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许多有关教师的考试,几乎都用到“说课”这一形式。在暑假的骨干班上,就说课我做了个专题,与大家聊了“有关说课的几点思考”。前几天,去市里当了几天“小中高”说课的评委,听了几十节的“说课”,我深切的感受到,尽管“说课”这一形式已存在多年,尽管有很多老师,很多时候都用到“说课”,可是却很少有人去认真思索“什么是说课”,以至误入了很大的误区。
什么是说课?说课是教师在备课基础上,结合教育教学理论将自己对某一课时或某一课题的教学设计及理论依据或个人的创见,用口头语言向同行进行表述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对照这一概念,我们不难把握说课的两个要点:其一,说课是在备课的基础上,同备课一样,都要回答“怎么教”的问题,但说课还必须回答“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即对每一环节的教学设计用现代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等理论进行阐述。其二,说课与上课最大的不同是,对象不同、时间不同。说课只有15—20分钏,说课面对的是同事。这就要求说课要简洁,要言简意赅。教学过程简明扼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理论依据恰如其分,一针见血。
而目前,说课存在的最大问题有两个,一是把评委、同行当作学生;二是理论依据“贴膏药”。表现在把评委(同行)当做学生,教学过程说的琐碎、拖沓。而理论依据却是千课一面、千人一面,无非是课标怎么怎么说、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创设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等等,这种戴帽式的理论依据,说课者本身都“昏昏然”,何以能让听者“昭昭”?!
怎么说课?关键之关键,基本之基本还是解读好教材。这次说课中有11位老师抽到了六年级下册这样的一课:
比和比例
你知道哪些有关比和比例的知识?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例3:李阿姨是剪纸艺人。平时李阿姨每天工作6小时,剪纸72张;节日期间,李阿姨每天要工作8小时,能剪出96张。(1)写出李阿姨平时和节日期间剪纸张数及相应工作时间的比。(2)上面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3)如果李阿姨要剪120张纸,需要多少小时?
小组同学相互说一说,回答下面的问题:
1、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
2、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处?比例的基本性质呢?
3、你是怎样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的?举例说明。
结果3/4的老师看不出来这是总复习的课,多数当做新授课“正比例的意义”或“正比例的应用”进行教学。
其实,我们只要稍静下心来读教材,并不难把握这是一节复习课。首先,仅读课题“比和比例”,就能确定不是新授课。困为“比”和“比例”是两个内容,在小学阶段分别在六年级上册和六年级下册学习,它们虽有联系,但各自都有独立的知识体系,不可能在一节课中同时学习两项新知识。其次,“小组同学相互说一说,回答下面的问题:
1、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
2、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处?比例的基本性质呢?
3、你是怎样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的?举例说明。
从这三题,我们就可以发现本课把与“比、比例”有关的知识点都列举出来了,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回顾、整理来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应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
有一位老师,对教材的理解比较到位,仅用三张表格(比、分数、除法对比表、正、反比例对比表、比和比例对比表)就把本节课说得条理清楚、分析得有理有据。
因此,当我们对教材有了全面透彻的理解,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之后,选择教学法、安排教学程序就显得顺理成章、轻而易举了。尽管“说课无法,贵在得法”,但都应建立在透彻理解教材的基础之上。考试大收集整理
“先读文本,再谈理念”面对老师们说课过程中随意的贴上课标中理念的膏药,叶启宗老师如是说。的确,“读好文本”,抓住了它,就抓住了说课的主线,这是说课的难点,也是说好课的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