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第五章教师基本能力节阅读理解能力章节练习(15)
进入教师资格证考试题库章节练习在线测试本批试题,可查看答案及解析 进入测试模式
阅读理解
1、 文中画线处的“前者”指的是( )。
A. 中国画
B. 西洋画
C. 浓得化不开的工笔重彩画
D. 寥寥数笔勾勒出的水墨画
2、 对文中画线处的“人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 淡与浓不能简单以是非来判断,但淡于身心更有裨益,强劲持久的浓,可能会产生负面效应
B. 淡与浓就如同咖啡与茶,无法加以比较的
C. 浓到好处,不易,淡到韵味犹存,更难
D. “得”不要大欣喜,大快活,“不得”不要大懊丧,大失落
3、 下列各项中符合文义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作画重要的就是留白,空白的地方越多,就代表境界越高
B. 作者承认,物质的欲望,是人的本能,占有和谋取,追求和获得,是与生俱来的,因而积极主义者自然会持浓烈的人生哲学
C. 中国水墨画与西方油画的对比,突出“淡”,是要追求清新纯净
D. “一旦要给自己画一张什么图画”,指的是勾画自我人生追求的蓝图
4、阅读短文,回答{TSE}题。 ①海围着山,山围着我。沙田山居,峰回路转,我的朝朝暮暮,②日起日落,月望月朔,全在此中度过,我成了山人。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山已经代我答了。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③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人在楼上倚栏杆,山列坐在四面如十八尊罗汉叠罗汉,相看两不厌。早晨,我攀上佛头去看日出,黄昏,从联合书院的文学院一路走回来,家,在半山腰上等我,那地势,比佛肩要低,却比佛肚子要高些。这时,山什么也不说,只是争噪的鸟雀泄露了他愉悦的心境。等到众鸟栖定,山影茫然,天籁便低沉下去,若断若续,树间的歌者才歇下,草间的吟哦又四起。至于山坳下面那小小的幽谷,形式和地位都相当于佛的肚脐,深凹之中别有一番情趣。山谷是一个爱音乐的村女,喜欢学舌拟声,可惜太害羞,技巧不很高明。无论是鸡呜犬吠,或是火车在谷口扬笛路过,她都要学叫一声,落后半拍,应人的尾音。从我的楼上望出去,马鞍山奇拔而峭峻,屏于东方,使朝暾曾写《登楼赋》,寄托思念故乡、怀才不遇的感情。姗姗其来迟。鹿山巍然而逼近,魁梧的肩膂遮去了半壁西天,催黄昏早半小时来临,一个分神,夕阳便落进他的僧袖里去了。一炉晚霞,黄铜烧成赤金又化作紫灰与青烟,壮哉崦嵫的神话,太阳的葬礼。阳台上,坐看晚景变幻成夜色,似乎很缓慢,又似乎非常敏捷,才觉霞光烘颊,余曛在树,忽然变生咫尺,眈眈的黑影已伸及你的肘腋,夜,早从你背后袭来。那过程,是一种绝妙的障眼法,非眼睫所能守望的。等到夜色四合,黑暗已成定局,四围的山影,重甸甸阴森森的,令人肃然而恐。尤其是西屏的鹿山,白天还如佛如僧,蔼然可亲,这时竞收起法相,庞然而踞,④黑毛茸蒙如一尊暗中伺人的怪兽,隐然,有一种潜伏的不安。
(节选自余光中《沙田山居》)
对文中标以序号的句子,对其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为对偶②为对比③为比喻④为夸张
B. ①为对比②为对偶③为拟人④为比喻
C. ①为顶真②为对偶③为拟人④为比喻
D. ①为顶真②为对比③为比喻④为夸张
5、 对文中“问余何事栖碧山”和“相看两不厌”两句,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问余何事栖碧山”引自李商隐《山中问答》;“相看两不厌”引自杜牧《独坐敬亭山》
B. “问余何事栖碧山”引自李白《山中问答》;“相看两不厌”引自杜甫《独坐敬亭山》
C. “问余何事栖碧山”引自李白《山中问答》;“相看两不厌”引自李白《独坐敬亭山》
D. “问余何事栖碧山”引自李商隐《山中问答》;“相看两不厌”引自李白《独坐敬亭山》
6、 文章名为“山居”,以下哪一项不是作者直接描写的山?( )
A. 马鞍山
B. 鹿山
C. 崦嵫
D. 敬亭山
7、 对于文中提到的《登楼赋》,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登楼赋》是三国时期王粲的名作
B. 《登楼赋》是三国时期朝暾的名作
C. 《登楼赋》是西汉时期王粲的名作
D. 《登楼赋》是西汉时期朝暾的名作
8、 对文中“树间的歌者才歇下,草间的吟哦又四起。”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树间的歌者是指路过的村女;草间的吟哦是指草间的虫鸣
B. 树间的歌者是指林间的鸟声;草间的吟哦是指草间的虫鸣
C. 树间的歌者是指路过的村女;草间的吟哦是指草间的鸟声
D. 树问的歌者是指林间的鸟声;草间的吟哦是指草间的鸟声
9、 文章除了描写王小玉的歌声,还着重描写了她的( )。
A. 唇齿
B. 体态
C. 动作
D. 眼睛
10、 文中写歌声“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是指( )。
A. 高亮悦耳
B. 余音绕梁
C. 飞扬飘逸
D. 富有弹性
1、 文中画线处的“前者”指的是( )。
A. 中国画
B. 西洋画
C. 浓得化不开的工笔重彩画
D. 寥寥数笔勾勒出的水墨画
2、 对文中画线处的“人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 淡与浓不能简单以是非来判断,但淡于身心更有裨益,强劲持久的浓,可能会产生负面效应
B. 淡与浓就如同咖啡与茶,无法加以比较的
C. 浓到好处,不易,淡到韵味犹存,更难
D. “得”不要大欣喜,大快活,“不得”不要大懊丧,大失落
3、 下列各项中符合文义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作画重要的就是留白,空白的地方越多,就代表境界越高
B. 作者承认,物质的欲望,是人的本能,占有和谋取,追求和获得,是与生俱来的,因而积极主义者自然会持浓烈的人生哲学
C. 中国水墨画与西方油画的对比,突出“淡”,是要追求清新纯净
D. “一旦要给自己画一张什么图画”,指的是勾画自我人生追求的蓝图
4、阅读短文,回答{TSE}题。 ①海围着山,山围着我。沙田山居,峰回路转,我的朝朝暮暮,②日起日落,月望月朔,全在此中度过,我成了山人。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山已经代我答了。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③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人在楼上倚栏杆,山列坐在四面如十八尊罗汉叠罗汉,相看两不厌。早晨,我攀上佛头去看日出,黄昏,从联合书院的文学院一路走回来,家,在半山腰上等我,那地势,比佛肩要低,却比佛肚子要高些。这时,山什么也不说,只是争噪的鸟雀泄露了他愉悦的心境。等到众鸟栖定,山影茫然,天籁便低沉下去,若断若续,树间的歌者才歇下,草间的吟哦又四起。至于山坳下面那小小的幽谷,形式和地位都相当于佛的肚脐,深凹之中别有一番情趣。山谷是一个爱音乐的村女,喜欢学舌拟声,可惜太害羞,技巧不很高明。无论是鸡呜犬吠,或是火车在谷口扬笛路过,她都要学叫一声,落后半拍,应人的尾音。从我的楼上望出去,马鞍山奇拔而峭峻,屏于东方,使朝暾曾写《登楼赋》,寄托思念故乡、怀才不遇的感情。姗姗其来迟。鹿山巍然而逼近,魁梧的肩膂遮去了半壁西天,催黄昏早半小时来临,一个分神,夕阳便落进他的僧袖里去了。一炉晚霞,黄铜烧成赤金又化作紫灰与青烟,壮哉崦嵫的神话,太阳的葬礼。阳台上,坐看晚景变幻成夜色,似乎很缓慢,又似乎非常敏捷,才觉霞光烘颊,余曛在树,忽然变生咫尺,眈眈的黑影已伸及你的肘腋,夜,早从你背后袭来。那过程,是一种绝妙的障眼法,非眼睫所能守望的。等到夜色四合,黑暗已成定局,四围的山影,重甸甸阴森森的,令人肃然而恐。尤其是西屏的鹿山,白天还如佛如僧,蔼然可亲,这时竞收起法相,庞然而踞,④黑毛茸蒙如一尊暗中伺人的怪兽,隐然,有一种潜伏的不安。
(节选自余光中《沙田山居》)
对文中标以序号的句子,对其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为对偶②为对比③为比喻④为夸张
B. ①为对比②为对偶③为拟人④为比喻
C. ①为顶真②为对偶③为拟人④为比喻
D. ①为顶真②为对比③为比喻④为夸张
5、 对文中“问余何事栖碧山”和“相看两不厌”两句,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问余何事栖碧山”引自李商隐《山中问答》;“相看两不厌”引自杜牧《独坐敬亭山》
B. “问余何事栖碧山”引自李白《山中问答》;“相看两不厌”引自杜甫《独坐敬亭山》
C. “问余何事栖碧山”引自李白《山中问答》;“相看两不厌”引自李白《独坐敬亭山》
D. “问余何事栖碧山”引自李商隐《山中问答》;“相看两不厌”引自李白《独坐敬亭山》
6、 文章名为“山居”,以下哪一项不是作者直接描写的山?( )
A. 马鞍山
B. 鹿山
C. 崦嵫
D. 敬亭山
7、 对于文中提到的《登楼赋》,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登楼赋》是三国时期王粲的名作
B. 《登楼赋》是三国时期朝暾的名作
C. 《登楼赋》是西汉时期王粲的名作
D. 《登楼赋》是西汉时期朝暾的名作
8、 对文中“树间的歌者才歇下,草间的吟哦又四起。”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树间的歌者是指路过的村女;草间的吟哦是指草间的虫鸣
B. 树间的歌者是指林间的鸟声;草间的吟哦是指草间的虫鸣
C. 树间的歌者是指路过的村女;草间的吟哦是指草间的鸟声
D. 树问的歌者是指林间的鸟声;草间的吟哦是指草间的鸟声
9、 文章除了描写王小玉的歌声,还着重描写了她的( )。
A. 唇齿
B. 体态
C. 动作
D. 眼睛
10、 文中写歌声“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是指( )。
A. 高亮悦耳
B. 余音绕梁
C. 飞扬飘逸
D. 富有弹性
责编:cxy 评论
进入教师资格证考试题库章节练习在线测试本批试题,可查看答案及解析 进入测试模式
相关推荐
γרҵ | ʦ | ԭ/Żݼ | ||
---|---|---|---|---|
ѧͳȡ֤ࣨۺ+֪ʶ | ţ | 1000 / 550 | ||
Сѧͳȡ֤ࣨۺ+ѧ֪ʶ | 1000 / 550 | |||
ͳȡ֤ࣨۺ+֪ʶٰ桿 | ־ | 1000 / 550 | ||
2017ѧԾࣨСѧã | ־ | 300 / 200 | ||
2017ӢѧԾࣨСѧã | Ծ | 300 / 200 | ||
2017ʦʸԾ | 300 / 200 | |||
2017ʦʸСѧԾ | ǻ | 300 / 200 | ||
2017ѧ֪ʶࡾ̲İ桿 | ʤ˫ | 200 / 200 | ||
2017ѧۺʾࡾ̲İ桿 | ȫz | 200 / 200 | ||
2017Сѧѧ֪ʶ | ǻ | 200 / 200 | ||
2017Сѧۺʾࡾ̲İ桿 | 200 / 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