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的
1、领会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2、闻秋声,观秋色,品秋味。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时代背景及作者经历对作品风格的影响。
2、品味语言,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
3、理解作者为何回避暖色闹景?为何写北国之外的南国之秋?
三、解决方法
1、适当介绍作者及作品特色。
2、重点讨论写景段落。(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三、教学过程
导入语
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展示幻灯)
同为秋天,有的看到的是萧杀和凄凉,有的刻画秋天的绚丽和生机,为什么?眼中景,暗寓着心中情,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课文的分析
(一)、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活动,后流亡到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斗争。1945年9月被日本崐宪兵秘密杀害。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她是一个弱女子》、《薄奠》、《出奔》、《茫茫夜》等,
2、时代背景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孤寂的生活。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二)整体感知
一、揣摩题旨
1、故都的秋”中心词是什么?“故都”指哪里?为什么不说“北平的秋”?
明确:中心词是“秋”,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是写秋景;“故都”是修饰语,限定了描写的地点是北京,即暗示了所写之景是故都所特有。表达作者对北平的深切眷念之情。
二、检查预习
1、故都的秋总体呈现什么特点?清、静、悲凉
2、标出景物描写的重点段落。3-11段写景
3、如何迅速抓住文章的“神”,即主旨?抓文眼
三、听读课文
1、(磁带录音诵读)大家顺着诵读的导引,神往故都,观秋色,闻秋声,品秋味,并解决两个问题:
秋色:芦花柳影夜月青天
蓝朵槐蕊青布秋枣
2)找出描述故都秋景声音的词语。
秋声:虫唱钟声鸽声帚声
秋风秋雨蝉声人声
1、秋色总体呈现什么色调?给人什么样的心理感受?
明确:冷色调,清冷、凄清。
2、秋声总体体现什么样的环境?这种写作手法叫什么?请举例。
明确:静谧,以动衬静。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三)合作探究
问题:1、怎样理解牵牛花以“淡红色最下”,而且牵牛花底下还要有“疏疏落落的秋草”作陪衬?
明确:应结合时代背景分析,由于作者当时心情不好,因此不喜暖色,不好热闹。红色是暖色调,与作者的心境不符,“疏疏落落的秋草”作陪衬,传递的是一种悲凉的无可奈何的心境。
2、枣子熟了不也是红的吗?作者又为何喜欢呢?
作者欣赏的是“全盛时期”的秋(“七、八月之交”),这时的枣是“淡绿微黄”,色调依然同作者的心境吻合。
3、秋景可谓色彩丰富,作者为什么不去选这些热闹热烈的生活图景?
明确:作者心境悲凉,一切自然风物都著上“我”之色彩。文章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寂寞。”
4、南国之秋的特征及作用。南国之秋:慢、润、淡
作用:第二段与倒数第二段形成呼应,对比衬托北方的秋味的浓郁。
5、第十三段大段议论是否必要?
明确:引申到人类普遍感触:深沉、幽远、严厉、萧索。将个体经验与人类普遍经验相叠合,使文章感秋的主题升华。
小结: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使他的内心投下了忧虑和苦闷的阴影,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全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秋色、秋声、秋味都笼上作者的主观感情,但又没有失却固有的特征,既是对北平之秋的客观描绘,又是作者当时心情的折射。“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
(四)拓展延伸
虞美人听响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问题:
同是听雨,心情有什么不同,通过哪些词体现?
歌楼听雨(欢乐)(红、昏)
客舟听雨(愁怅)(阔、低、断、叫)
僧庐听雨(凄凉)(点滴)
心境不同,选择的场景亦各异,是为了契合作者当时心情而选择的
(五)作业布置
根据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写作方法,试做课后练习二、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