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实施效果
以上教案曾在武汉初中的两个班实施,如下几个情节颇有创造色彩。
△镜头一,学生提问环节:
生①:文章说想和做要结合,我觉得在科学和艺术领域就是要大胆地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不一定要先做了才能想。
生②:这篇文章的观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生③:文章强调不要死做,但在实践中我们就在苦做,这如何理解?生④:究竟是想在前,还是做在前?
生⑤:作者认为“苦干固然是好的”,说明他赞成苦干,只是不赞成“埋头”,但我认为应“乐干”,米卢不是“乐踢”吗?
生⑥:熟能生巧,我认为就是要苦干。
生⑦: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生⑧: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学这篇文章?
△镜头二,“筛选说理句”环节:
生①:(找出了第3段);生②:(找出了第5段);生③:(找出了第7段);生④:(找出了第9段)
全班进行缩文朗读。师:如果没有具体文字限制——学生立刻反应将以上文字进行连读;师:如果有文字限制——学生立即删次留主再进行连读;师:如果只允许一句话浓缩——几乎全班一致读出了“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即为中心论点)
△镜头三,“将课文读长”环节:
生①:“想”可以推动人类文化发展,我想到了莱特兄弟看见蜻蜒飞,想到人也可飞行,终于发明了飞机。
生②:我想到了居里夫人发现了“镭”。
生③:还有“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实施。
生④:经过“想”,人类还发明了青霉素。
生⑤:我爸爸就是空说家,他总空说作文,应该怎么怎么写,但我照他说的还是写不好。
生⑥:我还想到了微软、互联网、机器人……
生⑦:我想讲我自己的,可不可以?(师插话:当然可以!)以前我很用心听老师解释词语,还努力地背,谁知有些词语的意义总在变,我还是不能独立解释,后来我想了个办法,就是将这个词语用我能懂的词语替换,当然要句子说得通,很快地这个词的意思就出来了。(师:很好!你想了个很好的办法来推断词语的语境义了,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置换法”吧!大家的经验、体会一定还很多,是否留到课后完成研究课题呢?)
△镜头四,“与编、作者对话”环节:(节选)
生①:第9段概括不全面,总结的只是一方面,应加一句“当然,光想不做也不可取。”
生②:“从实际出发”这一词语,我总觉得很别扭。
生③:我也有同感,“从实际出发”现在说的是不要不顾实际情况,过高地定一些目标等,我理解作者在这里说的是“到实践中去”或者“亲身实践与体验”。
生④:第9段“想他自己做过的事,想自己做事得到的经验”一句又进入了另一个误区,要将经验上升为理论,才能指导实践。
生⑤:还应该鼓励标新立异,鼓励创新思维。
生⑥:如果要修改可在最后加上一句:“在新世纪,要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结合起来,创新加实践就是新世纪的想和做。”
生⑦:我觉得第7段句子顺序不对,因为它与上、下文内容刚好反了。(师:你可真够大胆的!向你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