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引入:
由于学生所学过的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等概念时间已较长,所以在创设情境时对这些知识加以复习,以换取学生以有知识的记忆。回忆师生共同回忆前一阶段所学知识,同时启开新的课题——反比例函数(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旧知的回顾,为了新知的探索作好铺垫)
(二)创设情景,激发热情
用两个最贴近学生生活实例引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启发学生思考。
问题1、
小华的爸爸早晨骑自行车带小华到15千米的镇外去赶集,回来时让小华乘公共汽车,用的时间少了。假设两人经过的路程一样,而且自行车和汽车的速度在行驶过程中都不变,爸爸要小华找出从家里到镇上的时间和乘坐不同交通工具的速度之间的关系。
师问:
(1)、在这个故事中,有几种交通工具?(生答:两种)
(2)、两种交通工具的正常行驶速度一样吗?来去的路程一样吗?时间呢?(生答:不一样、一样、不一样)
师生共同探究,时间的变化是由速度的变化所引起,设小华乘坐交通工具的速度是v千米/时,从家里到镇上的时间是t小时。因为在匀速运动中,时间=路程÷速度, 则有 t=15/v
你从这个关系式中发现了什么?
教师分析变量t与v之间的关系:
① 路程一定时,时间t就是速度v的反比例函数。即速度增大了,时间变小;速度减小了,时间增大。
② 自变量v的取值是v﹥0
问题2、
学校校外生物小组的同学准备自己动手,用旧围栏建一个面积为24平方米的矩形饲养场。设它的一边长为x(米),求另一边的长y(米)与x的函数关系式。
仿上一问题让学生分析变量关系,然后教师总结:依矩形面积可得
xy=24 即y=24/x
你从这个关系式中发现了什么?
教师指出,问题2中的的关系与问题1中的一样,即:
① 当矩形的面积一定时,矩形的一边增大了,则另一边减小;若一边减小了,则另一边增大。
② 自变量x﹥0。
设计意图:列举生活中的两个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主要是帮助学生理清反比例函数的意义,掌握在不同的已知条件下,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三)观察归纳——形成概念
在这一环节中,为了突出重点,我通过问题“在上面我们所得到的关系式有没有共同点”和“这一共同点能不能用一个统一的表达式表示”引导学生猜想,然后让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由实例,即y=15/x和y=24/x 两个式子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本课新的知识点:
上述两个函数都具y=k/x的形式,一般地,形如y=k/x(k是常数,k不为0)的函数叫做反比例函数。(强调k≠0)
教师对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加以说明:
1、正比例函数为y=kx(k是常数,且k≠0);反比例函数可化为xy=k,k是常数,且k≠0。
(提醒学生:要注意常数的位置,并可利用它来判别函数的种类。)
2、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又可以写成:y=k/x=kx –1(k是常数,k≠0)
3、要求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只要求出k即可。
(四)讨论研究——深化概念
在这里我给出两道习题让学生练习
1、下列函数关系中,X均表示自变量,那么哪些是反比例函数?每一个反比例函数的K的值是多少?
y=0.4/x y=x/2 xy=2 y=5x –1
学生自由组合思考回答后教师给出正确答案。
教师分析思路:确定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就是看它们的解析式经过整理后是否符合y=k/x(k是常数,k≠0)
2、当m为何值时,函数y=4/x 2m--2是反比例函数,并求出其函数解析式。(本题交给学生,教师矫正)
教师给出正确的解法:由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可知:2m-2=1,即m=3/2。所以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4/x。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上面两道题的观察、讨论、交流后更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五)随堂练习
教科书P50 练习第1题
(六)总结反思——提高认识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
A、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B、反比例函数的判别;
C、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求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知识性内容的小结,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七)布置作业
教科书P52 习题18.4 第2、4题
(作业的布置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八)板书设计
黑板分为左、中、右三部分,中间与右边用于教师板书课本例题等,写满后擦去更新。左边用于板书以下内容:
形如y=k/x(k是常数,k≠0)的函数叫反比例函数。
要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可通过待定系数法求出k值,即可确定。
(板书设计是让学生对本节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相关说课:
考试支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