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一般包括五个要素:一是教学理论或思想,即指导教学活动的理论或思想;二是教学目标,即教育者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三是教学程序,即完成教学目标的步骤和过程;四是师生组合,即教学过程中师生活动的方式、方法、关系及相互作用;五是教学评价。
(一)导练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
导练式课堂教学模式,指的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指导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的训练,并使之转化为能力的一种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其中“导”与“练”是并列关系。“导”指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起指导作用。“导”是“导学”,是教师用恰当语言或借助现代教育媒体引导、诱导和疏导学生学习知识、学会技能、开发思维。“导”包括导趣(激发动机,引起兴趣)、导向(揭示目标,引导方向)、导疑(激起疑问,引发思维)、导法(指导方法,授以技能)、导馈(引导反愧及时矫正)。“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进行的积极、主动、有效的操作活动。“练”包括练习作业、实验操作、检查评估和训练思维等,即让学生在课堂上养成动脑、动口、动手、动眼的良好习惯,使其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深化巩固,并能得到运用和发展,使知识、技能转化为能力;同时也可使信息及时反馈,及时补救,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导练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
“导练式”模式,因学科、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而异,但就总体而言,要体现如下特点:(1)整体性。即在该模式的构建中,要依据系统理论,运用整体优化原理,全方位地考虑课堂教学问题,力求做到课堂教学目标明确、适当,内容全面、合理,形式灵活多样,有利于发挥课堂教学的整体教育效能。(2)主体性。学生是教育对象、学习的主体。“导练式”就是要诱发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内驱力(兴趣与动机等),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教学效益达到最优化。(3)实践性。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教师的“教”是比较理性的,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反复操练,才能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形成能力。(4)层次性。由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基础的不同,学生在学习上必定表现出差异,出现好、中、差层次,因此,教学必须从这种差异出发,在“导”与“练”上适应这种层次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三)导练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策略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即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国内外关于教学模式研究理论及成功经验,引导教师转变思想,确立终身教育、学生为主体、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个性教育等现代教育观念。(2)强化培训、提高能力。教师是教育科研的主力军。当前主要解决观念上、业务素质上、科研能力、教学方法“四个不适应”的问题。要通过加强学习、强化培养、引进激励机制等方式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以适应“导练式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3)改革评价,科学评估。即在研究过程中,要拟编“导练式”模式课堂教学评估表,以此来规范教师的操作,推动教育科研深入持久地开展。(4)点面结合,逐步推开。首先要在各学科中挑选改革意识强、教学水平高并热爱研究的教师组成课题组,研究构建各学科、具有教师教学个性、适合学生身心特征的“导练式”模式,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广开来。(5)加强管理,规范实验。搞教育科研实验,必须用严格的制度来规范教师的思想和行动。如制订实验过程中的“学习制度”、“听课制度”、“操作制度”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广大教师科研的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