段,思考问题:

①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请依据文本作答。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②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请用自己的话作答。

明确:自责、自悔→“田园将芜”“心为形役”,自恕、自慰→“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2)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讨论。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①作者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明确: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②抵家时的欣喜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明确: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③这一段表现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本性爱自然,讨厌官场世俗,喜欢归隐田园,表达了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向往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也抒发了他为追求高尚的人生理想,坚定自己高洁的人生追求。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

(四)拓展延伸

谈谈对古代归隐现象的看法。

(五)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总结,深化感情。(陶渊明,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摒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今天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渊明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作业:以《我眼中的陶渊明》为题,写一篇随笔。

【板书设计】略

1.题目:人教版必修四《醉花阴》片段教学

2.内容:

作者: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 赏析本词的最后一句;

(3)体会词人的情感

参考解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介绍词人的生平导入李清照,由此引出《醉花阴》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媒体播放词人的资料及本词的背景知识,整体感知。

2、播放配乐朗读录音,教师指导,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初步理解词作的基本内容,初步把握词作的感情基调。

4、播放音乐,和着音乐大家一起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1、提问:本词开篇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渲染了怎样的环境氛围?词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要求:学生自由读上片,举手发言。

明确:描绘了屋外天空浓云密布又有薄雾笼罩,而屋内瑞脑香的烟雾从兽形的香炉上袅袅升起,词人静静地看着这样一幅百无聊赖的画面。天气阴沉沉,白昼难捱,渲染了一种阴郁愁闷的环境氛围。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2、提问:在上片中,词人为何特别提到了重阳佳节?词人的“凉意”又是从何而来的?

要求:教师播放上片音频,学生听读后思考,并举手发言。

明确:“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佳节时本应夫妻团圆,而如今自己却是孤身一人,独对良辰美景虚度光阴。一个“又”字说明词人已经不是第一次和丈夫在佳节时分隔两地。一个“凉”字,不仅写出了秋季的凉意,更写出了词人孤身一人过佳节时内心的凄凉。

3、提问:古人偏爱于用花比喻人的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而李清照却说“人比黄花瘦”,这样的比喻有什么丰富的内涵?

要求:全班朗读下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学生代表发言。

明确:词人在这里将自己比作“黄花”,不仅因为其身形因相思瘦弱如黄花,更是因为其精神如黄花般清高。这样的比喻不仅描述了“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状态,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更是贴合了词人的精神气质,营造了婉曲优美的艺术情境。

4、提问:词人运用了哪些景物来烘托心情?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要求:学生配乐朗读录音,小组内交流讨论。

明确:本词的意象有:“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厨”“酒”“帘”“西风”“黄花”,阴沉沉的天气,难捱的白昼,独自看袅袅青烟出神,重阳佳节独眠,凉意透入帐中枕上,佳节独自赏菊,借酒浇愁。词人通过对这些意象的组合,营造了一种阴郁愁闷的氛围,表达了思念丈夫的孤寂之情。

5、全班齐声朗读全词,再次体会词人的情感,并尝试背诵。

四、巩固小结

1、PPT出示李清照的《声声慢》,学生与本词对比赏析。

2、学生各抒已见,谈本课收获。教师总结反馈。

五、布置作业

将本词改写成一篇现代文。

板书设计:

醉花阴

薄雾、浓云、瑞脑、

金兽、玉枕、纱橱、凉

酒、帘、西风、黄花

1.题目:必修四《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片段教学

2、内容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⑽。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感受词人的形象;

(3)赏析本词最后一句。

参考解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苏轼的诗词,引出《定风波》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媒体出示词人的资料及本词的背景知识,整体感知。

2.播放配乐朗读录音,教师指导,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初步理解词作描写的基本内容,初步把握词作的感情基调。

4、播放音乐,和着音乐大家一起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1.提问:本词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是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

2、提问: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明确:闲适、轻松、自如。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3、提问:作者手持竹杖.脚穿草鞋在泥泞中行走,怎么能比“骑马”还“轻”呢?

明确:"轻"、并不是他“身轻”、而是他的“心轻”,是他乐观精神的一种体现。"竹杖芒鞋”代指隐居、闲适的江湖生活,是苏轼向往的。"骑马”隐喻奔波的官场生活。

4、提问:"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句意:虽然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自己却像平时披着薏衣在雨中行走一样坦然,一样亳无畏惧。词人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表达了词人不避风雨,听任自然,不畏坎坷的生活态度。

5、提问:从上片可以看出风雨中的苏轼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6、提问:雨过酒醒后的苏轼是个怎样的人?明确:雨后东坡——看破人生晴雨的智者。

7、全班齐声朗读全词,再次体会词人的形象,并尝试背诵。

四、巩固小结

1、联系生活实际,学生自由畅谈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

2、学生各抒己见,谈本课收获。教师总结反馈。

五、布置作业

将本词改写成一篇散文。

板书设计:略

1.题目:选择性必修中册《记念刘和珍君》片段教学

2.内容: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朗读“当三个女子……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一段,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3)指导学生体会反语的修辞手法;

(4)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参考解析:

一、复习旧知,回顾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明确本文写作思路:写作缘由——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议论惨案的教训和意义。并提问:那么刘和珍君究竟是如何遇害的呢?顺势引入课堂。

二、初读文段,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文段,了解文段大意。教师点名请学生读文段,并给予反馈评价。

2、教师通过提问明确本段主要描写了刘和珍君的遇难经过。

三、精读文段,深入分析

1、学生自主朗读文段,教师点名请学生概括刘和珍君的遇难过程。

2、提问:“从背部入”说明了什么?为什么突出“其一是手枪”?

明确:“从背部入"说明刘和珍君并不是与军警面对面地搏斗.这证明她是无辜的,她并不是“暴徒”,也显示出了卫队的卑鄙。“其一是手枪”.手枪是军官使用的,证明这次屠杀是有人指挥的,是事前筹划的,并不是军警各自的“正当防御"。

3、提问:当刘和珍君中弹的时候,发生了什么?又能说明什么?

明确:张静淑君和杨德群君都去扶刘和珍君,体现了三个女子之间的相互救助。

4、提问:作者对她们的态度用文中哪句话可以体现?

明确: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

5、提问:这句话有何含义?

明确: "伟大”是对三个女子在遇难时相互救助的赞扬。这句话既突出了三个女子的勇毅无畏,又揭露了反动派镇压革命青年的罪行。

7.提问:这两个词是否可以换成―恶行”等词语?

明确:不行,“伟绩”"武功”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具有讽刺效果,讽刺了中外反动派的暴行,表达了作者的悲愤心情。

8、朗读文段,读出作者对三个女子的赞颂,作者的讽刺和悲愤心情。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设置情景,学生表演刘和珍君遇难过程,并朗诵本文段,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学习了刘和珍君的遇难过程,体会到了文段反语手法的运用,希望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学好该作者的其他课文。

六.布置作业

搜集并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

板书设计:略

面试题库>>教师资格证面试题库免费刷(各科目)

考后关注>>2021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成绩查询时间、入口

教师资格证面试如何快速通关?233网校还原面试情景现场,助你一举攻下“结构化面试+试讲+答辩”三大内容,实战通关!试听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