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说课指导>中学教师说课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设计8

来源:233网校 2006年7月22日

我的叔叔于勒 教案示例二
  设计思想:

  考虑到本文是外国文学作品,设计时首先重在多让学生自我感悟,包括多读,多讨论,多谈体会,多质疑问难。其次对文本要能创造性阅读,从主题、人物性格分析到写作方法、语言特色的认识,都力求有自己的看法,并能找到认识的根据,包括文本中的文字根据和文本以外的理论根据。再次,进行文学作品写作实践,从多方面吸取作品的营养。本课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自读课文,了解人物关系。教师可用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读书。

  1、“我”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故事涉及到哪些人?他们之间原本是什么关系?

  读后明确:1、“我”是故事的叙述者,也是作品中的人物若瑟夫,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是从“我”的角度道出的。2、故事涉及到“我”的父母亲菲利普夫妇,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于勒,“我”的两个姐姐,“我”未来的二姐夫,船长等人物。

  二、范读课文(录音范读或教师范读),了解基本情节。可以设计如下引导提问:

  1、故事中的人物各做了哪些事?

  2、怎样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读后明确:1、菲利普夫妇: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于勒:年轻时浪荡,中年时做生意很得意,老年时破产失意。“我”付给于勒牡蛎钱并送他10个铜子的小费。2、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菲利普一家拮据的生活和他们盼望于勒归来的心情。这是故事的开端。第二部分(第5—19自然段):插叙于勒到美洲去的原因和到美洲后的简况,交代一家人到哲尔赛岛游玩的缘由。这是故事的发展。第三部分(第20—47自然段):写在海轮上巧遇于勒的经过。这是故事的高潮。第四部分(第48、49自然段):交代归来时改乘其他渡轮以避开于勒。这是故事的结局。

  三、复述课文,理清三条记叙线索。

  复述时要求限制时间和字数,真正达到锻炼能力的目的。

  三条线索图示如下:(有条件的学校可用多媒体展示)

第二、三课时

  一、继续分析课文。

  1、启发学生:上图就像一个大磨盘,磨盘的轴心是什么?跟着轴心转动的又是什么?

  明确:磨盘的轴心是于勒,跟着转动的是菲利普夫妇。

  2、追问:这个磨盘是怎样转动的呢?

  教学形式:讨论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3、继续追问:这个磨盘能转起来,归根到底是由什么东西在驱使?这说明了什么?

  讨论明确:钱是驱使这个磨盘转动起来的最为根本的东西。这说明在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的眼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变成了一种纯粹的金钱关系。

  4、创新设计:将上面的图适当改造一下,使能更清楚地揭示文章主题。

  5、添加追问:由此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是什么样的人?

  讨论明确:爱慕虚荣,自私虚伪,势利贪婪,冷酷无情,但又不免小人物的辛酸与无奈。

  6、逆向发问:从上图可以看出,在菲利普夫妇变来变去的同时,“我”一直没变,始终把于勒看成是自己的亲叔叔,作者这么安排有何用意?

  讨论明确:一方面让“我”充当故事的叙述者,使行文显得真切自然,同时“我”又是故事中的角色,“我”的善良、纯真正好反衬了父母亲的自私冷酷,使文章更具讽刺意味;另一方面在“我”的身上寄托着作者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

  二、质疑问难。让学生就感兴趣的、不理解的内容互相提问,师生共同解答。如果下面的问题学生没有提及,教师组织同学们一起讨论。

  菲利普夫妇盼于勒做了哪些美梦?

  他们给自己建了这些空中楼阁说明了他们哪些心理活动,哪些思想?

  环境描写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案见“教材分析”部分。

  三、分角色朗读文章的第三部分。在此基础上,讨论文学语言丰富而深刻的表现力,从而走近文学大师。

  四、作文训练(任选一题)。

   1、 将本文改写成剧本。

   2、 将“遇于勒”的情节改写成我们一家人遇到了已成为百万富翁的于勒。

  给文章叙写一个合理的结尾。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