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说课指导>中学教师说课

历史教案: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来源:233网校 2006年8月26日
[学习目标]

1.掌握我国原始社会元谋人、北京人、半坡氏族、河姆渡氏族、大汶口文化的基本情况和黄帝、尧舜禹的传说,以及原始社会末期阶级的产生。

2.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断代工程研究成果,掌握三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基本情况。

3.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角度去看待春秋时期奴隶制的瓦解、战国时期封建制的确立和商鞅变法。

4.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明确政治、经济、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

5、通过对两次社会形态更替原因的分析,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6、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原理,分析西周的井田制和分封制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7、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阶段特征]

从距今约170万年至公元前21世纪,是我国的原始社会时期。原始社会分为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时代。氏族公社分为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阶段。在母系氏族繁荣阶段,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发明
了原始农业,并形成了一些原始手工业。父系氏族时期,私有财产、贫富分化、阶级的出现,孕育着原始社会瓦解的因素,人类社会出现文明的曙光。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的夏、商、周三代,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鼎盛时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高度的奴隶制文明,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确立了我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地位。
公元前8世纪前期至公元前3世纪晚期的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诸侯争霸,使旧的制度和统治秩序被破坏,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而以铁器为特征的生产力革命的发展最终导致了各国的变革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


[重点难点]

1.关于“禅让制”和“王位世袭制”问题
“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选举首领的军事民主制度,适应当时部落战争的需要,,亲近的氏族部落结成部落联盟,部落联盟通过参加联盟的各氏族,部落首领,召开联盟议事会,选贤举能,产生部落联盟首领作为联盟的军事首脑,传说中尧、舜,禹等部落联盟首领的更替就是禅让的结果。实际上“禅让”,不是在绝对平等的气氛中进行的。它只限于氏族贵族范围,同时强力在“禅让”中往往起决定作用,这实际预示着原始社会的崩溃。
传说中,禹一方面奉行“禅让”同时也积极培植儿子启的势力,禹死后,虽推举伯益为首领,但启凭借实力夺取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从而结束了这种军事民主制的历史,此后王位世袭制确立,它通过“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形式,保持着王位在家族内部的承继,“家天下”的局面从此确立。这种制度经历了整个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到1912年最终结束。
2.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奴隶社会是阶级社会的开始,它用“天下为家”的局面打破了原始社会的平等和无剥削压迫的“天下为公”的局面,但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虽然原始社会的社会成员是建立在乎等、无剥削、无压迫、平均分配产品的社会关系上的,但它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状态下,为维护人类的生存而必须采取的一种社会形态。它是与原始社会极端低下的生产力相适应的。奴隶社会形态的出现是建立在生产力高于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奴隶的集体劳动不仅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而且还创造了高度繁荣的文明。从历史发展来看,奴隶社会时期不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远远高于雕社会,而且还创造了原始社会所没有的令世人瞩目的文化成就。
3、如何认识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变法之一,商鞅变法之所以成功,一是商鞅变法顺应了封建发展的历史趋势,这是根本所在;二是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三是商鞅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商鞅变法前就舌战旧势力,用“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历史进化思想驳斥了旧贵族,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变法过程中,他又不畏强权,严惩了鼓动太子出来破坏新法的公子虔,公孙贾等旧贵族,从而确保了新法的实施。商鞅变法之所以是一场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政治改革,主要体现在他的变法内容上。
4.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昌盛的原因
第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第二,阶级关系的变革,为思想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政治前提。第三,激烈动荡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变革,使得思想异常活跃,迫使人们去
思索,众多思想家从不同角度发表见解,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第四,各国统治者基于争霸战争的需要和政治要求,纷纷网络人才,优待知识分子,让其为争霸战争和社会变革出谋划策,这种宽松的环境和优裕的地位,有利于文化繁荣。第五,私学的兴起和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一批有知识有才干有观点的思想家。第六,民族融合的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扩大,丰富了华夏文化,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5.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的评价
“春秋无义战”,大国的争霸战争,虽然都以“遵王壤夷”相号召,但霸主们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扩大自己统治的势力范围,掠夺更多的土地、人口和财物。人民在战争中付出的代价很大,所受痛苦也最深。据不完全统计;春秋各国军事行动有4鹃次(实际数字远不止于此)。而宋、郑兵灾最重,郑七十二次、宋四十六次。一次楚围宋达九个月之久,使宋城“易子而食,析骸以爨(cuan窜)。”这些小国介于大国之间,“无岁不聘,无役不从,以大国政令之无常,国家罢病,不虞荐至;无日不惕,岂敢忘职?”处在如此境地的小国,其统治者自然要把一切负担转嫁到人民身上,人民处境的困难可想而知。
不过,从整个历史进程看,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战争超出了统治阶级的主观愿望,由西周百余“国”的纷争,到春秋十四个诸候国的争霸局面,经过兼并战争,再剩战国七雄形成地区性的统一,为秦的全国性的统一创造了前提。而且在争霸战争中,一些国家吞灭了周围的部族小“国”,各族之间频繁迁徙和交往,加强了经济文化联系,为民族的初步融合打下了基础。春秋时期的华夏族在夏商周的基础上发展壮大。在东方,以齐鲁为中心,和散居的东夷部落逐渐融合。在西方,以秦为中心,融合了西戎各部。在北方,以晋为中心,与诸狄相融合。在东北,以燕为中心,与山戎、北戎融合,在南方,以楚为中心,和诸蛮、西南夷逐渐融合在东南方,以吴越为中心,和越人相融合。这些地区性的民族融合,为后来汉族的形成奠定了有利的基础。争霸过程中,各霸主为增强国力,都进行了政治、军事改革,这保证了其统治下社会秩序的相对安定,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第四;战争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便利了新兴地主势力的增长,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溃。第五:争霸战争也加速了新旧制度的交替,促进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产生。


[概念阐释]

1.分封制
西周建立后,为适应统治的需要,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周王将土地俘虏赐给王族成员,传说,中圣王的后裔和商的遗民以及立功的将士,让他们在地方作诸侯,分区管理,辅佐周王,被封的诸侯在封国内继续分封,通过这种逐级分封,下级对上级承担缴纳贡物,军事保,卫,服从命令等义务。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和争霸战争的发展,周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分封制开始破坏,封建制度确立后,它逐渐被郡县制取代。

2、井田制
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它开始于商,盛行于西周,在这种制度下,土地所有权属国王,层层分封后,受封的奴隶主贵族只享有土地的使用权,不能随意转让买卖土地,同时还需缴纳“什一”之税作为贡赋,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井田上奴隶集体劳动,其劳动果实完全被奴隶主贵族占有。随着铁器和牛耕的出现“私田”大量出现,奴隶主贵族控制着私田产品,逐渐出现“公田不治”的局面,再加上奴隶的不断反抗,井田制在春秋后期开始瓦解,鲁国的“初税亩”,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的地位。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终为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