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方面:
通过本课时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帝国主义的“严守中立”;“南北议和”;袁世凯“出山”的背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及其对内、对外政策;《中华民国临时约去》的颁布及其性质。
2. 能力方面:
(1)通过对帝国主义的“严守中立”及“南北议和”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严守中立”是帝国主义的伪装;而“南北议和”是中外反动势力共同制造的一个包藏祸心的骗局。从而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对中华民国内、外政策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讲述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性和软弱性的表现,培养学生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分析帝国主义“严守中立”的实质,使学生认识到: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一贯采取仇视和破坏的态度,而从未实行过什么“中立”政策。加深学生对帝国主义侵略本质的认识。
(2)通过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学生理解这部宪法在中国历史上的价值和进步意义。
4. 学法指导方面:
(1)向学生介绍中华民国纪年的有关知识、使学生掌握民国纪年与公历纪年的换算方法。
(2)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有关课文、图表和历史材料,理解南京临时政府为什么是一个资产阶级的政权,并使学生学习论证历史结论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 重点分析:中华民国的成立是重点。中华民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历经十几年的艰苦斗争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它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在国际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掌握这一内容,对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辛亥革命的发展脉络,特别是对于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认识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2. 难点分析:南京临时政府对待帝国主义的政策和态度是难点。限于认识能力,学生不易理解该政权的对外政策及其与辛亥革命的反帝性质之间的关系。作为资产阶级的革命政权,南京临时政府在对外政策方面表现得十分软弱。它不敢正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甚至还不惜以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和保护列强在华的各种权利、利益等为条件,寻求帝国主义的承认与支持。尽管如此,由于革命党人致力于推翻“洋人的朝廷”,所以,南京临时政策仍不失为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政权,辛亥革命不失为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南京临时政府的上述对外政策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的典型表现,也是由当时的客观条件决定的。课堂
教学设计师:以前我们曾讲述过太平天国和主和团运动。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这两次革命运动失败的客观原因是什么?(让学生思考并由一名学生回答问题)
生:(思考、回答问题)
师: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一贯采取仇视和镇压和政策,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就是在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武力镇压下失败的。辛亥革命爆发后,帝国主义仍然采取了这种政策。只不过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他们也在不断地变换干涉、镇压的手段。下面,我们看一看武昌起义爆发后,帝国主义又耍出了怎样的花招。
一、“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
1.帝国主义“严守中立”的实质
师:同对待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一样,武昌起义爆发后,帝国主义列强积极策划并开始了武装干涉的活动。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归纳帝国主义策划、干涉中国革命的史实)
生:(阅读、归纳)
师: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形势发展迅猛,清政府面临土崩瓦解之势。帝国主义列强担心,辛亥革命会像义和团运动那样威胁自己的在华利益,因此,便积极准备以各种方式干涉中国革命:武昌江面聚着列强兵舰达十余艘;日本与清政府签订了武器供应合同,准备帮助清政府武力镇压革命;各国公使团也截留中国海关税收以免落入革命派手中,等等。但由于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帝国主义看到公开的武装干涉难以达到阻革命的目的,加之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帝国主义两大集团之间的矛盾复杂尖锐,即使同一集团的列强之间在对华问题上也很难采取一致的行动。于是,他们静观时变,采取了所谓“严守中立”的政策。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真的是要“严守中立”吗?(启发学生思考)
生:(思考并试分析)
师:实际上,在“严守中立”的背后,隐藏着帝国主义更大、更险恶的政治阴谋。为什么呢?(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思考并回答问题)
生:(思考,回答问题)
师:(视学生回答情况,简要分析)《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的在华统治工具。辛亥革命的迅猛发展,使帝国主义感到清政府已日薄西山,气数将尽,武力扶植未必奏效。于是,他们便以“严守中立”作伪装,寻打新的代理人。结果,帝国主义看中了既有军事实力,又有政治手腕的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认为袁世凯能够维护其在华利益。因此,他们制造舆论,声称中国政局非袁世凯不能收拾,要求清政府赶快志用袁世凯。一位美国人曾说:“他(指袁世凯)立即成为这个国家的实际独裁者,对于他的重新当政,外国人公开地表示欣慰”。通过袁世凯窃取革命的胜利果实,阻止和破坏中国革命,这才是帝国主义“严守中立”政策的实质和真正目的所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楷体小字和历史材料:“德国驻华公使哈豪森的言论”)
生:(阅读)
师:由于帝国主义的干预和支持,袁世凯重新被清朝起用。他担任了比以前的权力大得多的清朝内阁总理大臣。这样,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取代了满族贵族的统治地位,掌握了清朝政府的实权。
2.“南北议和”
师:袁世凯上台后,对革命派和清政府采取了什么对策?(让学生阅读课文)
生:(阅读)
师:袁世凯上台后,出现了“南北议和”的政治局面。这一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形成说明了什么问题?(让学生思考)
生:(思考)
师:(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简要分析)“南北议和”是在帝国主义的干预、操纵下,中国各种政治力量共同生产的一个怪胎。首先,“南北议和”是南、北反动势力联合向革命党人施压的结果。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袁世凯对革命军进行武力镇压;在革命阵营内部,立宪派和旧官僚也十分活跃,他们力主革命党人向袁世凯妥协。其次,“南北议和”是在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政治压力下进行的。武昌起义爆发后,帝国主义列强不仅陈兵舰于武汉江面,对革命党人进行武力威胁。而且,他们直接参与并操纵中国的“南北议和”。在谈判桌旁,除了有南北双方代表伍廷芳、唐绍仪外,还有英、日、德、美、法、俄等国的代表参加。帝国主义的目的很明显,就是帮助袁世凯趁机夺权,迫使南方革命党人就范。再次,“南北议和”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弱性、妥协性的突出表现。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已经十分涣散,缺乏坚强的领导核心。有些革命的领导人认为:只要清帝退位,就是大功告成。孙中山也曾发表声明,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推举袁世凯当选为临时大总统。这虽是他迫于当时形势的无奈之举,但也说明了资产阶级目光短浅、政治软弱的一面。面对内外、南北的多方压力,资产阶级革命派对袁世凯妥协退让,最终接受了“议和”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