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 >教师资格证 > 面试指导 > 面试真题 > 小学面试真题 > 小学语文面试真题

2022下半年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已更新)

来源:233网校 2023-01-07 10:40:53

2022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考试2023年1月7日-8日进行,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主要有结构化、试讲、答辩三个环节,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考试内容主要是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片段试讲,2022上半年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已发布

2022年下半年教资面试真题及答案解析>>

微信扫二维码
获取面试真题>>
中小学教资面试结构化真题及答案

同时,也可进入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群,及时获取中小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

微信扫二维码
进面试真题群


试讲1:《观潮》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约10分钟,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2)分析有关描写潮水的词句,想象画面;

(3)让学生感悟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

一、导入新课

1.提问:大家在寒暑假的时候,都去过哪些地方游玩呢?请大家说一说你在游玩的过程中都遇到哪些壮丽的自然景观?

2.(引导学生踊跃发言)根据学生发言情况,教师引导:大家去过的地方可真不少啊。祖国幅员辽阔,壮丽的美景数不胜数。今天老师也为大家介绍一个自然的神奇美景,它就是钱塘江大潮。就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去领略钱塘江的壮丽景观吧。【教师板书课题:观潮】

二、初读感知

1.请大家打开书,认真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天下奇观”的“观“ 什么意思?为什么叫“天下奇观”?

2.强调字音,指导生字书写。

3.点名同学,归纳课文内容。

从同学们刚才的讨论中,看出大潮汹涌的情景,大家记忆犹新,钱塘江大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们想不想再看一次? 让我们再次听听声音,看看四面,感受下这天下奇现, 播放视频。

4.快速默读一遍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段?

三、研读课文

1.学习“潮来前”

(1)默读,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观潮人的心情。

2.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平静、雾蒙蒙。(这是主要的)

(2)抓住重点语句,体会潮来前的最象。

2.学习“潮来时”

(1)视频中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也有,在哪呀?认真朗读三四自然段,想一想:潮来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最象?找到关键语句,写写自己的体会。

(2)集体交流

从远处传...闷雷滚动。人们看到了什么?这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这样比,说明了什么?读出自己的感受。

那声...颤动起来。(比较句子。借助潮远,声大而闷,潮近。交流体会。指导朗读)

过了一会..沸腾起来。(模拟“沸腾”。“人声鼎沸”。读出“沸腾”感觉)

那条白线....横贯江面。(理解“横贯“横卧”。指导朗读)

浪潮越来越近....飞奔而来。“千军万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是怎样的景象? (体会来势凶猛,读出感受。)

(3)小结: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正如课文预习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 ,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

3.指名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

(1)作者是按照远——稍近——再近——更近的顺序写大潮中景象。

(2)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来描述大潮的。

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把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生动、形象而又逼真地描述出来的,请你们仔细地阅读,很好地体会一下。

大潮由远及近,从声音、形状上的发展是怎样的?

刚听到大潮的声音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刚看到大潮的样子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大潮越来越近

时,人们闻其声、见其形后心情又怎样?

(3)如果你是一个观潮者,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你会感到怎样?

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雄伟壮丽的瀑布;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美丽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四、总结全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我们仿佛站到钱塘江旁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近),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被称为(天下奇观)!

2.咱们学习的这两个自然段中,词语非常丰富、生动,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下来?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试讲2:《大青树下的小学》

1.题目:《大青树下的小学》

2.内容: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铜钟敲响了。

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墙上摇晃……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约10分钟,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2)讲解学校的特殊之处;

(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民族大团结》的视频片段,请同学观看,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视频的感受。根据学生发言,教师引导,我国有56个民族,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更有不同的民族风俗,各族人民相互团结,共同发展,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也与民族相关一一大青树下的小学。(板书课题:大青树下的小学。)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通全文,识读生字词。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己练习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流利朗读课文。

(二)理解课文大意

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课文大意,不懂的地方同桌之间交流讨论。

2.教师检查反馈,讲解疑难词语。例如:坝(堤坝) (大坝)。

3.带领学生进行字词朗读比赛,巩固重点字词。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1.提问:同学们,第1自然段描绘的是什么场景呢?

要求:学生自主朗读,并回答上述问题。

明确:清晨,上学路上,各民族小学生穿着各自民族的特色服装,走向小学。

教师追问:那课文中都提到了哪些民族呢?

要求:学生勾画文中字词。

明确:有汉族,有傣族,有景颇族,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

2.提问:“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这两句说明了什么?

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本部分,并进行分析。

明确:说明学校中民族众多,各民族服饰各具特色,但大家都爱学习、爱学校、爱老师、爱国家。

3.提问:上课时,教室内和教室外又有哪些不同呢?

要求:学生朗读第2~3,进行思考。

明确:教室内,书声琅琅,非常动听;教室外,非常安静,似乎树、鸟、蝴蝶等也都在听课一样。

4.联系生活,展开想象,提问:为什么外面如此安静,作者想表达什么?

要求:学生相互讨论,自由发言。

明确:说明了课堂内容有趣,课堂知识丰富,教师讲课很精彩,吸引了室外的一切。

教师追问:那在室内的学生又会有何感受?

要求:学生再次朗读本部分,分小组交流。

明确:各民族的学生会感觉很幸福、很自豪。

5.提问:“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让你想到了什么?

要求:学生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进行思考。

明确:这个小学建立在历史悠久的多民族聚集地,说明了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也暗示着民族团结长长久久。

教师追问:这里的省略号,又会省略哪些内容呢,请尝试补充。

要求:学生交流讨论,各抒己见。

明确:曲折的石子道路、古老的房子......

6.提问:课文题目为“大青树下的小学“,学完全文之后,你认为这所小学与我们平常的小学有什么不同呢?

要求:学生回顾课文,进行回答。

明确:这是一所多民族共同使用的小学,虽然民族不同,穿戴不同,但同学们团结友爱,认真学习,不分彼此。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提问:你对课文中提到的民族都有哪些了解呢?

要求:播放少数民族介绍的视频,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而巩固课文内容。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教师邀请学生谈谈,学完本课的收获以及感想。

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1.查阅其他少数民族的相关资料,整理并分享。

2.仿写练习,写一写“我的学校“


试讲3:《花的学校》

1.题目:《花的学校》

2.内容:

花的学校

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她们是关了门做功课。如果他们想在放学以前出来游戏,他们的老师是要罚他们站墙角的。

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这时,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

你可知道,妈妈,他们的家是在天上,在星星所住的地方。

你没有看见他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吗?你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吗?

我自然能够猜得出他们是对谁扬起双臂来,他们也有他们的妈妈,就像我有我自己的妈妈一样。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约10分钟,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中花儿们跳舞狂欢的场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读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假”的读音,会写“落、荒”等13个字,正确读写“阵雨、荒野”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抓住文中有新鲜感的表达,品读感悟积累语言,井尝试迁移运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抓住文中有新鲜感的表达,品读感悟积累语言,并尝试迁移运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多媒体出示句子: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我…

2.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假如你变成了金色花,你会怎么做?怎么想呢?

3.根据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如果把花当作人来写,又会是怎样有趣的事情呢? (教师板 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一)读通诗句

1.指名逐段读课文,检查字音字义。

读准多音字“假”,读音为jia,可以组为“假期”“假日”“度假”,表示不真实;读音为jia,可以组词为“真假”“假话”。

2.指导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二)理解诗歌大意

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诗歌大意,不懂的地方同桌之间交流讨论。

2.教师检查反馈,讲解疑难句子和词语。

三、研读诗歌,深入分析

1,提问:边读课文边思考,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要求:齐读课文,自主发言。

明确:花在跳舞,在狂欢。

2提问:花儿们是怎样跳舞狂欢的呢?找出文中有新鲜感的句子。

明确: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3.提问:如果你是一只爱睡懒觉的小蜜蜂,错过了跳舞和狂欢,谁能向小蜜蜂介绍下当时现场的情景呢?

要求:想象画面,情境创设,学生自由发言,师生点评。

4.提问:从哪里感受到花儿们在“狂欢”?

明确: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

5.提问:白色的是谁?紫色的是谁?黄色的是谁?

要求:借助图片理解,引导学生观察开在树丛里、草地上、墙上、田野里的花朵。

明确: (图片展示)梨花、薰衣草、紫云英、紫藤、迎春花、油菜花等。

6.提问:“冲了出来”中“冲”字是否可以换成“走”?为什么?

要求: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明确:不可以。“冲”字可以看出花儿们想跳舞的迫切又快乐的心情。体现了花儿们的活泼、可爱、美丽、向上的特点。

7.引导想象:在六月的阵雨中,花儿们笑着跳舞,它们在跳着什么样的舞蹈?它们在想什么?在说什么?

要求:学生自由想象后回答。

8.提问:大家想象花儿们被老师罚站的情景。想一想,谁是它们的老师?老师为什么要罚站?花儿们的学校是什么样的?为什么题目叫“花的学校”?

要求:指名读三、四、五自然段,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用自己的儿童语言来进行描述。

明确: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把花想象成人,让它们具有像人一样的动作、行为、心情。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花儿喜爱之情。

9、提问:阵雨和大雨中各色鲜艳的花儿们什么样?通过这样的对比,你理解到了什么?

明确:体现了花儿们一种顽强的精神。环境越恶劣,它们越是冲出来,勇于向困难挑战,决不低头。

10.指导朗读全文,体会花儿们的精神。

11.提问:实际上,作者写的是大自然中的什么现象?

要求:小组讨论,师生共同回答。

明确:植物生长,花开的现象。

12.读中感悟,体会花的学校的快乐。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提问:在我们的学校,你遇到的最有趣的事情是什么呢?

要求:学生自由发言。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教师请学生谈谈学完本课的收获。

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1.想一想,在花儿学校里还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说一说,写一写,小练笔。看谁想得奇妙,写得美妙。

2,轻声朗读课文,再次体会课文优美的意境。

试讲4:《花钟》

1.题目:《花钟》

2.内容:

花钟

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原来,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昙花的花瓣又大又娇嫩,白天阳光强,气温高,空气干燥,要是在白天开花,就有被灼伤的危险。深夜气温过低,开花也不适宜。长期以来,它适应了晚上九点左右的温度和湿度,到了那时,便悄悄绽开淡雅的花蕾,向人们展示美丽的笑脸。还有的花,需要昆虫传播花粉,才能结出种子,它们开花的时间往往跟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合。

一位植物学家曾有意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修建得像钟面一样,组成花的“时钟”。这些花在二十四小时内陆续开放。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这是不是很有趣?

3.基本要求:

(1) 试讲约10分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大意,感受花钟”的特点;

(4)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会写 “芬芳、凌晨、淡雅、修建、昆虫、展示”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并能用关键句概括一段的大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读懂课文内容,感受‘ “花钟”的特点,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内容,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感受“花钟”的特点。

教学难点: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多媒体播放画鲜花的视频)教师引导:走入花的世界,欣赏鲜花,感受鲜花的芬芳迷人。(观看后,学生自由谈感想)这么多的花争着开放来比美真是繁花似锦,美不胜收呀!这么美的花儿身上还蕴藏着许多奥秘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于花的文章。(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解决生字词

1自主解决: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并圈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同时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解决。

2.检查反馈:教师巡视进行反馈指导,出示生字表抽查学习情况。

(二)了解内容

提问:“花钟”是指的什么?

明确:主要写一位植物学家利用人们观察发现的成果一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组成花的“时钟”。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一)走进花钟

1.提问:课文里哪句话概括了第一段的内容?

要求:指名朗读课文,找出关键语句。

明确: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

2.提问:花陆续的开放,都有哪些花?它们开花的时间都是在什么时间?朗读中体会到了什么?

要求: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回答。

明确:凌晨四点——牵牛花——小喇叭 (花的外形、颜色)

五点左右——蔷薇花笑脸 (理解“艳丽”“绽开“笑脸”。)

七点——睡莲——醒来;

中午——午时花开花了;

下午三点——万寿菊——心花怒放(理解“心花怒放’中“怒放”是指激动)

傍晚——烟草花一一苏醒(理解“暮色”“苏醒”,读中体会。)

七点左右一一月光花——舒展花瓣(理解舒展的动作);

九点——昙花一现。

(二)分析开花时间和原因

1.提问: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不同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

明确:温度、湿度、光照。

2.提问:昙花为什么不在白天开放?

明确:“干燥”“灼伤”可知昙花娇嫩。

3.提问:课文用昙花开花举例子说明了植物开花与温度、湿度和光照的关系,这两层的意思用哪个词连接起来的?

要求:理解关键词语的使用,学习练习。教师指导点评。

明确:“比如”。运用“比如”学会练习造句子。

4提问:植物开花还和哪些因素有关?

明确:昆虫活动时间。

(三)感受“花钟”

1.提问:为什么叫“花钟”?

要求:多媒体出示不同的时间段开放的鲜花资料。

明确:植物学家修建的。这些花在二十四小时之内陆续开放。

2.提问:“陆续”是什么意思?

明确:“陆续”表示前后连续不断。

3.提问:比较两句的不同。①你只要看到什么话开放就知道是几点钟。②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

明确:“刚刚“大致”这两个词不能去掉,去掉后不能准确的体现花钟的特点:原因种类等不同,开花时间不同。

(四)体会情感;

齐读全文,体会花钟的特点,感受时间的宝贵和大自然事物的奇妙。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提问:生活中,你最喜欢的植物是什么?说一说。

要求:学生自由发言。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教师请学生谈谈学完本课的收获。

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1.植物学家为什么能修建出“花钟”?说说你的理解。下次课分享。

2.画一幅有关植物的手抄报。

试讲5:《桂花雨》

1.题目:《桂花雨》

2.内容:

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

小时候,我无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父亲总是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梅花,那是木兰……但我除了记些名字外,并不喜欢。我喜欢的是桂花。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故乡靠海,八月是台风季节。桂花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果让它开过了,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捡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摇花乐和桂花雨的美好场景;

(4)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课堂初始,教师展示桂花或者桂花图片,引导学生读课题,谈桂花。

2.教师发言,八月中秋,正是桂花正香时,走在校园的小路上,你一定能闻到浓郁的香味儿,细细小小的金黄色小花飘飘洒洒,如雨洒向大地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这迷人的芬芳也永远地印在作家琦君的心中,童年的一幕幕犹如桂花浓郁的芬芳飘酒在记忆中。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她的《桂花雨》,感受那份浓浓的情。(板书课题:桂花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解决生字词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并圈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同时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解决。

2.教师巡视进行反馈指导,出示生字表抽查学习情况,并对“隼、硎“等较难生字进行讲解。

(二)了解内容

提问:文章主要讲了关于桂花的哪几件事?

明确: 1.桂花香味浓郁;2.摇桂花时的快乐。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一)感受桂花之香

1.提问:文中哪里写到了桂花的香味?桂花香味有什么特色?

要求:学生举手回答。

明确: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些句子都体现了桂花香味十分浓郁的特点。

2.提问:文章是如何描述桂花浓郁香味的?

要求:同桌交流,点名回答。

明确:用了“香飘十里”“全年“以及“浸“这几个词。“全年“这个词说明了每当桂花盛开时,满树生香,花香随风飘逸,弥漫四方,人们沉浸在花香里;不开花时,人们用它泡茶做糕点,整个村子全年也都像被浸泡在花香里似的。

3.提问:可否将“浸“字换为“泡”字?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弥漫在整个村子里,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时香,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4.集体朗读本段内容,在朗读中感受到桂花之香。

(二)体会摇花之乐

赏析句子:

①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们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②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1.提问他们为什么要摇桂花?

要求:学生边阅读边画出语句,主动举手发言,教师点评。

明确: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果让它开过了,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2.提问:摇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请把相关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

要求:学生阅读后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派小组代表回答。

明确: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3.提问:这下, 我可乐了!”词句说明了什么?作者为什么会如此高兴?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派小组代表回答。

明确:说明了作者非常欢摇桂花。不仅因为摇桂花非常好玩,更因为摇下的桂花有很多用处,今天我送出的是一箩桂花,过年时,收获的就是一美味的糕饼。 今天我送出的是一箩桂花,等春茶上市时,收获的就是一美味的茶叶。 今天我送出的是一箩桂花,收获的却是浓浓的乡情!所以当母亲叫大家提前摇桂花时,我才会:这下,我可乐了……

4.指导朗读:如何把这下,我可乐了!读出来?

要求:学生尝试朗读,教师点评。

明确:要读出“我” 内心的惊喜和快乐。

5.提问:还有哪些句子能体现出作者摇花时的快乐?

要求:学生各抒己见。

明确:文中的”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一句一个“喊”字能体现出作者摇桂花时内心的激动和快乐,说明此时作者压抑不住自己的兴奋,所以情不自禁的地喊出来。

6.朗读指导: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读出作者的激动与快乐。

(三)体会思乡之情

赏析句子: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1.提问:全家搬到杭州以后,母亲为什么会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要求:学生朗读最后两段,体会句子承载的思想感情,总结汇报。

明确:这句话中可以体会到母亲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思念家乡,思念的是家乡桂花制成的小食茶叶,思念的是人与人之间守望相助的浓浓乡情。身在异乡,母亲魂牵梦绕的是故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这种情绪深深影响着作者。

2.教师小结:桂花没有区别,桂花的香气是一样的,母亲不是用鼻子分辨香气的,而是用感情来判断的。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着桂花,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对家乡的桂花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3.朗读体会:齐读课文,再悟情感。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任务1:结合对文章的把握,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交流讨论,教师点名回答。

明确:文章的写作特点主要有:①叙事抒情、借物抒情;②抓住任务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来写;③采用对比、比喻的修辞手法。

任务2:感知琦君其人

要求:教师课件出示琦君《烟愁》中的一段后记,学员阅读后思考琦君是怎样的人。

明确:作者是一位热爱家乡,很念旧、怀旧的人。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畅所欲言。

教师总结: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每个人对家乡的思念是一样的,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乡音难改,乡情难忘,那令作者魂牵梦萦的桂花雨,不仅飘落在作者的回忆里,也飘落在我们心间。

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1.阅读琦君的《烟愁》。

2.尝试写一篇文章,借助一两件印象最深刻的事件或场景,书写你的故乡。

试讲6:《猫》

1.题目:《猫》

2.内容: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啊,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儿响动,又是多么尽职

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这可都凭它的高兴。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连半朵小梅花也不肯印在稿纸上!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10分钟左右;

(2)讲解要目的明确、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3)理解猫的古怪特点;

(4)根据讲解适当配合板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理解“屏息凝视”等词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品味文中的描写猫的关键语句,提高语言品析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文中重点字词,并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播放《可爱的猫》视频片段,请学生谈谈看完之后的感受。

2.根据学生发言,教师引导:我们刚刚看到了生活中的猫的各种各样的形态,其实,在文学作品中也有猫的身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老舍先生笔下的猫。(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通课文

1.教师播放名家朗读音频,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己练习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流畅朗读。

(二)理解课文大意

1.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疏通课文大意,不懂的地方同桌之间交流讨论。

2.教师检查反馈,讲解疑难词语。例如:屏息凝视,全神贯注地看,甚至都不敢呼吸一下,形容注意力非常集中。

3.提问:本文作者是谁,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猫》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1899年2月3日,卒于1966年8月24日,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1.提问:本课开篇一段“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要求:学生自主朗读,进行回答。

明确:总领全文,开篇明义,为后文做好铺垫。

教师追问:本句中“实在”一词为何意,可否更换。

要求:学生讨论,自由回答。

明确:实在的含义为:确实,毫无疑问。作者用该词表明了猫古怪的特点并非虚假,而是真切的事实,所以不可以更换。

2.提问:猫的古怪体现在哪里呢?

要求: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并找到关键字词。

明确:本段主要描述了猫的“老实”“贪玩”“尽忠职守”的古怪特点。

教师追问:这三个特点分别的表现又是什么?

要求:学生再次细读,自主回答问题。

明确:“老实”表现在: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

“贪玩”表现在: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尽忠职守”表现在: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3.提问:本自然段运用了两次“可是”,为什么?

要求:阅读勾画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并进行回答。

明确:“可是”表示转折,突出了猫前后相差很大的性格特点,进一步表明了猫的古怪。

4.提问:第3自然又对猫进行了怎样的描写呢?

要求:学生默读,自由发言。

明确:本段主要采用动作描写,展示了猫高兴时与不高兴时的特点。

教师追问:那猫高兴时或不高兴时具体的动作表现有哪些呢?

要求:学生相互讨论。

明确:“蹭”“伸”“抓”“跳”“踩”“叫唤”等,凸显了猫灵活好动的特点;而“一声不出 ”有展示了猫的抑郁和倔强的特点,进一步印证了猫的古怪。

5.提问:短短的几个自然段的描述,让我们认识了一只古怪的猫,作者在进行写作时内心感受又是什么呢?

要求:师生交流,畅所欲言。

明确:作者对猫充满了无限的喜爱。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提问:如果你是这只猫,请揣摩一下猫的心理活动。

要求:学生自由发言。

意图:练习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教师请学生谈谈学完本课的收获。

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1搜集老舍先生的其他作品并阅读。

2.小练笔,写一写自己身边的小动物。

板书设计:略

试讲7:《剃头大师》

1.题目:《剃头大师》

2.内容:

我的表弟小沙天生胆小,他怕鬼,怕喝中药,怕做噩梦,还怕剃头。

小沙每次都是被姑父押进理发店的,而且,姑父还得执一把木尺在一旁监督,否则,小沙准会夺门而逃。

店里的剃头师傅都不欢迎小沙这样的顾客,因为谁给他剃头,他就骂谁“害人精”,还用看仇人一样的目光怒视对方。

总是一个老剃头师傅来做小沙的冤家。老师傅耳朵不好,听不清小沙的抗议,而且,他有一把磨得锃亮的剃刀,所以,小沙只得规规矩矩由老师傅摆布。最痛苦的是,老师傅习惯用一把老掉牙的推剪,它常常会咬住一绺头发不放,让小沙吃尽苦头。这还不算,老师傅眼神差了点儿,总把碎头发掉在小沙的脖子里,痒得小沙哧哧笑。你想想,这一会儿痛一会儿痒的,跟受刑一样。

最让小沙耿耿于怀的是,每次剃完头,姑父还要付双倍的钱给“害人精”

这次,小沙的头发很长了。他知道姑父绝对不肯让他这样过年,可他又怕再去理发店受折磨,就央求我替他剪头发,并答应剪完后付给我五块钱。

其实,不给钱我也愿意,因为从来没有人肯把头交给我随便处置。我一连在他肩上拍了三下,表示:有你的,老弟。

小沙坐在凳子上,看我找出剪刀,才有些慌,说:“别剪破耳朵,你得发誓!”

虽然以前没有干过这一行,可我好像有剃头的天分。

我先把姑父的大睡衣给他围上,再摆出剃头师傅的架势,嚓两剪刀,就剪下一堆头发。

“嗬!”小沙高兴了,“你真把头发剪下来了!”

我觉得自己像个剃头大师,剪刀所到之处,头发纷纷飘落,真比那老剃头师傅还熟练。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不一会儿,姑父的睡衣就像一张熊皮,上面落满了黑头发。

很快,我就发现自己闯了祸。因为这样随意乱剪,头发长长短短,这儿翘起,那儿却短得不到一厘米。

“哎呀!”我叫起来,“坏了!”

小沙连忙摸耳朵,看它们还在,就无所谓了。我敢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更优秀的顾客了。

我剪掉了几根翘起的长发,又把头发修了修,可惜越修越糟,一些头发越剪越短,甚至露出了头皮。一眼望去,个头上坑坑洼洼,耳朵边剪得小心,却像层层梯田。

我想稳住小沙,告诉他这是最时髦的发式,可他一照镜子,大叫一声,像见了鬼一样。

当然,我没得到那五块钱。这还不算倒霉,最倒霉的是小沙父子:小沙被迫去理发店剃了个和电灯泡一样的光头;姑父呢,那件睡衣,上的头发怎么也清除不干净,他每天夜里都要爬起来两三次,捉跳蚤一样找身上的碎头发。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感受人物形象;

(3)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会写“表、胆、鬼“等字;认识“剃、执、否“等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和感受。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品读,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文中“十分熟练” “大惊失色”等重点词语,体验情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总结“我“和老剃头师傅剃头的不同之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童年生活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用多种方法来理解句子,体验情感。

教学难点:分析总结“剃头大师”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从前有一位小朋友,害怕理发,是理发店里最不受欢迎的顾客。他遇到了一位非常专业的剃头大师,并且还变成了世界上最优秀的顾客。故事结束后,引导学生思考,他们之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由此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和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查清词语的含义,标出不理解的词句。

2.教师检查反馈学生认字、写字的情况,并适时指导生字的书写、解释关键词语的含义。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是怎样讲述的?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开门见山”的写作手法,点明小沙天生胆小。

2.分析理解关键词“押送”“监督”,体会小沙害怕剃头的心理。从“害人精”“用仇人一样的目光怒视对方”中体会小沙对剃头的排斥。根据老师傅给小沙剃头时小沙的表现,如“推剪”“碎头发”“受刑”等词语,整体分析小沙对剃头这件事“耿耿于怀”的原因,感受小沙内心的恐惧和剃头时的疼痛。

3.阅读课文,读中体会剪发时“我”的动作,如“十分“”熟练”,感受我的自信。

4.小组讨论剪发过程中小沙的语言、神态的句子,如“满意“一词,分析得出小沙对我的信任。

5.学生默读课文,通过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我”剪发结束后,小沙的反应是怎样?

6.提问学生,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小沙头发的样子。

7.引导学生基于全文的分析和理解,思考问题:为什么“我”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更优秀的顾客了”?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有什么不同?师生共同讨论,受童年的天真、快乐。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为什么用“剃头大师”作为题目?

感受题目的幽默、风趣,感知孩子的童真童趣。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1.将文中的故事分享给家人。

2.在你的童年里发生过哪些有趣的故事,有什么感受或感

板书设计:略

试讲8:《纸的发明》

1.题目:《纸的发明》

2.内容:

大约在一千九百年前的东汉时代,有个叫蔡伦的人,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改造了造纸术。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 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用这种方法造的纸,原科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所以这种近纸方法就传承下来了。

我国的造纸术首先传到邵近的朝算和日本, 后来又传到阿拉伯世界和欧洲,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影响了全世界。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纸发明的变化过程;

(4)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实物导入,激发情感

课堂初始,教师会把搜集到的各种“纸”展示在讲台上,把课前用不同质地、不同颜色的纸粘贴而成的课题贴在黑板最醒目的位置,一个五彩缤纷的“纸”字呈现在学而眼前。教师提问:大家都深深地被纸吸引了,那这些纸是怎样发明出来的?是什么时候被发明的?是怎样制造的?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接下来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来梳理一下纸是怎么产生和创造的。由此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决字词

学生自读课文,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和课后生字表,准字音,查清词语的含义。标出不理解的词句。

PPT出示生字词,教师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借助开火车读的形式进行检查,并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伟:韦字中间一横稍短,横折钩的横要长、折要短、行笔有力,中间一竖要长。

保:口字要窄小,字要宽大、一横要长,位置靠上,捺收笔要有力。

欧:右框要窄长、里边点长有力,人字撇稍短、捺要长、收笔要重。

洲:州字首笔是垂点、由轻到重向左下顿笔,他两点是侧点,第二笔是竖撇,中间竖最短。

2.了解内容

提问: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课文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记叙了造纸术的发明过程、每个过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我国造纸术发明及传播,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与影响。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1.提问:“大约在一千九百年前,个叫蔡伦的人,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进了造纸术”这句话交代了造纸术的什么信息?

明确:交代了改进造纸术的时间、人物和基础。

2.提问:蔡伦的造纸术是怎样造纸的?

明确:蔡伦造纸的句子:“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生了

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剪碎或切断——捣烂成浆——晒干,个动词的使用清楚地说明造纸的过程。

3.提问:蔡伦的造纸术能够被流传下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明确:原料易得,价格便宜。

4.提问:说一说造纸术发明及改造的过程。

明确:造纸术发明之前:雕刻或写在龟甲、兽骨、青铜器、竹片、木片、帛上——西汉时代;用麻造纸,写在麻上——东汉时代;改进造纸术,在轻便又好用的纸上。

5.提问:造纸术为什么会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明确:纸是用来记录文字,传播文化的主要载体。当便宜、耐用、方便使用的纸被发明之后,们就可以把生活中的经验思想大量地记录下来,装订成册,留给后人学习或者传播到别处,其他地方的人去学习,这样就加强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从而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提问:请说一说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四大发明是中国文明的标志,也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中国人充满了智慧,作为中国人我们自豪!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引导学生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本文内容及情感:本文通过造纸术发明和改进的过程,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以及造纸术对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搜集资料,查阅一下中国四大发明包含哪些,并且了解其发展过程。

试讲9:《沙滩上的童话》

1.题目:《沙滩上的童话》

2.内容:

海边的沙滩是我们的快乐天地。

在沙滩上,我们垒起城堡,城堡周围筑起围墙,围墙外再插上千树枝,那就是我们的树。

不知道谁说了一句:“这城堡里住着一个凶狠的魔王。

有人接着补充:“他抢去了美丽的公主!”

第三个小伙伴说:“你们快听,公主在城堡里哭呢!”

就这样,我们编织着童话。

转眼间,我们亲手建造的城堡成了一座魔窟,我们也成了攻打魔窟的勇士。

我们一起商量怎样攻下那座城堡。

一个小伙伴说:“我驾驶飞机去轰炸。”

有人反驳:“那时候还没有飞机呢!”

我说:“挖地道,从地下装上火药,把城堡炸平。”

我的办法得到了大家的赞赏。于是我们趴在沙滩上,从四面八方挖着地道。

挖呀,挖呀,我们终于挖到了城堡下面,然后合力用手往上一抬,就把城堡给轰塌了。

我们欢呼着胜利,欢呼着炸死了魔王,欢呼着救出了公主。

但公主在哪儿?

忽然,我发现妈妈就站在我们身后,微笑着望着我们。

我大声说:“公主被我们救出来了,救出来了!“

”在这儿,在这儿!”我抱住了妈妈。

大家跟着一起叫喊着,欢呼着。

真的,那时候,连我也忘记了她是我的妈妈!

3.基本要求:

(1) 试讲约10分钟;

(2)教学生认识5个生字,1个多音字,会写3个汉字;

(3)理解4个词语的意思;

(4)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堡、插”等5个生字;会写“周、补、药”3个生字,会用多音字“量”组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课文,理解“城堡、凶狠、勇士、魔窟”四个词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课文中小朋友勇敢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会“堡、插”等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课文中小朋友勇敢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引人入胜

上课之初,教师播放音乐,创设情境。

为学生学习营造活泼氛围,播放相关乐曲让学生聆听,并且提问:一望无垠的海边是什么?以此引出“沙滩 ”的话题,顺势点名本节课的主体。(教师板书课题)

借助课文,初识生字

(一)读通课文

1.学生借助拼音,自主朗读一遍课文, 并且标注生字;

2.教师请学生读课文,大家进一步熟悉文章;

3.教师播放轻音乐,和着音乐全班再齐声朗读课文。

(二)认识生字

1.教师出示本节课要学习的生字,学生初步读出生字,教师强调个别生字的读音。如:“量”是多音字,商量”时读 liang,“数量”时读 liàng。

2.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和识字经验,采用生动有趣的识字方法记忆生字。如:“狠“是大灰狼的尖牙没有了,看它怎么还凶狠起来。补”是形声字,左边是衣字旁,右边是“占卜”的“卜”。“堡”是土地上需要保护的城堡。”驾” 是人加在马上骑马。

3.教师组织识字游戏,巩固识字效果。

游戏内容:将课文中的生字写在星星形状的卡片上倒扣在黑板上,请同学们上讲台来翻开卡片读准字音点亮星星。)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相机指导、纠正。

三、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多媒体展示需要会写的生字表)学生读出重点学习的生字。

教师组织多种方法进行书写指导。

方法一:教师直接教授生字笔画顺序,学生一起记忆。如:“周”一共有8画,先写左边一撇,然后横折钩,然后写横、竖、横、竖、横折,最后写横。

方法二:请学生上讲台示范书写,教师和其他学生观察,进行重点部位指导。如:这位同学将、补”字左右两边按对称方式摆放,看起来非常美观。

方法三:让学生讨论书写生字的注意事项。如:“药” 字不要忘记写最后的点。

四、感知文章,了解故事

1.提问:小朋友在沙滩上干什么呀?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自主回答。

明确:垒城堡。

2.提问:城堡是什么?有没有同学来描述一下?

要求:学生畅所欲言。

明确:建筑物。

3.教师用电脑出示有关城堡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 城堡”。

4.提问:城堡里有什么呢?

要求: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点名回答。

明确:凶狠的魔王和被抢走的公主。

5.提问凶狠的魔王是什么样的?谁能表演一下?

明确: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表演理解“ 凶狠”的意思。

6.提问:面对凶狠的魔王,小朋友们做了什么呢?

要求:全班齐声回答。

明确:攻打魔窟。

7.提问:谁知道“魔窟 ”是什么样的?

要求:小组讨论,教师请小组代表回答。

明确:教师通过图片展示“魔窟”,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并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对比“城堡“ 和“ 魔窟”,引导学生说出两者的不同。

8.提问:最后小朋友们把公主救出来了吗?

要求:将学生分男生女生组进行课文朗读,教师点名回答。

明确:救出来了。

9.提问:这些小朋友不害怕凶狠的魔王救出了公主,他们都是什么样的人?

要求:学生自主回答。

明确:他们都很勇敢,都是勇士。

10.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勇士”的意思。

11.当你面对这群小朋友,你想和他们说些什么呢?

要求: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反馈评价。

12.朗读指导:配乐朗读全文。

五、巩固小结

结合识字顺口溜,巩固记忆本节课所学生字。

六、布置作业

制作一幅图文结合的画作,内容为和沙滩有关故事。

板书设计:略

试讲10:《陶罐和铁罐》

1.题目:《陶罐和铁罐》

2.内容:

国王的橱柜里有两个罐子,一个是陶的,一个是铁的。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

“不敢,铁罐兄弟。”陶罐谦虚地回答。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就比你差。再说……”

“住嘴!”铁罐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何必这样说呢?”陶罐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说,“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陶罐不再理会铁罐。

时间在流逝,世界上发生了许多事情。王朝覆灭了,宫殿倒塌了。两个罐子遗落在荒凉的废墟上,上面覆盖了厚厚的尘土。

许多年过去了。有一天,人们来到这里,掘开厚厚的堆积物,发现了那个陶罐。

“哟,这里有一个罐子!”一个人惊讶地说。

“真的,一个陶罐!”其他的人都高兴得叫起来。

捧起陶罐,倒掉里面的泥土,擦洗干净,它还是那样光洁,朴素,美观。

“多美的陶罐!”一个人说,“小心点儿,千万别把它碰坏了,这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的。”

“谢谢你们!”陶罐兴奋地说,“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旁边,请你们把它掘出来吧,它一定闷得不行了。”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教学生认识“陶、罐、骄、谦”等生字,会写“骄、傲、谦、虚”等汉字;

(3)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把握陶罐和铁罐的性格特点;

(4)配合教学适当板书。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分别出示陶罐和铁罐的图片,并引导: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位朋友,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下这两位朋友的故事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读课文

(1)学生借助拼音,自主朗读一遍课文,并且标注“陶、罐”等生字;

(2)播放音乐,和着音乐师生共同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字

(1)先出示“陶、罐、骄、谦”等生字,学生初步读出生字,教师强调个别生字的读音,“懦”读nuo。

(2)组织识字游戏,巩固识字效果。

游戏内容:将课文中的生字写在星星形状的卡片上倒扣在黑板上,请同学们上讲台来翻开卡片读准字音点亮星星。

教师相机指导、纠正。

(3)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多媒体展示需要会写的生字表)学生读出重点学习的生字。教师组织多种方法进行书写指导。

四、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1、提问:读好课文、读好对话的秘诀,就是找到提示语,请大家朗读课文,出描写神态的词语。

要求:学生自读2~9段,圈画词语,自主体会。

明确:傲慢、轻蔑、恼怒、更加恼怒。

2、提问:文中出现了陶罐和铁罐的四次对话,请大家练读这些对话,综合神态描写,感受铁罐的性格特点。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仿铁罐的神态、语言,概括特点。

明确:这是一个骄傲自大、目中无人的铁罐。

3、提问:铁罐仗着自己的长处去奚落陶罐的短处。面对铁罐一次又一次的奚落,陶罐是怎样对待的呢?

明确:谦虚,不跟铁罐斤斤计较。

4、提问:铁罐说陶罐是个“懦弱的东西“,认为陶罐懦弱吗?为什么?在课文哪些有体现出来呢?

要求:引导学生抓住“争辩”读句子,意省略号的读法。

明确:这是一个谦虚但并不懦弱的陶罐子;这是一个对自己充满自信的陶罐子…

5、提问:为什么“陶罐不再理会铁罐”了呢?

明确:这是一种无声的抗辩;更能体现铁陶罐的蛮横无理,和他说道理也没用。

6、学生代表分角色进行对话练习,他同学和老师一起读旁白。

五、巩固小结

请“陶罐,我想对你说”或“铁罐,我想对你”为题,进行口语练习。

六、布置作业

请改写本课童话故事,不少于300字。

板书设计:略

试讲11:我多想去看看

1.题目:我多想去看看

2.内容:

妈妈告诉我,沿着弯弯的小路,就会走出天山。遥远的北京城,

有一座雄伟的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非常壮观。我对妈妈说,我多想去看着,我多想去看看!

爸爸告诉我,沿着宽宽的公路,会走出北京。遥远的新疆,有美丽的天山,雪山上盛开着洁白的雪莲。我对爸爸说,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3.基本要求:

(1)讲你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2)启发学生多去外面看看;

(3)10 分钟完成试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大家的眼中学校是怎么样的?学校有花有树,还有每天陪伴我们的滑梯、秋千。这些事物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世界。(出示天安门、新疆的图片,引导学生看看图片当中有什么)世界那么大,大家想不想去看看呀?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吧!一起来学习这一课《我多想去看看》。【板书标题】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学生借助书上拼音解决生字词。

2.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明确:课文围绕“我想去看看”,讲了两个孩子和他们爸爸妈妈的对话。

3.两个孩子分别身处哪里?又想去哪里看看呢?

明确:一个孩子在新疆,想去北京看看;另一个孩子在北京,想去新疆看看。【板书:北京、新疆】

(三)深入研读

1.大声地朗读课文,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明确:“我”想去很多地方看看,真是有想法的孩子。外面的世界很广阔,还有很多地方是我们没去过的。

2.文中的“我”为什么想去看看呢?你是怎么发现的?在书上画出相关内容。

明确:外面的世界有很多新奇的东西,在爸爸妈妈的话语中,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非常壮观,新疆天山上的雪莲花非常美丽。【板书: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壮观;新疆、天山、雪莲花、美丽】

3.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拥有了什么样的美好情感呢?

明确:表达了对于美好事物、景物的赞美,表达了对于外部世界的向往,对祖国景色河山的热爱。【板书:向往、热爱】

(四)拓展延伸

在这篇文章当中,我们知道了外面的世界是那么丰富多彩,那大家有什么想去的地方吗?在课堂上分享一下吧。

(五)小结作业

小结:依据板书总结今天所学内容。

作业:课下将大家的梦想画在本子上吧,明天来到班级与同学分享。

【板书设计】略

试讲12:只有一个地球

1.题目:只有一个地球

2.内容:

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但是,地球又是一个半径只有6300多公里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

但是,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它只有这大,不会再长大。地球表面的面积是5.1亿平方公里,而人类生活的陆地大约只占其中的五分之一。这样,人类活动的范围就很小很小了。只有一个地球课文简说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物资源来说,它不是上帝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地球上的矿产资源必将越来越少。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但是因为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有人会说,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那里有数不清的星球,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

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公里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不错,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但是,这些设想即使实现了,也是遥远的事情。再说,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是宇航员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时发出的感叹。

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1) 试讲约10分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文中的说明方法;

(4)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接下来一起来看一个短的纪录片,在看的过程中,大家需要去感受一下地球形成的来之不易(时间之久)以及地球的美丽壮观。好,影片已经播放完毕。看到大家一直在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想必已经被这部影片深深吸引了。那我们刚才看到这么美丽的地球,它只有一个,并且现在它已经变得没有美丽了,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又该怎么做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只有一个地球》去一探究竟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思考:这篇文章都写了地球的哪些内容?

第一部分(1):地球的外表

第二部分(2):地球的体积

第三部分(3-4):地球的资源

第四部分(5-9):地球的珍贵

(三)深入研读

1.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可再生吗?请大家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相关证据。

(文中第四段:“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从中可以看出,地球上的自然资源一开始是可再生的,后来因为人类的破坏,使得资源变为不可再生了。)

2.地球为何这么珍贵?(4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时间5分钟,讨论后小组交流展示,教师进行总结)

①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地球美丽壮观且和蔼可亲)

②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地球自然资源变得不可再生,当资源枯竭的那一天,人类将无法生存)

(四)整体回顾,想象拓展

大家想象一下,我们将来到底能不能去其它星球居住呢?几率有多大呢?(展开一个小型辩论赛)

(辩一:认为可以居住到其它星球,例举一些科学发现)

(辩二:认为不可以居住到其它星球,文中科学家已经表明态度)

(五)小结作业

1.总结:师生朗读重点段落,并共同总结。

2.作业:学生下来查阅相关资料,看看有没有与地球相类似的星球(适意人类居住)。

【板书设计】略

试讲13:繁星

1.题目:繁星

2.内容:

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星星。

三年前,在南京我住的地方有一道后门,每晚我打开后门,便看见一个静寂的夜。下面是一片莱园,上面是星群密布的蓝天。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

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候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察繁星的情景;

(4)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理清本文的行文思路,知道文章是按照时间和地点顺序描写了三次观看星空。

3.通过反复朗读和小组讨论的形式,以读促悟,体会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察繁星的情景。学习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会文章的语言美,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能力。

4.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察繁星的情景。

难点: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星星是夜晚的精灵,在无边的夜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你们爱看天上的繁星吗?望着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星时,心情如何?(学生讨论并回答,师指导总结)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文坛巨匠巴金对星星的观察和感受。(板书课题:繁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决字词

(1)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读出正确的节奏。

(2)画出生字词,找准字音;利用工具书以及课本注释,自行解决生字词,熟练掌握”昧” “坠““怀”“摇摇欲坠”“ 半明半昧”等字词。

(3)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圈画出重点词语,查反馈。

2.作者简介

多媒体出示巴金简介,引导学生简单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风格。

3.梳理脉络

提问:巴金写了几次观察星空?按照什么顺序安排的?完成下列的表格。

要求自由朗读诗歌,多媒体出示表格,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其他学生可以补充。

明确从前一一三年前——如今时间顺序。

(三) 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第一,赏析“以前”的星星

分析重点句子:①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②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星星。

1.提问:第1自然段“ 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要求:引导学生体会首句在段落的作用。

明确:这句话开篇点题,一个“爱”字表露出“ 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引出下文“我最爱看天 上密密麻麻的星星。

2.仿写训练:我爱,但我也爱。

3.提问:作者第一次观看繁星的时间、地点是什么?星星是怎样的?

明确: “ 从前”“庭院”中可知作者第一次观看 星星的时间和地点。 密密麻麻”一词了解了从前对星星的印象以及甜蜜温馨的感情。

第二,赏析“三年前”的星星

分析重点句子:星空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

1.提问:作者第二次看星星是的时间地点各是什么?看到的星星是怎么样的?

明确三年前,南京的住处后面菜园里。星群密布的蓝天,星光微小,光明无处不在。

2.提问:作者为什么说“星空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

要求:教师在讲解前适当铺垫巴金的人生经历,结合本文的创作背景理解。小组讨论。

明确:作者正值青年,胸怀雄伟理想,微小的星光“无处不在”正体现了青年人充满有朝气,充满希望。表达了作者对光明的渴求和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期盼。

第三,赏析“如今”的星星

1.提问:如今看到星星的时候,“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想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要求:多媒体出示星空的图片,体会文中描绘的意境。

明确: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满天繁星比作”飞舞的萤火虫,写出了繁星闪烁的美妙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2.提问:“我望着那许 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要求:联系生活实际想想自己平时看到的星空,然后回答问题。

明确:从听觉和幻觉的角度描写海上的夜令“我” 产生的种种美感。” 眨眼”“小声说话”中可知将“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命笔含情,充满惬意和信赖。表达了作者对星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提问: 假如星星会说话,它们会说什么呢?

要求:发挥想象,自由发言。

4.提问:为什么作者三次看星空的情景和感受不同呢?

要求:阅读全文并概括。

明确:作者三次看星空的情景和感受不同,是因为随着作者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细致了。

5.提问:小组讨论,难道作者喜欢的仅仅是星星吗?

明确: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甚至融入了对祖国的眷念之情。

6.配乐朗读全文。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夜空的繁星是美的,它们激发了巴金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沧海日出也是美的,它们又给大家带来什么体验呢?多媒体播放海上日出的视频,学生观看后谈感受。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请学生各抒己见,谈谈学了这篇课文之后的感受。教师补充。

美的事物无处不在,巴金先生正是用心观察、体验,才发现了这些美,并且为我们呈现了出来。其实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们也能像大家那样,发现事物独特的美丽。

(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1.写一写,你生活中观察到的一处印象深刻的景物。下次课一起分享。 

2.画一幅星空图,并写上几句你想说的话。

四、板书设计

试讲14:《池上》

1.题目:《池上》

2.内容: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诗歌的节奏,想象诗歌的画面;

(4)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夏天里,绿的荷叶挨挨挤挤,亭玉立的荷花娇媚动人,鲜嫩的莲蓬清香诱人,到这么美的景色,你们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

2.这么美的池塘、莲花,不想欣赏一番呢?这节课,们就一起欣赏古诗《池上》。

二、初读古诗

1.同学们,自由读古诗,意读准字音,每一句诗读准确。

2.认读生字词。

(1)指导读好“撑、艇、偷、莲、踪、迹、浮、萍”。

(2)指名当小老师领读,火车读,读。

(3)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注意强调:

撑:翘舌音,借助动作理解“撑”字并组词。

藏:平舌音,助画面理解字义并组词。

采:注意读准平舌音,理图讲解“采”的本义。

踪:注意读准平舌音,合形声字识记生字。

迹:分析结构和笔顺,词,理解“踪迹”。

萍:扩词,图片理解“浮萍”。

指导书写“采”字:学生观察“采”的字形,导学生分析。教师范写。学生练习写。(要求学生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到“三个一”。) 

3.指名读古诗,意读准每一句话。

4.把诗读通了,远远不够,们还应该读出诗的节奏,师范读。

5.指名读古诗,读古诗,出节奏。

6.诗人白居易也来到了池边,见了荷花池上发生的一个关于小娃的有趣故事,于是,人忍不

住写了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荷花池塘里。

7.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介绍诗人。

(2)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唐代著名诗人,“诗魔“之称,的诗题材广泛,式多样,言平易通俗。

三、研读古诗

1.同学们,首诗就是一幅画,读古诗,一想,首诗的画面里都有什么呢?

2.集体交流

(1)学习前两行“小娃撑小艇,采白莲回。”

一个小娃在池塘上偷偷地采了好多白莲,竟有趣在哪儿呢?让我们一同走到荷花池边去看一

看吧。

①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读边想象画面。

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小艇:船。

②指导学生观察画面展开联想:荷塘是什么样的?白莲是什么样的?(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起大家对荷花池和娇嫩的莲蓬的向往之情。)

③如果你就是这个小娃,到一池的荷花都在风中舞蹈,中还传来了莲蓬的清香,会想些什

么?做些什么呢? (相机理解“莲蓬”。课件展示莲蓬:瞧,就是莲蓬,长在荷花花瓣中间。莲蓬里

藏着一粒粒的莲子,瓣落了之后就慢慢成熟了,甜的莲子可是夏天解暑的好东西。)

④小娃欣赏着美景,醉在花香中,时此刻,的心情怎么样? (高兴)来,出你的高兴。(被

采访的学生读)小娃采着莲蓬,着莲子,时此刻,他的心情怎么样? (又高兴又激动。)来,出你的激动。(被采访的学生读)

⑤小结:小娃欣赏着美景,受着美味,是惬意又幸福。请大家- - 起读出你们此刻的感受。(学生齐读)

(2)朗读前两句诗,考: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个字?

①这么多的白莲是小娃瞒着荷塘的主人偷偷采的,你想想,如果你是小娃,时候,会想些什

么呢?

②指导读出紧张.高兴的心情。

③是的,采了白莲回家的小娃既高兴,紧张。(齐读)你觉得小娃的这种“偷”可恶吗?你有过偷偷地做一些类似的恶作剧的经历吗?

①小结:对呀,一个“偷”字,象地表现了小娃的天真调皮,出了诗人对小娃的喜爱之情。(齐读)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3)学习后两行“不解藏踪迹,萍一道开。”

①指名读,娃偷采白莲,真的不会被发现吗?你们从哪儿知道的? (小娃忘记了隐藏自己的行踪,池的浮萍被他的小船冲开了一道波痕。)

②理解:不解一不 懂得,明白,知道。

③认识浮萍。

浮萍究竟是什么样的呢?看,就是浮萍,是一种漂浮在水面上的植物。(先指着画面让学生

理解,出示浮萍的图片。)

④当小船慢慢驶来,...做手势)可是小娃哪里知道,船划出的波痕已经暴露了他偷采白

莲的事。多么纯真质朴的孩子呀!看到浮萍开了,会怎么想? (替小娃担心、着急。)

⑤指导学生读出这种心情。(自读、指2~3名学生读、齐读。)

3.猜诗人的行为、心理:

(1)诗中不仅藏着一幅幅美丽的、有趣的画面,藏着一个人呢?你们猜,是谁? 

(2)你猜白居易此时正在岸边干什么? (窥视、偷笑。)

(3)我来采访一下:请问白老先生,为什么在偷偷地看,偷地乐?

(4)指导朗读。

四、总结全课

1.指导学生想象古诗的内容,习背诵。

2.检查背诵。

3.诗中的小娃多可爱呀,能把这首诗改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吗? (学生改编故事,流。)

4.小结:其实,这首诗一样,儿童有趣故事的诗还有很多,如《四时田园杂兴》《村居》《宿新市徐公店》等,后大家可以找来读一读。

五、布置作业

背诵古诗。

试讲15:《蜜蜂》

1.题目:《蜜蜂》

2.内容:

听说蜜蜂有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我想做个实验。

一天,我在我家草料棚的蜂窝里提了一些蜜蜂,把它们放在纸袋里。我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自己带着蜜蜂,走了四公里路,打开纸袋,在它们身上做了白色记号,然后放了出来。二十只左右被问了好久的蜜蜂向四而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这时候刮起了狂风,蜜峰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安蜂可能找不到家了。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空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肚皮下面还沾着花份呢。”

我放蜜蜂的时候是将近两点钟,也就是说,在大的三刻钟的时间里,那两只小蜜峰飞了四公里路,这还包括了采花粉的时间。

傍晚时,我亲眼看到另外三只飞了回来,身上也都带着花粉。

第二天我检查蜂窝时,发现了十五只身上有白色记号的蜜峰。

这样,二十只左右的蜜蜂,至少有十五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3.基本要求:

(1)试讲10分钟;

(2)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课堂初始,教师发言:请大家猜一个谜语“团结劳动是能手,家住着小门楼,个开着糖坊铺,日日夜夜忙不休。(打一动物)这是什么呢?(学生答:蜜蜂)同学们喜欢小蜜蜂吗?你们知道蜜蜂有什么大本领吗?(学生自由回答)今天我们就来走进《蜜蜂》这篇课文,看蜜蜂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跟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找准字音;利用工具书以及课本注释,自行了解生字词,熟练掌握“试、验、证”生字等。教师巡视指导,检查反馈。

⒉.提问: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课文以第一人称写了他为了证明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而做的一个试验,最后发现20只蜜蜂有15只都准确无误地飞回了家,这靠的是一种无法解释的本能。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1.提问:“我”想做个什么试验?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

2.明确:试验蜜蜂有没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因为他“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⒉提问:“听说”是听别人说的,不是自己亲手验证的。所以他决定要自己做试验。从中可以感受到什么?

明确:认真读完第一自然段,既知道了他做试验的原因,又可以看出法布尔不轻信盲从、求实的科学态度间推题

3.提问:为什么是试验,不是实验?

明确:

试验:为考察某事物的效果或性能,先在实验室或较小的范围内试用或试做。

实验:为验证某种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活动。

4.提问:作者是怎样试验的?分为几个步骤?

明确:“我在我家花园的蜂窝里捉了一些蜜蜂,它们放在纸袋”——便于观察;“我在它们的背上做了白色的记号”——为了更好地与其他蜜蜂区分;“我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掌握蜜蜂飞回的时间;“走了两里多路,开纸袋,它们放出来”——路远一点,更能说明问题。

5.提问:能不能去掉其中一个环节?从试验的步骤可以看出法布尔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不能去掉任何一个环节,这些做法都是必须的。可以看出法布尔是一个严谨的人。

6.提问:蜜蜂被放出后,法布尔又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呢?

明确:“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感受到了他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7.提问:找一找有几只蜜蜂回到家?用了多少时间?

明确:两只蜜蜂回到了家,用了四十分钟的时间。

8.提问:既然已经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是否就能得出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呢?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还不知道其他蜜蜂的下落

9.提问:为什么作者能肯定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呢?

明确:A一直在袋子里,看不到路,无法识记。

10.指导朗读:带着赞美、肯定的语气朗读课文。

四、巩固拓展,升认知

提问:这体现了法布尔的什么精神?

明确:有明确地肯定,也有模糊存疑,符合科学现象,不能坦然说出自己无法解释的结论,更能说明他对待科学严谨,实事求是。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请学生各抒己见,谈谈学了这篇课文之后的感受,教师补充。

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1.了解法布尔,课外阅读他的《昆虫记》,下次课分享。

⒉说说你最喜欢观察什么?为什么?和父母交流心得。

板书设计:略

试讲16:《囊萤夜读》

1.题目:《囊萤夜读》

2.内容: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4)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读“恭、勤、焉“ 3个字,会写“囊”这个字。

2.理解文意,体会人物的精神品格。

3.小组探究学习,体会文中的道理,热爱读书,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意,会人物的精神品格。

难点:体会文中的道理,热爱读书,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上课之初,教师引导: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本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这节课先来学习第一篇《囊萤夜读》。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进行查询,并多读几遍。

(2)指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纠正读音。

(3)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听准字音,边听边划出停顿。

(4)同桌互读,交流生字词。教师讲解生字,并带领学生规范书写本节课生字词。

2.交流学习

提问: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明确:车胤,字武子,东晋大臣。自幼聪颖好学,因家境贫寒,常无油点灯,夏夜就捕捉萤火虫,用以照明,学识与日俱增。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第一,根据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1.提问:“ 练囊”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白色薄绢做的口袋。

2.提问:“以夜继日”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日夜不停。日,白天。

3.提问:我们在学习文言文时,可以借助哪些工具呢?

要求:学生交流讨论,总结回答。

明确:课本上有注释,我们可以借助注释来理解文意,没有注释的字,可以给这个字组词或扩词,再联系语境选择最贴切的语境进行理解。用这样的方法能更好地学习文言文。

第二,分析人物形象

1.提问:结合课文内容,想象画面,车胤读书会面临哪些困难?

明确:(1)不常有灯油,也不会常有书:

(2)天气炎热,蚊虫叮咬;

(3)时间上的煎熬,不分白天黑夜地读。

2.提问:用“因为 .. ..所以… ”的句式说一说本课内容吧!

(板书: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要求:小组讨论,踊跃发言。

明确:因为车胤“ 恭勤不倦”,所以、博学多通”。 因为车胤“家贫“,以“囊萤夜读“。因为“囊萤夜读“,所以“博学多通“。因为“以夜继日“,以“博学多通”。

3.提问:你读出了车胤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这个人很勤奋,读书刻苦。

第三,感悟文章情感,讨学习方法

1.提问: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要求:结合PPT展示的图片和文章内容,同桌讨论,教师巡视。

明确: (1)无论环境有多么恶劣,我们都要勤奋苦学,这样日后才能有所成就。

(2)一个人即使博学多才,仍要谦虚谨慎,继续学习。

2.提问:这篇文章和之前的文章有何不同?文言文有哪些特点?

明确:这篇文章是文言文,语言表达更精炼,古今词义并不相同。

3.提问:我们要怎么学好文言文?

明确:“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文言文需要我们反复朗读课文,同时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必要时可借用工具书进行查询。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提问:像车胤这样“ 囊萤夜读”勤奋学习的成语典故,你能再列举一些吗?

明确:悬梁刺股、凿壁偷光、闻鸡起舞、韦编三绝、牛角挂书等。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学生各抒己见,谈本课收获。教师总结: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过去了,车胤囊萤夜读的佳话,千古传诵,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他是自强不息的君子,是同学们路上的好榜样,他们的读书

故事值得我们一辈子珍藏。

(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1.如果《囊萤夜读》的作者穿越到现代,你可以带他旅行3天,你会带他去哪?做些什么?写写,节课和同学一起分享。

2.用你手中的画笔,将《囊萤夜读》的画面画下来吧。

试讲17:《青蛙卖泥塘》

1.题目:《青蛙卖泥塘》

2.内容:

青蛙住在烂泥塘里。他觉得这儿不怎么样,想把泥塘卖掉,换一些钱搬到城里住。

于是青蛙在泥塘边竖起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卖泥塘”三个字。

“卖泥塘喽,卖泥塘!”青蛙站在牌子边大声吆喝起来。一头老牛走过来,看了看泥塘,说:“这个水坑坑嘛,在里边打打滚倒挺舒服。不过,要是周围有些草就更好了。”

老牛不想买泥塘,走了。

青蛙想,要是在观塘周园种些草,就能卖出去了。于是他就去采集草籽,播撒在泥塘周围的地上。

到了春天,泥塘周围长出了绿茵前的小草。青蛙又站在牌子旁边,大声吆喝起来:“卖泥塘喽,卖泥塘!”一只野鸭飞来了,看了看泥塘,说:“这地方好是好,就是塘里的水太少了。”

野鸭没有买泥塘,飞走了。

青蛙想。要是能往泥塘里引些水,就能卖出去了。于是他跑到周围的山里找到泉水,又砍了些竹子,把竹子破开,一根一根搂起来,把水引到泥塘里来。

等泥塘灌足了水以后,青蛙又站在牌子旁,大.声吆喝起来:“卖泥塘咯,卖泥塘!”可是泥塘还是没有卖出去。

小鸟飞来说,这里缺点儿树;蝴鰈飞来说,这里缺点儿花;小兔跑来说,这里还缺条路;小猴跑来说。这儿应该盖所房子;小狐狸说....每次听了小动物的话,青蛙都想:对!

对!要是那样的话,泥塘准能卖出去。于是青蛙就照着他们的话去做,栽了树,种了花,修了路,还在泥塘旁边盖了房子.....

“卖泥塘喽,卖泥塘!”有一天,青蛙又站在牌子旁吆喝起来,“多好的地方!有树,有花,有草,有水塘。你可以看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听小鸟在树上唱歌。你可以在水里尽情游泳,躺在草地上晒太阳。这儿还有道路通到城.....”青蛙说到这里,突然愣住了,他想:这么好的地方,自己住挺好的,什么要卖掉呢?

于是青蛙不再卖泥塘了。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情趣和道理;

(4)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播、茵”等14个生字。会写“蛙、倒”等8个字,理解“播撒” 等词语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情趣和道理。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到美好的环境是靠双手创造出来的。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情趣和道理。

难点:感悟到美好的环境是靠双手创造出来的。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上课之初,教师发言:同学们,刚才老师在门口看到一张很特别的布告,你们想看吗? (出示布告)瞧,它在这儿呢!

布告

本人现有一泥塘出售,塘周围绿草如茵,塘中有清凉泉水,休养生息的好地方,如有想买者,请速与本人联系。

2.教师引导:看来青蛙的泥塘还没有卖出去,你们想帮帮它吗?那现在请你们坐好了,老师带你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进行查询,并多读几遍。

(2)指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纠正读音。

(3)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听准字音.

(4)同桌互读,交流生字词。教师讲解生字,并带领学生规范书写本节课生字词。

2.交流学习

提问: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要求: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自由回答。

明确:青蛙为了卖掉泥塘,听了老牛的话,在泥塘周围种草,又听了野鸭的话,给泥塘引水;接着栽树,养花,又修了路,盖起来房子,最后,发现泥塘变得如此美好,决定不再卖泥塘了。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1.提问:很多小动物看了布告后也来到了青蛙的泥塘,有哪些动物从泥塘经过,他们买青蛙的泥塘了吗?

要求:学生自由读3-10自然段,读边想,教师指名回答。

明确:老牛、小鸟、蝴蝶、小兔和小猴子都从池塘经过,但是没有买池塘。

2.提问:青蛙的泥塘已经有泉水,周围还有青草,它们为什么还不买泥塘呢?”它们还有什么其它的要求吗? 

明确:小鸟说缺树,蝴蝶说缺花,小兔说缺路,小猴子说应该盖所房子。

3.提问: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里选择你最喜欢的动物演一演,看看为什么小动物们觉得泥塘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

要求: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指名学生上台戴头饰表演。

4.教师总结:你们表演的表演把动物们心里的想法都说出来了,那么青蛙接受了它们的这些意见没有?

要求:学生自由读第10自然段,看青蛙是怎么做的

指名回答。

明确:青蛙栽了树,种了花,又修了路,还盖起来了房子。

5.提问:青蛙装修好后不再卖泥塘了,这是为什么呢?

要求:学生读课文,同桌讨论,作出回答。

明确:青蛙发现泥塘变得如此美好,决定不再卖泥塘了。

6.提问:现在青蛙的泥塘可真美啊!听,它现在在说什么?

(教师播放青蛙吆喝的录音)。听完青蛙的吆喝,你有什么感受呢?

要求:学生找出具体的句子读一读。教师课件出示青蛙吆喝的句子。

明确:多好的地方啊!有树,有花,有草,有水塘,住在这里心情都会很好!所以,青蛙想着自己住挺好,不再卖泥塘啦。

7.指导朗读:多好的地方啊,现在请同学们学着青蛙的样子,自己吆喝吧!

8.提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一个什么道理呢?

要求:学生小组讨论,派小组代表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明确:小青蛙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使以前的烂泥塘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了现在美丽舒适的家园。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提问:如果你们从现在的这个泥塘边经过,你还想给小青蛙什么建议?

要求:学生大胆想象,自由发言。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学生各抒己见,谈本课收获。教师总结:同学们,只要我们勤劳、肯努力,烂泥塘也会变成美丽的花园,让我们好好学习,长大后,为自己的家乡出一份力,使我们的家乡变成人间天堂。

(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1.给爸爸妈妈讲一讲《青蛙卖泥塘》的故事。

2.想一想,向朋友或是家人推荐一样东西,如一本书、一种文具,怎样推荐才会让别人喜欢上你的东西呢?可以试着写下来。

四、板书设计

试讲18:《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1.题目:《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2.内容: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可千万别慌张。

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

会帮助你辨别方向。

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

它在天空给你指点方向。

中午的时候它在南边,

地上的树影正指着北方。

北极星是盏指路灯,

它永远高挂在北方。

要是你能认出它,

就不会在黑夜里乱闯。

要是碰上阴雨天,

大树也会来帮忙。

枝叶稠的一面是南方,

枝叶稀的一面是北方。

雪特别怕太阳,

沟渠里的积雪会给你指点方向。

看看哪边雪化得快,哪边化得慢,

就可以分辨北方和南方。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可千万别慌张。

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

需要你细细观察,多多去想。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认识“帮、辨、稠”,会写“帮、碰”;

(3)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4)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指、辨”等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在大自然中辨别方向的几种方法。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自然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在大自然中辨别方向的几种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自然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介绍新朋友“小智慧”的形式导入本节课,讲述故事:有一天,小智慧跑到森林里去摘智慧果,可是走着走着,森林越来越密,越来越密····她发现自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小智慧非常着急...引导学生如何帮助她,激发学生兴趣,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借助字典、课下注释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教师检查学生读生字效果,将生字出示在屏幕上引导学生读生字。

3教师指导生字

(1)“帮”里的“巾”字比上部要窄,要居中,竖沿着竖中线行笔。

(2)“碰”的偏旁是石字旁,石字旁要写得小且靠上。

4.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且思考:这首诗歌主要讲了什么?

明确:主要讲了在野外迷路的话我们应该怎么办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1.提问:你在课文中找到了哪些天然的指南针?

要求:学生朗读诗歌,自主发言。

明确:太阳、北极星、大树和雪。

2提问:用自己的话给大家介绍其中的一种“天然指南针”。

要求: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指名回答。

明确:“太阳”。在中午的时候太阳会在南边,树影在北边我们只要观察太阳就可以找到方向了。

3提问:为什么太阳在南边,树影却跑到了北边呢?

要求:学生小组内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明确:光和影子的方向是相对的。

4.提问:“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大家知道向导是什么意思?

明确:引路的人。

5提问:为什么要把太阳比喻成“忠实的向导”呢?

要求:学生同桌交流,体会比喻修辞的好处。

明确:因为太阳很可靠,给迷路的人们指引方向。

6.提问:面对这么忠实的向导,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太阳呢?

明确:夸赞、友善

7.提问:大家还能分享别的“天然指南针”吗?

要求:学生自主思考发言,教师指名回答。

明确:大树也是天然指南针。

8.提问:找出描写大树的句子。

明确:“要是碰上阴雨天,大树也会来帮忙。枝叶稠的一面是南方,枝叶稀的一面是北方”。

9.提问:大树是植物,怎么会像人类一样帮忙呢?

明确:这里是把大树当作人来写的。

10.提问:“稠”是什么意思?

明确:枝叶多而密。

11.提问:为什么枝叶的一面是南方,稀的一面是北方?

明确:因为叶子喜欢阳光,南面有太阳,所以叶子长得密。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提问:还有没有其他指引方向的好方法?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师总结。

明确:北极星、雪…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学生各抒己见,谈本课收获。

教师总结:同学们,生活中我们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就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六)实际演练,布置作业

课下把搜集到的辨认方向的新办法整理出来按照这首诗的格式写一小段话,下节课和同学们分享。

试讲19:《墨梅》

1.题目:《墨梅》

2.内容:

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

①[洗砚池]传说会稽(今浙江绍兴)豪山下有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洗砚池。由于经常洗笔现,

池塘的水都染黑了。

②[乾坤]天地间。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情感;

(4)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诗中“砚、冕、乾、坤”四个生字,理解“墨梅、洗砚池、淡墨痕、满乾坤”等词的意思。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能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中梅的特点和品性。

3.能联系诗人的生平,感受诗人借咏梅来表达自己品格的高洁、孤傲的胸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能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中梅的特点和品性。

难点:能联系诗人的生平,感受诗人借咏梅来表达自己品格的高洁、孤傲的胸襟。

三、教学过程

(一)诗句导入,进入新知

上课伊始,教师引导:在我国古代有许多文人墨客都十分偏爱梅花,林逋笔下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清梅,王安石笔下有‘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的傲梅,陆游笔下有“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的孤梅,在不同的诗人笔下梅花可以绽放出不一样的芬芳,今天让我们一起领略王冕的《墨梅》。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解诗题,知诗人

(1)学生借助相关资料解释诗题《墨梅》,教师点拨:“墨梅是用墨笔勾勒出来的梅花。

(2)学生交流对诗人王冕的了解,教师补充。

2.多朗读,通诗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指导划分诗歌节奏。

(2)借助注释,同桌交流诗歌大意,初步感受诗歌内容。

(3)出示生字,指名读,齐读。理解生字的意思。

(4)指导生字书写。

交流书写要点。师范写,学生练习。师巡视指导,提醒写字姿势。点评。

(三)研读诗文,深入分析

1.提问:梅花的生长位置在哪儿?颜色怎样?

要求:圈画关键词,自主总结。

明确:“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是对梅花的直接描写。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作者分别从位置、颜色来对梅花进行直接、正面的描写,‘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

2.提问:“不要人 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写出了梅花什么特点?

要求:学生朗读诗歌,自主思考。

明确:“不要人夸”写出了梅花淡泊名利、鄙薄流俗的品质;

” 满乾坤”是指弥漫在天地间,写出了梅花清雅高贵、孑然一身的特点。

3.提问:从全诗来看,诗人笔下的墨梅具有怎样的特点和品性?

明确:小组交流讨论。

明确:梅花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

4.提问:作者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要求:联系诗人的生平和写作背景,总结归纳。

明确:作者采用了是托物言志的手法。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全诗表现了诗人的高洁品格、孤傲胸襟以及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高贵品格。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要求:运用拟人的手法来描写一种自己喜欢的花或植物,全班交流分享。

(五)归纳总结,提升认知

回顾本课所揭示的启示,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结束课堂。

(六)实际演练,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摘抄喜欢的诗句。

2.梅兰竹菊被古代文人称之为四君子,搜集描写兰、竹菊的古诗各一首进行赏析,下节课交流分享。

试讲20:《姓氏歌》

1.题目:《姓氏歌》

2.内容:

你姓什么? 我姓李。

什么李? 木子李。

他姓什么? 他姓张。

什么张? 弓长张。

古月胡, 口天吴,

双人徐, 言午许。

中国姓氏有很多,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诸葛、东方,

上官、欧阳……

试讲基本要求:

(1)带领学生做游戏;

(2)了解姓氏,激发学生对姓氏的兴趣;

(3)适当板书。

(一)谈话导入

1.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课前准备好的姓名卡片,说说自己姓什么,叫什么名字,名字的由来。

2.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小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名字分为两个部分,姓和名,通常情况下,名字中的第一个字就是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姓氏歌,了解更多的姓氏。

3.板书课题:姓氏歌,指名学生朗读,注意正音:“姓”是后鼻音,“氏”是整体认读音节,并与“低”加以区分。

(二)整体感知

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三)深入研读

1.朗读并学习第一节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二句,相机出示词语卡片“什么”、“李”,指名学生认读,注意正音。

(2)指名学生朗读第三、四句,出示词语卡片“张”,强调“张”是翘舌音,交流识字方法:弓加长,张。

(3)指名学生朗读第五句,出示词语卡片“古”“吴”“双”,指名学生认读,交流识字方法,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2.再读第一小节,巩固识字。

(1)学生再次自由朗读第一小节,将这一小节中出现的姓氏用笔圈出来,和同位交流。

(2)指名学生朗读第一小节,汇报出现的姓氏,教师板书:李、张、胡、吴、徐、许。

(3)引导学生观察字形,说说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4)重点区别“胡”和“吴”、“徐”和“许”。

师质疑:引导学生发现这两组姓氏读音很接近,当别人没有听清是姓“胡”还是姓“吴”,是姓“徐”还是姓“许”的时候,该怎么办呢?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适当小结:可以通过字形的不同组合来加以区分。

学生再次朗读:“古月胡,口天吴,双人徐,言午许。”

3.游戏巩固。

(1)问答游戏:介绍自己的姓氏。你姓什么?我姓方,什么方,方向的方。

(2)摘苹果送朋友:将六个姓氏卡片剪成苹果状,贴在黑板上,指名学生上黑板摘苹果,苹果反面写的是什么姓氏,读出来,送给班级姓该姓氏的同学。

4.练习熟读并背诵。

(1)学生再次练习朗读第一小节。

(2)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同位一问一答读,拍手读,男女生对读,全班齐读。

(3)指名学生背诵,全班齐背。

(四)拓展延伸

学生学习了第一小节后已经知道了中国姓氏的多样,其实中国姓氏的历史也是很悠久的,老师展示《百家姓》,介绍其历史知识,这本书成文于北宋初期,原收录了411个,后来增补到568个,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认识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

(五)小结作业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生活中的一些常见姓氏,区分了它们的字形字音,感受到中华姓氏的魅力。

作业:课下请同学们继续了解自己的家人还有哪些姓氏,我们下节课一起来分享。

试讲21:《开满鲜花的小路》

1.题目:《开满鲜花的小路》

2.内容:

邮递员黄狗在门口喊:“鼹鼠先生,您的包裹单!”

原来,长颈鹿大叔给鼹鼠先生寄来了一个包裹。

鼹鼠先生赶紧骑着摩托车,到邮局去领包裹。他回家后打开包裹,看见一堆小颗粒,可认不出是什么东西。

鼹鼠先生拿着包裹,来到松鼠太太家。他问松鼠太太:“长颈鹿大叔寄来一个包裹,请您看看是什么东西?”

松鼠太太拿过来一看,里面空空的,什么也没有。原来,包裹破了,里面的东西不见了。看来都漏在来时的路上啦!鼹鼠先生很懊丧。

春天来了,鼹鼠先生要去松鼠太太家做客。啊,通往松鼠太太家的路,成了一条开满鲜花的小路。鼹鼠先生路过刺猬太太家,正巧,刺猬太太走出门。看到门前开着一大片绚丽多彩的鲜花,她惊奇地说:“这是谁在我家门前种的花?多美啊!”

鼹鼠先生回答:“我不知道!”

鼹鼠先生经过狐狸太太家,正巧,狐狸太太走出门。看到门前开着一大片五颜六色的鲜花,她奇怪地问:“这是谁在我家门前种的花?真美啊!”

鼹鼠先生回答:“我不知道!”

鼹鼠先生来到松鼠太太门前。松鼠太太走出门,看见门前的小路上花朵簇簇,小松鼠、小刺猬和小狐狸在那里快活地蹦啊跳啊。

松鼠太太对鼹鼠先生说:“我知道了,去年长颈鹿大叔寄给你的是花籽。这是多么美好的礼物啊!”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认识“邮、递”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啊”,会写“递”等9个字;

(3)要求指导学生理解文意,说出美丽的礼物是什么,引导学生说说他们认为的美好的礼物是什么?

(4)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板书“小路”,指名读词。

2.(出示开满鲜花的小路图片)这是一条开满鲜花的小路,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强调“的”读轻声。齐读课题,读出小路的美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童话故事《开满鲜花的小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二)同桌互相认读双横线里的生字,检查字音。

(三)出示生字卡片,小老师教读时强调“漏、礼”是边音,“丧、籽”是平舌音,“懊、啊”是零声母音节,“堆”的韵母是“ui”而不是“ei”。开火车读,去拼音齐读。

(四)认读生词。

1.认读“邮局”“邮递员”“寄包裹”“领包裹”“包裹单”

(1)结合生活实际,介绍邮局的作用、邮递员的职责,读词“邮递员、邮局”。

(2)看图片理解“包裹”,读词“包裹”。

(3)人们可以到邮局将包裹寄出去,这就是“寄包裹”,读词“寄包裹”。也可以到邮局领取包裹,这就是“领包裹”,读词“领包裹”。领取包裹时,得出示“包裹单”,出示“包裹单”的图片,读词“包裹单”。

2.指名读,全班齐读“一个包裹”“一堆小颗粒”“一条开满鲜花的小路”“一大片绚丽多彩的鲜花”,强调数量词的使用要准确。

3.开火车读词语。

4.读准多音字“啊”。

(1)出示句子:啊,通往松鼠太太家的路,成了一条开满鲜花的小路。

强调“啊”在这句话里读四声。

指名读句子,齐读句子。

(2)出示句子:多美啊!真美啊!小松鼠、小刺猬和小狐狸在那里快活地蹦啊跳啊。这是多么美好的礼物啊!

强调“啊”在句末词尾,这时的“啊”读轻声。

5.指名读句子,齐读句子。

三、精读课文,深入分析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提问:邮递员黄狗给鼹鼠先生送包裹单了,他会怎么喊?

要求: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明确:喊得很响亮。(点名学生读句子)

2.教师指导学生读句子,感受黄狗先生的礼貌。

(二)学习第二至五自然段

1.提问:鼹鼠先生多么想知道包裹里是什么呀,他知道了吗?

明确:不知道。

2.提问:从哪读出来的?

要求:指名朗读第五自然段

明确:从文中“里面空空的,什么也没有。原来,包裹破了,里面的东西不见了”这里看出来的。

3.教师指导朗读第五自然段:一心想知道答案,却落了个空,鼹鼠先生该多失望啊,这就是“懊丧”。(读词“懊丧”)指导读第五自然段。

(三)借助板书,说说第一至五自然段的内容。

提问:哪位同学能跟我们说一说第一至第五自然段的内容?

要求:引导学生借助板书说内容

明确:邮递员黄狗为鼹鼠先生送来了长颈鹿大叔寄来的包裹单。鼹鼠先生不认识包裹单里的小颗粒,于是去问松鼠太太,结果发现包裹破了,小颗粒漏在了来时的路上。松鼠先生很懊丧。

四、指导写字,发现规律

(一)认读“递”。

(二)看结构。观察字的结构:半包围结构。

(三)重点指导。范写“递”:“递”字先写“弟”,再写“走之底”。“弟”的第一笔点在竖中线上,第五笔竖折折钩紧贴横中线;“走之底”第二笔写得要短小,最后一笔捺要舒展。

(四)学生先描后写,教师巡视指导间架结构和关键笔画。

(五)集体讲评。选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屏幕呈现,然后师生合作讲评。评价指向关键部件和关键笔画。

五、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1.这条开满鲜花的小路是怎么来的呢?怎么会开满鲜花呢?你能找到答案吗?课后继续阅读课文,下节课分享答案。

2.抄写生字并组词

试讲22:《白鹅》

1.题目:《白鹅》

2.内容:

这白鹅,是一位即将远行的朋友送给我的。我抱着这雪白的“大鹅”回家。放在院子里。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道:“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鹅的叫声,音调严肃郑重,似厉声可斥。它的旧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

户。后来我看到果然如此: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煞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

鹅的步态, 更是傲慢了。大体上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我们的鹅是吃冷饭的,一日三餐。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先吃一口冷饭,再喝一口水,熬后再到别处去吃一口泥和草。大约这些泥和草也有各种可口的滋味。这些食料并不奢侈。但它的吃法,三眼一板,一丝不苟。譬

如吃了一口饭,倘若水盘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不迫地大踏步走上前去,饮一口水,再大路步走去吃泥。吃草。吃过混和草再回来吃饭。

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伺候,像饭馆里的堂馆一样。因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每逢它吃饭的时候,狗就躲在篱边窥伺。等它吃过一口饭,踏着方步去喝水。吃泥,吃草的当儿,狗就敏捷地跑过来,努力地吃它的饭。鹅老爷偶然早归,伸颈去

咬狗,并且厉声叫骂,狗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看它再吃了一口饭,

再走开去喝水、吃泥、吃草的时候,狗又敏捷地跑上来,把它的饭吃完,扬长而去。等到鹏再来吃饭的时候,饭罐已经空空如也。鹅便昂首大叫,似乎责备人们供养不周。这时我们便替它添饭,并且站着伺候。因为邻近狗很多,一狗方去,一狗又来蹲着窥伺了。我们不胜其烦,以后便将饭罐和水岔放在一起,免得它走远去,让鸡、狗偷饭吃。然而它所必需的泥和草。所

在的地点远近无定。为了找这些食物。它仍是要走远去的。因此鹅吃饭时,非有一个人侍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指导学生会认“看”“吭“等生字,会写“吠、促”等生字。

(3)引导学生体会白鹅的特点; 

(4)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一、教学目标

1.会认“看,吭”等生字,会写“吠、促”等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课文,学生体会白鹅的特点,学习文中对比的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本节课重点字词,体会白鹅的特点。

难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播放白鹅相关视频,请学生认真看,并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视频中的白鹅是什么样子的。根据学生回答总结视频中大白鹅美丽的色彩以及优雅的姿态等形象特点。

过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一篇描写鹅的文章,丰子恺爷爷笔下的鹅又会有什么样的形象特点呢?它与视频中的鹅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呢?由此导入新课《白鹅》。(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决生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借助字典,或者猜读猜读,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朗读下来。

(2)教师检查反馈,并指导认字、写字。

①教师出示会认的生字卡,

请学生自由读,全班齐读。

②教师讲解生字词。

如:“看、 吭”这两个字是多音字。

“看”在本文中读“kan“,组词:看门、看守,另一个读音是“kan”,组词:看书、看望。

吭”在本文中读“hang”,喉咙的意思,组词:引吭高歌;

另一个读音是“keng“,声音的意思,组词:吭声、一声不吭;

③教师范写课后生字表中的生字,学生书空,然后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练习,教师检查、指导书写。

吠”字提示:左右结构,左边一个“口”字,右边一个“犬”字,在书写时要细心,右边不要误写成“大”字。

“促”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这样书写才好看,体现汉字的形体之美。

(3)教师点名请学生朗读课文,并给予反馈评价。

2.了解内容

提问:作者笔下的白鹅是一只怎样的白鹅? 

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明确:高傲。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1.提问:作者对白鹅的印象是“高傲”的,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印象呢?

要求:指名学生朗读第一-段,学生自主回答问题。

明确:它伸长了脖颈,左顾右盼。

2.提问:白鹅的高傲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呢?

明确:叫声、步态、吃相中。

3.提问:文中的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白鹅的“高傲” ?

要求:学生默读课文3-7自然段,勾画相关词语,同桌相互交流讨论,自主发言。

明确: 

(1)叫声:严肃郑重、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

(2) 步态:步调从容、大模大样、毫不想让。

(3)_ 吃相:三眼一-板、一丝不苟、厉声叫骂、架子十足。

4.朗读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文中表现白鹅高傲的词语,读出白鹅高傲的姿态。

5.提问: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这只“高傲”的白鹅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华”

明确喜爱。

6.提问:文章标题是“白鹅“,为什么作者在文中还描写了“鸭子”“狗”呢?

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派小组代表回答。

明确:作者将白鹅和狗进行对比,写出白鹅的高傲和忠诚;将“白鹅”的步调从容和“ 鸭”局促不安进行对比,同时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鹅“比作“ 京剧里的净角”,不仅写出白鹅的高傲,还体现出文章语言的风趣。

7.朗读指导:学生分组朗读比赛,指导学生读出情感,读出白鹅高傲的姿态。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提问:学到这里,你们又喜欢什么小动物呢?给大家介绍一下。

要求:学生前后四人为一组交流讨论,教师点名回答,学生在班级内交流分享。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教师请学生谈谈学完本课的收获。

(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1摘抄文中喜欢的句子。

2.课下阅读俄国作家叶诺索夫的《白公鹅》,并对比同样是描写白鹅,这两位作家笔下的鹅有什么相似之处。

四、板书设计

试讲23:《荷花》

1.题目:《荷花》

2.内容:

清早,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了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 指导学生会认“挨”“蓬”等生字,会写“胀、裂”等生字。

(3)引导学生感受荷花的美;

(4)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咱们比一比,看谁最聪明,猜的又快又准!“美丽小姑娘,立在水中央,身穿白衣衫,绿裙水上漾。”打一植物。(荷花)今天呢,我们就一起去荷塘欣赏荷花,欣赏一下荷花的美吧。【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同学注意圈画难认或难理解的生字词。

明确:挨挨挤挤、翩翩起舞、仿佛、舞蹈。

2.自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都写了荷花的什么?

明确:荷叶、荷花。

(三)深入研读

1.自由朗读第二、三、四自然段,同桌交流:你最欢哪一句?说出理由。

(1)“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明确: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荷叶比作了大圆盘,感受到了荷叶的绿而大,好像看到青蛙也趴在荷叶上“呱呱呱”。【板书:荷叶:大圆盘】

(2)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①你认为这句话哪个字用得好?

明确:在这一句中,作者把荷花池比作一幅画,这幅画很赏心悦目。“活”字用得好,不仅写出了荷花的美,更写出了作者在欣赏荷花的感受。

②这是一幅极富色彩且赏心悦目的画,你来找一找,荷花池有哪些色彩?

明确:绿、白、嫩黄……【板书:荷花:颜色】

2.荷花池的美景由一株株荷花组成,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描写了荷花哪些姿态?

明确: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3.多媒体出示荷塘荷花的图片,想象一下画面。

明确:婀娜多姿,如临仙境,如梦如幻,活灵活现。【板书:姿态、活灵活现】

(四)拓展延伸

播放乐曲,请同学们齐读课文,再来感受一下花的美……

(五)小结作业

小结:这篇课文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荷花之美。

作业:搜集描写荷花的诗句,下节课一起分享。

试讲24:《燕子》

1.题目:《燕子》

2.内容: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成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教学生认识“伶““俐“等生字,会写“凑““佛““聚“等生字词;

(3)指导学生认识燕子的形象。

一、歌曲导入

播放《小燕子》的儿歌,学生跟唱,并顺势导入新课。

二、初识生字

1、读课文

(1)学生借助拼音,自主朗读课文,明确不认识的生字,并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

(2)全班齐读诗歌,熟悉文章内容。

2、学生字

(1)学生分享自己学习生字的方法;

(2)借助PPT出示“伶”“俐”等生字,学生代表读,其他学生点评,老师指导。

三、指导书写

学生读出重点学习的生字,教师组织多种办法进行书写指导。

方法一:教师直接教生字结构及注意事项。

方法二:请学生上台示范书写,老师指导。

方法三∶让学生自由讨论书写生字的注意事项。

四、感知文章

1、提问:文章开篇描写了燕子的哪些部分?这些部分分别是怎样的呢?突出了小燕子怎样的特点?

【明确】燕子羽毛是乌黑的,翅膀是轻快有力的,尾巴像剪刀。突出了小燕子的可爱、活泼。

2、提问:小燕子的还有哪些特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明确】学生小组合作,畅所欲言,教师引导反馈。

3、教师用电脑播放小燕子的相关视频,学生观看,邀请学生自由分享想对小燕子说的话。

4、带入情境,感受作者对燕子的喜爱之情。

5、全班朗读全文,读出对燕子的赞美之情。

五、巩固小结

借助图片,想象画面,背诵前三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

试讲25:《羿射九日》

1.题目:《羿射九日》

2.内容:

很久很久以前,在世界最东边的海上,生长着一棵大树叫扶桑。扶桑的枝头站着一个太阳,底下还有九个太阳日。每天天快亮时,扶桑枝头的太阳就坐上两轮车,开始从东往西穿过天空。十个太阳每天轮换,给大地万物带来光明和温暖。

可是,有一天,这十个太阳觉得轮流值日太没意思啦,于是,他们一齐跑了出来,出现在天空中。十个太阳像十个大火球,炙烤着大地。

禾苗被晒枯了,土地被烤焦了,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连地上的沙石好像都要被熔化了。人类的日子非常艰难。

神箭手羿决心帮助人们脱离苦海。他翻过了九十九座高山,蹚过了九十九条大河,来到了东海边。他登上了一座大山,搭上神箭,拉开神弓,对准天上的一个太阳,嗖地就是一箭。那个太阳一下子爆裂开,一团团火球到处乱窜。接着,噗噗地掉在地上。

 羿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太阳,炎热渐渐退去。羿又伸手拔箭,准备射下最后一个太阳。这个太阳害怕极了,慌慌张张地躲进了大海里。天上没有了太阳,整个世界一片黑暗。羿想没有了太阳,就没有了光明和温暖,庄稼不能生长,人类和动物也没法活下去。于是,羿留下了最后一个太阳。

从此,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到西方落下。土地渐渐滋润起来,花草树木渐渐繁茂起来,江河奔腾欢唱,大地上重新现出了勃勃生机。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指导学生学习1-3段,找出羿射九日的原因;

(3)指导学生理解“炙烤”“熔化”的意思;

(4)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不指读;

(5)指导学生分享觉得神奇的句子;

(6)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神话故事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充满了丰富奇妙的想象。同学们都听过哪些神话故事呢?同学们交流后,顺势引出今天的课题《羿射九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教师检查反馈,强调个别字的读音。

2、提问: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明确:羿射了九个太阳。

三、精读课文,深入分析

羿为什么要射九个太阳?请学生带着问题再次朗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之后,同桌之间相互交流,分享感受。

教师播放视频,学生直观感受太阳被炙烤的景象。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提问: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中,这在现在看来是多么神奇的情况啊。文中有哪些你觉得神奇的地方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评价反馈。

五、归纳总结

学生总结本课收获,教师补充。

六、布置作业

课后预习羿射九日的经过和结果。

试讲26:《方帽子店》

1.题目:《方帽子店》

2.内容:

这家帽子店从来没有做过别的帽子。

他们的橱窗里都是方帽子。第一顶是方的,第二顶是方的,第三顶还是方的...

问他们为什么只做方帽子,他们总是这样回答:“我们从来都是做方帽子,方帽子才是好帽子,不能改的。”

做帽子的人做方帽子,买帽子的人买方帽子。我们常常可以看见戴着方帽子的人在马路上走着。他们圆圆的脑袋藏在方帽子里,紧的地方太紧。究的地方太宽,冬天戴着不太暖,夏天戴着却热得满头汗。舒服吗?真不舒服!

小孩子们觉得方帽于又奇怪又不舒服,他们想。圆圆的头为什么戴方帽于呢?园的不行吗?

大人们总是这样回答:“因为一直以来都是这样的。”

小孩子们可不喜欢最方方的帽子,他们喜欢用纸做出圆的、尖的、香蕉形的帽子,戴在头上,又舒服又漂亮。

“假如我们用布做成真的帽子......一个小孩子说。

“那戴在头上就更舒服了。”另一个小孩子接着说。

他们设法找到一些布,试着做了几顶圆帽子,像碗一样扣在头上,很舒服。

街上人山人海。在密密麻麻的方帽子中,忽然出现了几顶圆帽子,方帽子店的主人大吃一惊。最让他吃惊的是,自己的儿子也戴了一顶圆帽子!

“快快把它丢掉!“ 方帽子店的主人抓起固帽子,丢在地上。

“我要!我要!“儿子嚷嚷着。

“不懂事的孩子!好好的方帽子不戴,要戴圆帽子!”

儿于不理他,拾起圆帽子戴在头上,一溜烟似的跑了。

孩子们慢慢地长大了,想出了许多帽子的式样。碗形的,香蕉形的,......夏天载宽边的香蕉形的草帽,冬天戴圆筒形的呢絨帽,春天和秋天戴碗形的布帽。

后来,方帽子店对面,又开了一家帽子店,橱窗里放着各式各样的帽子,却没有一顶是方的。方帽子店里摆放着方方正正的帽子,却没有一项是圆的,玻璃橱窗里还贴了一张广告:“专类从不改变的方的好帽子。”对面的新帽子店里也贴了一张广告:“专卖各式各样的舒服的好帽子。”

顾客们在方帽子店门前站一会儿,又到新帽子店门前站一会儿,不知道买哪一种好。他们在两家的橱窗前站了好久,最后还是进了新帽子店。

路上的行人已经变了样子。夏天戴着宽边的香蕉形的草帽,冬天戴着圆筒形的呢绒帽

方帽子店的主人气得几乎昏过去!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世界一天天在改变,那些不舒服的方帽子,慢慢地成为古董。

3.基本要求:

(1) 试讲约10分钟;

(2) 了解故事内容,学会复述故事;

(3)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蕴含的道理;

(4)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认识“蕉、 叩”等4个生字。默读课文,说说故事中的哪部分是你最意想不到的,再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部分。

2.通过复述故事、小组讨论,说说故事中的哪部分是你最意想不到的,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懂得世界一天天在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应该随着改变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说说故事中的哪部分是你最意想不到的,再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部分。

难点:懂得世界一天天在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应该随着改变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课堂伊始,教师发言:今天,我们要来到方帽子店看看那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说说自己的感受。今天我们就学习课文《方帽子店》,看到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教师板书有价值的问题。①为什么这个商店要卖方形的帽子?②这个方帽子店后来怎么了?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学习《方帽子店》。(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决字词

(1)自主探究:学生自读,读准字音,找出新词,对不懂的词句借助工具书或与同桌交流,如“橱、嚷”等,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反馈:教师根据交流情况正音、析字形,引导学生理解字词含义。如注意读准:翘舌音“橱”,后鼻音“嚷、筒、董“。“嚷”是个多音字,“嚷”在本文中读“rang”,还有一个读音是“rang“,组词是“吵嚷“。

2.了解内容

提问:大家能不能理清楚这篇课文的脉络,把握住作者的思路呢?带着这个问题,大家再去认真读课文,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要求: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小组代表作汇报发言。

明确:

课文共20个自然段,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划分段落如下:

第一部分(1-4自然段):方帽子和方帽子店的情况。

第二部分(5-14自然段):方帽子不舒服,孩子们创造出圆的、尖的、香蕉形的帽子。照

第三部分(15-20 自然段):方帽子店终于被新式的帽子店打垮,淘汰了。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第一:抓住要点,读懂故事。

1.提问:方帽子店的橱窗里贴了一张广告: “ 专卖从不改变的方的好帽子。”你们觉得这句广告语好不好?默读课文,找出最有表现力的词句来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小组代表作汇报发言。

明确:确实“从不改变”: 从来没有做过别的帽子、都是方帽子、总是这样回答、一直以来都是这样的、却没有一顶是圆的。

不是“ 好帽子”:太紧、太宽、不太暖、满头汗、真不舒服、又奇怪又不舒服。

2.提问:从这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要求:学生同桌交流后回答。

明确:体会到人们的思想保守,不愿改变。

3.提问:新帽子店的橱窗里也贴了一张广告:‘专卖各式各样的舒服的好帽子。”你们觉得这句广告语怎么样?默读课文,运用刚才的方法交流看法。

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小组代表作汇报发言。

明确:确实“各式各样”,圆的、香蕉形的、圆筒形的;草帽、呢绒帽、布帽...

真是“好帽子”:又舒服又漂亮、很舒服。

4.提问:从这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要求:学生同桌交流后回答。

明确:体会到孩子们不愿墨守成规,喜欢创新。

5.提问:自由读课文17-20自然段,想一想:后来的人们还喜欢方帽子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要求:学生同桌交流后回答。

明确:不喜欢了,最后进了新帽子店,路人的行人已经变了样子。

6.提问:各式各样的舒服的好帽子是怎么出现的呢?新帽子产生的过程可以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小组代表作汇报发言。

明确:

①敢于质疑:圆圆的头为什么戴方帽子呢?圆的不行吗?

②勇于尝试:纸、布、草、呢绒……

③善于思考:想出了许多帽子的式样。

启示:世界一天天在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应该随着改变的道理。创新精神的可贵与重要性。

7.教师总结:敢于质疑、勇于尝试、善于思考,从孩子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可贵的创新精神。创新,可以改变世界;创新,可以让生活更加美好。

第二:理清思路,学习写法。

1.提问:在这个有趣的故事中,哪部分内容是你最意想不到的?找出相关段落。

要求: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小组代表作汇报发言。

明确:

①帽子店里都是方帽子,人们都买方帽子、戴方帽子。(第1~4自然段)

②小孩子们不喜欢方帽子,做出了又舒服又漂亮的新帽子。(第5~6自然段)

③人们戴上了各式各样的帽子。(第 7~ 20自然段)

④世界在改变,方帽子慢慢地成为古董。(第21自然段)

2.提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要求用自己的话复述你最意想不到的部分,想-想:怎样把故事讲得具体?

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小组代表作汇报发言。

明确:关注人物对话,抓住语言、动作、神态等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复述。

3.教师过渡:人物对话以外的部分,老师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语言现象:很多语段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个词语、同一个词组或同一个句子。这是一种反复的修辞方法。

4.提问:”第一顶是方的,第二顶是方的,第三顶还是方的……”为什么要反复写?

要求:学生同桌交流后回答。

明确:强调橱窗里都是方帽子。

5.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运用反复修辞方法的句子,在反复的地方加着重号,并在小组内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写。

6.指导朗读: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这些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四)复述故事,拓展延伸

教师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最意想不到的一部分内容,抓住最有表现力的词句,用自己的话进行复述,把有趣的地方讲具体。学生对照故事,自练复述。同桌复述,相互评价。班内复述,共同

评价。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提问?这节课大家有哪些收获?

要求: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归纳补充。

教师总结:敢于质疑、勇于尝试、善于思考,从孩子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可贵的创新精神。创新,可以改变世界;创新,可以让生活更加美好。

(六)实际演练,布置作业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创新的结果,希望大家课下把《方帽子店》的故事讲给其他人听,激励更多的人来改变世界。

试讲27:《芙蓉楼送辛渐》

1.题目:《芙蓉楼送辛渐》

2.内容: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

①[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北,下临长江。

②[吴]镇江在古代属于吴地。

③[平明]天刚亮。

④[楚山泛指长江中下游北岸的山。长江中下游北岸在古代属于楚地范围。

⑤[冰心]像冰一样晶莹、纯洁的心。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引导学生想象诗歌画面,体会诗人情感;

(4)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芙、蓉、洛”等3个生字,会写“芙、蓉、洛、壶“等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借助资料了解作者王昌龄。

2.借助课下注释,理解古诗大意,能背诵古诗。

3.能借助资料,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想象诗歌的画面,感受诗句表现的精神。

4.对古诗的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体会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情以及洁身自好的高尚品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难点体会诗人的惜别之情及清正廉洁、洁身自好的精神品格。

三、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情感

上课之初,教师引导:王昌龄是一个有名的大诗人,我们之前有了解过他的诗。今天我们来做个游戏一诗词比拼大赛, 看哪一组背的多,背的准确?游戏结束,教师引导: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昌龄的另外一首诗《芙蓉楼送辛渐》,由此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诗题,知诗人

(1)学生借助相关资料解释诗题,题目意为: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从题目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

(2)学生交流对诗人王昌龄的了解,教师补充: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诗人,世称王江宁。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人称“七绝圣手”。

2.多朗读,通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有感地朗读课文,教师注意纠正节奏、韵律。

(2)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注释,同桌交流诗歌大意。

(3)自主解决生字词。教师纠正字音,并强调“芙”是上下结构,偏旁是“十”一般和植物有关。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第一:赏析前两句“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1.提问:诗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要求:学会根据生活经验,想象情景,回答问题。

明确: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

2.提问:从诗句中“ 寒雨”.孤”可以读出什么信息?

要求:3借助课文插图,体会诗歌氛围。

明确:感悟离别的‘寒”与内心的 “孤”。 “ 寒雨”不仅仅是写雨水冰凉刺骨,也是写出诗人的心寒。结合诗人创作背景进行理解,

孤”不仅指楚山孤立,也是指孤独的诗人。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 的开阔意境。

3.朗读指导:读出送别时的依依惜别、惆怅之情,语气应轻缓,语调略低沉。

第二:赏析后两句“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提问:“冰心” “ 玉壶”该如何理解?

要求: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寻找答案,辅以背景简介。

明确“冰心”形容人的心地清明,如同冰块儿,“玉壶”指玉石制成的壶。此处诗人把自己的心比作玉壶里的冰一样清正廉洁,表达自己有像冰-样清澈、玉一样纯洁的心。

2.引导:教师借助课件出示补充资料:唐朝中晚期,朝廷政治斗争愈演愈烈,王昌龄本是高官,他为人刚直不阿,坚守原则,不为贪官污吏所容,因迫害被贬到江宁县任县丞。

3.提问:本首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自由发言。

明确:本诗既描绘了与朋友的离情别绪,又写出了自己高洁的志向品格。

4.朗读指导:再读诗文后两句,语速可适度加快。最后一句应读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教师播放视频,语言创设情境:寒雨漫天,未能打湿“ 冰心玉壶”,吴江烟波浩渺,未能阻断“冰心玉壶”,凄凉中流露出豪迈,孤独中坚守者初心,一起再去吟诵吧.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请学生各抒己见,谈谈学了这首诗之后的感受。教师总结:人生自古伤离别。可是,今天的离别不正预示着明天的重逢吗?

只要我们心中有彼此,只要我们学会珍惜,离别将不再是忧伤。

(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1.背诵诗文《芙蓉楼送辛渐》。

2.搜集其他送别诗,组内分享,交流感悟。

四、板书设计

试讲28:《枣核》

1.题目:《枣核》

2.内容:

古时候,在山脚下的一个种庄里有一户人家。家里只有夫妻两个人,他们成天盼着要个小孩,常常叹着气说:“咱哪怕有个枣树那么大的孩子也好哇!”没想到说了这个话不久,果然生了一个枣核那么大的孩子。夫要俩欢喜得很,給孩子起了个名叫“枣核”。

一年又一年,枣核一点儿也不见长。爹说:“枣核呀,你真叫我白欢喜了一场!”娘说:“枣核呀,你一点儿不见长。

我真为你愁得慌!”枣核说:“爹、娘,你们不用想,别看我人小。一样能做事情。

枣核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的本领。他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人打得多。因为别人上不去的地方他也能上去,他一蹦就能蹦到屋脊那么高。邻居们都夸枣核,枣核的爹娘非常高兴。

枣核不光勤快,也很聪明。有一年大旱,庄稼没收成,县衙门还派衙役向庄稼人要官粮。庄稼人纳不上粮,衙役就把牛,驴都牵走了。

牵走了牛、驴,大伙儿愁得很。枣核说:“大家都不用愁,我有办法!”有的人不相信,说:“我才不信咧,你别小人说大话啦!”枣核也不争辩,只是说:“不信,你们就等着看。”

到了晚上,枣核跑到县衙门栓牛,驴的院子外面,一蹦蹦进院子里。等衙役们睡着了,枣核解开缰绳,又一蹦蹦到驴耳朵里,“哦喝!哦喝!”大声吆喝着赶驴。衙役们从梦里跳了起來。惊慌地喊着:“有人进来牵驴啦!有人进来牵驴啦!”他们拿着大刀长枪到处搜人。

闹腾了一阵。衙役们什么也没搜着,刚刚躺下。又听到了吆喝声:“哦喝!哦喝!“于是衙役们又都跳了起来,还是没搜到人。可刚躺下,又听到吆喝声。折腾了大半夜,衙役们困得很,有一个衙役头子说:“不用管它,不知是个什么东西在作怪。咱们睡咱们的觉吧。”这时候枣核从驴耳朵里跳了出来,把门打开,赶着牲口回到了村子。

牲口没了,官府岂能善罢甘体。天一亮。县官就带着衙役去捉人。枣核蹦出来说;“牲口是我牵的,你们要怎么样?

县官叫着说:“快给我绑起来!快給我绑超来!”

衙役们拿出铁锹来掷枣核,噗的一声,枣核从铁锹缝里蹦了出来。站在那里哈哈大笑。衙役们急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县官说:“把他塞进钱搭“里,背到大堂去!”

县官坐了大堂,把惊堂木一拍,说:“给我打!”

衙役们打这面。枣核蹦到那面去。打那面。枣核蹦到这面来,怎么也打不着。县官鼻子都气歪了,脸涨得通红。嚷道:“多加几个人,多拿几条棍,給我狠狠地打!“

枣核这次不往到处蹦, 一蹦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抓着胡子荡秋干。县官直喊;“快打!快打!”衙役一棍子打下去,没打着枣核。却打着县官的下巴骨啦,把县官的牙都打了下来。满堂的人慌了起来,跑上前去照顾县官,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

3.基本要求:

(1) 试讲约10分钟;

(2) 了解故事内容,学会复述故事;

(3)引导学生体会枣核的勤快和聪明; 

(4)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爹、勤”等7个生字,重点读好“衙”字。默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2.通过续编故事、小组讨论,提高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体会枣核的勤快和聪明。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并试着续编这个故事。

难点:体会枣核的勤快和聪明。

三、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课堂伊始,教师出示课题,然后展示枣核图片,并提问:同学们,见过枣子吧?那么它的核能有多大? ( 出示教材插图中那个枣核般大的孩子图片)提问学生: 一个枣核那么大的孩子,那么小,能做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听听他的传奇故事。相机板书课题《枣核》(核注音)。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决字词

(1)自主探究:学生自读,读准字音,找出新词,对不懂的

词句借助工具书或与同桌交流,如“核、衙”等,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反馈:教师根据交流情况正音、析字形,引导学生理解字词含义。如‘衙” 的读音,读ya ,旧时官署的称呼。核”是个多音字,有两个读音,在本文中读“he“,组词‘“枣核、 审核、细胞核”,还有一个是“hu“,组词“ 梨核”,多用于口语。

2.了解内容

(1)提问:“枣核“指的是什么?

要求学生自主阅读,并回答。

明确:指的是主人公的名字。

(2)提问:“枣核”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要求:学生自主阅读,并回答。

明确:因为枣核刚出生时只有“一个枣核那么大“,所以夫妻俩就给孩子起名叫“枣核“。

(3)提问:课文写了枣核的哪几件事?

要求:学生同桌交流后回答。

明确:三件事。第一件事:枣核一直没有长,但是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的本领。第二件事:枣核不仅勤奋,而且聪明,设法帮大家解救了牲口。第三件事:枣核解救牲口后引起县官的责难,于是他智斗县官。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第一:研读课文,突破重难。

1.提问:一年又一年过去了,枣核有什么变化吗?爹娘心情如何?

要求:学生阅读第2自然段,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回答。

明确:一年又一年,枣核一点儿也不见长。爹娘都很为他担心、发愁,觉得枣核长得太小,什么也做不了。

2.提问:面对爹娘的担心,枣核是怎么反应的?由此可以看出什么?

要求:学生同桌交流后回答。

明确:枣核安慰爹娘说,自己可以做事情。由此可以看出他

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3.提问:枣核做到对爹娘的承诺了吗?他都学了哪些本事?

要求:学生读课文,找到相关语句,并回答。

明确:做到了。他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人打得多。

4.提问:当大伙儿的牛、驴被官府牵走,枣核说他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猜猜看,此时大家都是怎么想的?枣核心里又想着什么? 

要求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小组代表作汇报发言。

明确:有的人可能会想:的人长得小,口气却挺大,真能吹牛!

枣核心里可能想:“此时不和你们争辩,等我牵回了牲口,你们一定无话可说!“

5.提问:枣核解救牲口时,为什么不直接牵走,而是折腾了大半夜?

要求:学生同桌交流后回答。

明确因为这么多的衙役看守着,想直接牵走牲口是不可能的,只有等到衙役们累了,没精神看守了,才能安全地把牲口牵走。

6.提问:最后枣核成功牵走了牲口,印证了文中的哪句话?

明确:第4自然段中的“枣核不光勤奋,也很聪明”。

7.要求:学生用”不光…也…”造句。

明确:示例一:小明不光学习好,也乐于助人。

示例二:这幅画不光有草有花,也有绿油油的大树。

8.提问:县官并不知道是谁牵走了牲口,枣核为什么要自己承认呢?

要求:学生同桌交流后回答。

明确:因为县官如果找不到偷牲口的人,一定不会善罢甘休,所以枣核自己承认,是不愿意牵连他人,并且他已经想到办法制伏县官了。

9.提问:枣核“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站在那里哈哈大笑”,他会说些什么呢?

要求:学生发挥想象,自主交流,并回答。

明确:县官老爷,你不是要抓我吗?我就在这儿,过来呀!

10.提问:枣核最后脱险,可以看出枣核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要求:学生小组交流,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明确:枣核是一个机智、聪明、勇敢的孩子!

第二:梳理内容,复述故事。

提问:这个故事非常有趣,你能根据板书提示,加上自己的想象讲一讲这个故事吗?

要求:学生小组内复述故事,教师巡视指导。

(四)续编故事,拓展延伸

提问: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之后,还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你能接着往下讲吗?

要求:学生练习,续编故事。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提问:这节课大家有哪些收获?

要求: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归纳补充。

教师总结:枣核虽然长得小,志气却很大,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勇敢智斗恶人,帮助乡亲。希望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也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六)实际演练,布置作业

课下搜集其他有趣的民间故事,下节课跟同学们分享。

试讲29:《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1.题目:《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2.内容:

纳米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高新技术。如果说20世纪是微来的世纪,21世纪必将是纳米的世纪。

什么是纳米技术呢?这得从纳米说起。納米是非常非常小的长度单住。1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如果把直径为1纳米的小球放到乒乓球上,就好像把乒乓球放在地球上,可见纳米有多么小。纳米技术的研究对象一般在1纳米到100纳米之间,不仅肉眼根本看不见,就是普通的光学显微镜也无能为力。这种纳米级的物质拥有许多新奇的特性,纳米技术就是研究并利用这些特性造福人类的一门学问。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冰箱里如果使用一种纳米涂层,就会具有杀菌和除臭功能,能够使蔬菜保鲜期更长。有一种叫作“碳纳米管”的神奇材料,比钢铁结实百倍,而且非常轻,将来我们有可能坐上“碳纳米管天梯”到太空旅行。

在最先进的隐形战机上,用到一种纳米吸波材料,能够把探测雷达渡吸收掉,所以雷达根本看不见它。

纳米技术可以让人们更加健康。癌症很可怕,但如果在只有几个癌细胞的时候就能发现的话,死亡率会大大降低。利用极其灵敏的纳米检测技术,可以实现疾病的早期检测与预防。未来的纳米机器人甚至可以通过血管直达病灶,杀死癌细胞。生病的时候,需要吃药。现在吃一次药

最多管一两天,未来的纳米缓释技术,能够让药物效力缓慢地释放出来,服一次药可以管一周,甚至一个月。

纳米技术将给人类的生活带来深刻的变化。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的衣食住行都会有纳米技术的影子。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 引导学生了解纳米的有关知识,领会纳米的神奇;

(3)引导学生探究” 新奇”的具体体现;

(4) 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一、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兵、乓“等12个生字,会写“纳、拥“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纳米、拥有”等词语。抓住关键语句,有目的地筛选信息,了解纳米的有关知识。

2.通过小组讨论,自主、合作探究“新奇”的具体体现。

3.领会纳米的神奇所在,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纳米的有关知识。

难点:领会纳米的神奇所在,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上课之初,教师发言:大家还记得在科幻世界里那些随意消失变化的人吗?还记得在神话世界里,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吗?现在所有这一切都不是在疯狂的科幻世界里,不是在神奇的神话里,而是在离我们也许只有几年之遥的纳米时代!那么什么是纳米?

什么是纳米技术?大家想不想了解有关这方面的知识? (师:展示纳米机器人、纳米技术制作的中国地图。)

教师引导:这篇科学小品文向我们简单而准确地介绍了纳米、纳米技术等科学知识,展示了纳米技术美妙的前景。(板书: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决生字词

(1)自主探究: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生字词。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检查反馈:教师检查学习效果,并相机指导,指正读音。

(三)研读课文,深入理解

第一,理解纳米的含义

1.提问:齐读第一、二自然段,读了这两段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

要求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什么是纳米?什么是纳米技术?

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勾画出有关语句。并指名回答。

明确:(1) 一纳米长度十分小。(2) 一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

2.提问:作者是如何写的?

明确:通过具体的数字写出了纳米的长度。(十亿分之一米等于百万分之一毫米,拿出尺子,看一看一毫米有多长,想一想它的百万分之一又是——个什么样的长度。)

3.提问:这里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作者列出具体的数字说明了纳米的具体长度,让我们形象地感受到纳米这一神奇的长度单位。这种说明方法叫作列数字。

4.提问:“如果把直径为 1纳米的小球放到乒乓球上,相当于把乒乓球放在地球上。”这里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明了1纳米的大小?

明确:这里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了1纳米的微小。

5.提问:什么是纳米技术?

要求:齐读第一、二自然段,感受纳米的神奇。

明确:纳米技术研究的对象一般在1纳米到100纳米之间。纳米技术就是研究并利用这些特点造福于人类的一门学问。了解纳米科技的广泛应用。

提问:

①在生活上,课文第三自然段分别举了哪些例子说明应用纳米技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②在健康问题上,课文第四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纳米技术是怎样预防和治疗疾病的?

要求:分小组讨论学习,第一组纳米生活研究小组,第二组纳米医学研究小组。先小组讨论,然后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明确:第一研究小组:

①利用纳米材料,冰箱可以抗菌:纳米涂层具有杀菌和防臭的功能,使食物和蔬菜保鲜时间变长。

②坐上碳纳米管天梯” 到太空旅行。

③隐形战机利用纳米吸波材料把探测雷达波吸掉,使雷达根本看不见它。

第二研究小组:

①纳米检测技术在重要器官里检测病变及时治疗。

②纳米机器人循着血管直达病灶,杀死癌细胞。

③纳米缓释技术药丸药物效用时间长。

师总结:作者举了这么多的例子告诉我们,纳米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其实啊,在生活的其他领域也有纳米技术的踪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每个同学的劳动成果,一起来了解这神奇的纳米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生自主交流)

第三:总结

1.提问:从文中找出一个词语形容纳米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

要求:齐声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明确:深刻。

2.提问: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这种变化。

明确:巨大、翻天覆地、历史性。

(四)拓展延伸,读写迁移

提问:同学们,你最想应用纳米技术来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呢?说说你的想法,并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写法,按先总述然后举例说明的方法有条理地写下来。

(五)归纳总结,感悟升华

提问:同学们,这节课的纳米之旅我们就要结束了,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明确学会了文章中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懂得了纳米技术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体会到了科技带给人类生活的进步和益处;更加热爱科学、热爱探索和创新。

(六)布置作业,巩固理解

1.课下搜集关于纳米技术的应用的相关资料,制作手抄报,并和同桌分享。

2.科技带给人们莫大的好处,请你拿起笔写一写其他让你印象深刻的某种科学技术在生活中应用的事例,下节课来读一读。

扫码加入教师资格证面试陪考群,你的疑问,在这都能得到解答。

手机扫二维码
加入面试微信群>>

教师资格证面试如何快速过关?233网校面试至尊班还原面试情景现场,助你一举攻下“结构化面试+试讲+答辩”三大内容!0元领课,先来免费学习>>

备考推荐>>历年教资面试真题下载

面试备考>>教资资格证面试逐字试讲稿下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