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说课指导>中学教师说课

教师资格考试说课指导:《三角形的特性》说课稿

来源:233网校 2009年3月3日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是六年制数学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中的学习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对三角形有了直观地认识,已经能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原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上,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它的特征,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些生活经验,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四年级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的意义,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2、经历观察、分析、猜想、实践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使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这样的目标设计,打破了传统概念教学的规律,从过于注重概念本身转化到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三角形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三角形的意义和掌握画高的方法。
  教学中,为了形象直观的展示学习内容,我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塑料小棒、三角形硬纸板和彩色平面图形等教具和学具。
  这节课,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旧知导入,激发兴趣。
  在第一环节我分为两个层面:
  首先我出示一组生活中图片,让学生找学过的平面图形,我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将这些平面图形贴在黑板一侧,然后重点问对平行四边形都有哪些了解? 我对高和特性作重点板书。
  接下来让学生回顾生活中的三角形,再通过我提供的第二组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引出课题。
  这一环节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导入,在情境中自然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达到旧知迁移的目的。突出平行四边形的复习,尤其是高和特性的复习,为新知过渡做了较好的铺垫。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这一环节我安排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是三角形意义的教学,安排了以下活动:
  1、摸三角形,观察三角形特征。
  2、小组交流,派代表阐述小组意见。
  3、师生共同总结三角形的意义及特征
  多媒体课件演示三角形的特征,教师介绍三角形的字母表示法。
  三角形意义教学既是本节课重点也是难点,我安排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的活动,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学生自主探索三角形意义和特征,通过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演示,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既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体现教师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作用。
  第二层面:画三角形的高
  我首先安排学生尝试画高,一名学生板眼,试说方法,选择画高工具,然后我引导画高的方法。此环节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1)是学生画的高和说的方法都正确,教师就可以借用他的话来说,重新演示。(2)是学生画得不正确,这时可安排其他学生表述意见,教师再引导。接下来多媒体课件演示用三角板画一条高,然后学生独立画出一条高。通过展示学生画的不同底的高,师生共同总结高和底的概念,然后学生尝试画另外两条高。最后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演示,使学生掌握在一个任意三角形内画出三条高的方法,从而****本节课的难点。接下来通过一组判断练习,既巩固任意三角形的高,又拓展了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高。
  这个层面中,主要是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不仅能学会高的画法,还能领悟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思想,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及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第三层面:感受三角形稳定性
  首先通过课件回放生活中三角形图片,使学生产生疑问:这些物体中三角形起什么作用?然后学生猜想。最后学生动手实践,用老师提供的塑料小棒拼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
  整个层面通过观察——分析——推理——验证为主线,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获得感性的认识,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
  第三环节、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为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习:
  首先出示一组基础判断题,达到巩固基本概念的目的。
  第二层面是实践应用题:首先出示一个三角形状的台历,使学生明白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接着多媒体课件出示一把歪斜的椅子,让学生思考如何修理。
  这个精心设计的练习,不仅帮助学生建立了正确的概念,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应用数学的能力,体会到把数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快乐。
  第四个环节: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