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熟读、翻译了课文,基本上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作者是怎样描摹出精采场面的,很值得我们学习。这节课,我们继续研读这篇文章。
2、明确目标
(1)掌握部分实词。
(2)复述第二、三、四段描写的三个场景。
(3)分析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出示小黑板或利用投影,检查学生自译第二、三、四段的情况
(1)部分实词的词义理解(请学生起来回答)
欠—打呵欠伸—伸懒腰其—他的乳—(1)名词,乳头,(2)动词,喂奶毕—全绝—极、最意—心情少—稍微舒—伸展、放松虽—即使中间—中间夹杂许许—拟声词名—说出股—大腿奋—卷起几—几乎、差点儿走—逃跑
(2)请3个同学起来翻译这3个文段,一人一段,教师学生共同点评。
2.齐读3个文段,准备复述
3.请几个同学来复述,一人复述一个场景,比比谁复述得好。要求:(1)复述的内容要与原文相符,要抓住要点;(2)口齿清楚,语句连贯,要一气呵成。
(请几个同学和老师一起做裁判来点评)
4.分析这三个文段
这三个文段是全文的中心部分,形象而逼真地描述了口技艺人精心摹拟的复杂而多变的声响所构成的三个场景。
(1)第一个场景
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
作者是怎么写“声”的?(即按什么顺序描摹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第二场景
一家人闹而复静的情景
“纵声”“渐拍渐止”,声音由大而小,“微闻”声音更小,是由大及小,微闻余响。
(3)第三场景
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
(4)这三个文段中,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外,还描写了其他方面吗?如果有,请一一找出来。
三个文段都描写了听众的情绪变化,有“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这些描写是侧面烘托,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技艺高超。
(5)小结
以上三个场景,既从正面突出描写了“善”,又从侧面反衬与赞美了艺人之技的“善”。总之,三个场景的描述,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节内容,再写听众的情绪变化,其间插入笔者的简要赞语,这种正面描摹与侧面相结合的写法,是本文一个显著的特点。
整个口技表演是由简单到复杂,由驰缓而渐趋紧张。三个场景,则犹如三个乐章。既各有不同的“乐”趣,又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文章按表演顺序依次描述,第一个场景描写四口人五声齐发,形成第一个波澜;第二个场景主要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声情潜伏;最后一个场景是整个表演的高峰,情节发展的高潮。
文章写得波澜叠起,变化万端,动人心魄。
5.第五段
(1)朗读第五段,注意几个词语。
绝:消失、没有之:指屏风里面
(2)学生直译文段,教师订正补充。
(3)分析
第五段和第一段相互呼应,既突出了舞台道具的简单,也反衬了口技表演声响的繁杂,热闹,表明表演者依靠的是高超的技艺,而不是借助于外物,突出“善”。
(4)朗读、背诵(同上)
(5)抽查背诵情况。
三.总结、扩展
口技表演者技艺“善”,作者对口技表演的描摹也绘声绘色,亦“善”。这种描写方法,给人生动形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希望大家仔细体会。在日常写作中,能抓住特点,运用这种传神的描写。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四
2.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口技
-----林嗣环
最精彩的表演=最复杂的内容+最简单的道具+最热烈的观众反应
前奏:表演者、时间、地点、事件
情节: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场百象
道具: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
观众的反应
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
正面:精彩复杂的内容;
侧面:简单的道具、观众的热烈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