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第五章教师基本能力节阅读理解能力章节练习(5)
进入教师资格证考试题库章节练习在线测试本批试题,可查看答案及解析 进入测试模式
11、根据下列资料,回答{TSE}题:
文化危机深化到一定程度,必定引起深刻的文化转型。所谓文化转型,是指特定时代、特定民族或群体赖以生存的主导性文化模式为另一种新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所取代。在这种意义上,文化转型同文化危机一样,并不是经常发生的社会历史现象,无论是个体的文化习惯的改变、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还是特定群体或特定社会某些文化特质或文化理念的一般意义上自觉的或不自觉的更新,都不能算做文化转型,只有在大的历史尺度上所发生的主导性文化观念、文化理念、价值体系、文化习惯的总体性的、根本性的转变,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转型。按照这种尺度,人类迄今所经历的深刻的文化转型就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转型,即传统农业文明条件下自在自发的经验型的文化模式被工业文明条件下的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所取代。这即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化的现代化或人自身的现代化。
文化的变化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例如,我们生活世界中的具体的文化要素、文化特质、文化形式,即使在文化模式的常规期或稳定期也会或快或慢地变化,一些习惯、惯例、文艺形式、仪式等甚至在总体文化模式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时,也会自己经历生灭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模式在总体上所经历的裂变与危机。再如,当一种文化中的个体通过交往或迁移而生活于另一种文化之中时,他也必须经历痛苦的文化模式转换问题;同样,当一个个体经历生命中的不同的生理时期,必须经过个体文化模式的阶段性转变,这些也同样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转型。就是两种不同的文化通过人的交往或交流发生接触和碰撞,也会引起某一方或双方人的衣食住行、语言符号、审美情趣的一些具体改变。即使这样,也还不一定是真正的文化转型。
应当看到,文化转型和文化危机密不可分。一方面,同文化模式的常规期和稳定期相比,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共同构成了文化模式的剧变期或革命期。在文化模式的剧变期中,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是同一个历史进程彼此密切相连的两个阶段,如果说,在总的文化冲突与剧变时期中,文化危机代表着量变的过程,文化转型则是这一量变过程达到一个转折的关节点而引起的质变。另一方面,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本身就是交织在一起的,文化危机是文化转型的过程,文化转型是文化危机的结果。即是说,一种深刻的文化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本身就表现为一个过程,无论是现实社会运动或人的生活层面上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突,还是社会精英层面对于现实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或批判,都是文化转型过程的重要内涵。
下列对于“文化转型”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特定的时代、民族或群体赖以生存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所发生的根本性的改变
B. 在大的历史背景下所发生的主导性文化模式的总体性转变
C. 文化冲突与文化变革在量变过程中发生的具有转折意义的质变
D. 社会和生活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突,社会精英对现实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或批判
12、 根据原文,下列真正属于“文化转型”的一项是( )。
A. 传统的自在自发的经验型文化模式转变为现代的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
B. 特定群体或个体文化习惯的改变和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
C. 在文化模式的常规期或稳定期的文化要素、文化特质、文化形式的变化
D. 通过交往或迁移而生活于另一种文化之中的文化个体所经历的文化模式转变
13、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化的现代化或人的现代化是一种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
B. 两种不同的文化在交往或交流的接触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的碰撞和转变
C. 文化模式的革命意味着由文化危机而达到文化转型
D. 文化危机与文化转型密不可分,文化危机一旦出现,就标志着文化转型的到来
14、有人说,凡是知识都是科学的,凡是科学都是无颜色的,并且在追求知识时,应当保持没有颜色的态度。假使这种说法不随意扩大,我也认同。但我们要知道,只要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便必然有颜色。对无颜色的知识的追求,必定潜伏着一种有颜色的力量,在后面或底层加以推动。这一推动力量不仅决定一个人追求知识的方向与成果,也决定一个人对知识是否真诚。
这段文字中“有颜色的力量”指的是( )。
A. 道德水准
B. 兴趣爱好
C. 价值取向
D. 研究态度
15、好的散文不会让读者感到与作者生疏。作者在描摹眼中世界的同时,也在清晰地勾画着自身的影像。实际上无论作品本身是优是劣。_________“作者形象”并不等同于作家的自画像,它是作家灵魂的投影,是展现在文字中的一种人生境界,是写作视角和阅读视角综合的结果。填入画横线处恰当的一句是( )。
A. 写作是一种意味深长的印记
B. 作品传达的是作者独有的情感体验
C. 没有一部作品不在描绘着“作者形象”
D. 每一篇散文都是人文情怀与精神价值的融合
16、几千年前,在非洲湿热的原始森林里,土著居民围着火堆,跟随各种复杂节奏自由而热烈地边舞边唱。这种歌声,也许在某些“文明人”眼里算不上音乐。然而,这样的声音却是原始的,是在恶劣环境里顽强的本能所发出的生命之音。如果说布鲁斯音乐是很多音乐的根源,那么,上面所说的便是这个根源的根源。
这段文字是一篇文章的引言,文章接下来应该讲述的是( )。
A. 自然环境与音乐风格的关系
B. 布鲁斯音乐与土著音乐的源流关系
C. 土著音乐产生的历史背景
D. 人类本能在原始音乐中的表现
17、古希腊和古代中国相似的经验知识曾产生了相似的理论洞察力,比如亚里士多德和《墨经》对杠杆原理的认识。但是,古希腊的初始力学理论很快发展成理论知识的综合体,而中国墨家的力学传统在战国之后就中断了。不擅长观察、认识物体运动并形成系统的理论,这是中国古代科学传统中一个明显的“软肋”。相比之下,中国人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建树更加突出。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 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特点
B. 中国古代科学传统中断的原因
C. 古代中国对于力学初的研究不逊予古希腊
D. 力学理论的不完备是中国古代科学研究的弱点
18、人口密度是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它是表示世界各地人口的密集程度的指标。但人口密度只反映人口与土地面积的一般数量关系,不能体现单位面积土地上的人口成分,也不能体现人口与实际供养他的土地面积的关系。为了弥补这些缺陷,出现了一些新的补充性密度指标,如生理密度、农业密度等,而以面积计算的人口密度称为人口的数学密度。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 人口密度含义演变的原因
B. 补充性密度指标的产生过程
C. 人口密度的具体表现形式
D. 土地面积和人口成分的关系
19、当年韩愈被贬到潮州做刺史,虽然只有8个月的瞬间,却不怕费力,大力兴办州学,捐出所有的俸银,用作办学费用,并积极推广唐朝的普通话,“以正音为潮人诲”。8个月后,韩愈就调离了潮州,几乎没有什么“政绩”可言,然而他给潮州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到南宋时,潮州已是文化名城,有了“海滨邹鲁”的美誉。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 语言规范化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B. 潮州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原因
C. 文化建设对城市有深刻的影响
D. 评价官员不应只看短期的政绩
20、现代社会中,人们是在相对统一的时间里交往活动,这有利于节约社会成本,提高社会效率,推动社会发展。但全社会的“步调一致”容易导致交通的堵塞,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不容忽视。从另一方面来看,人们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求,又对作息时间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但作息时间不统一,也会给人们的交往、社会的发展带来一定障碍。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 作息时间应在统一与差异中寻找平衡
B. 小问题可能会引起社会发展中的大矛盾
C. 调整作息时间是解决交通堵塞的有效措施
D. 作息时间需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而调整
文化的变化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例如,我们生活世界中的具体的文化要素、文化特质、文化形式,即使在文化模式的常规期或稳定期也会或快或慢地变化,一些习惯、惯例、文艺形式、仪式等甚至在总体文化模式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时,也会自己经历生灭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模式在总体上所经历的裂变与危机。再如,当一种文化中的个体通过交往或迁移而生活于另一种文化之中时,他也必须经历痛苦的文化模式转换问题;同样,当一个个体经历生命中的不同的生理时期,必须经过个体文化模式的阶段性转变,这些也同样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转型。就是两种不同的文化通过人的交往或交流发生接触和碰撞,也会引起某一方或双方人的衣食住行、语言符号、审美情趣的一些具体改变。即使这样,也还不一定是真正的文化转型。
应当看到,文化转型和文化危机密不可分。一方面,同文化模式的常规期和稳定期相比,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共同构成了文化模式的剧变期或革命期。在文化模式的剧变期中,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是同一个历史进程彼此密切相连的两个阶段,如果说,在总的文化冲突与剧变时期中,文化危机代表着量变的过程,文化转型则是这一量变过程达到一个转折的关节点而引起的质变。另一方面,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本身就是交织在一起的,文化危机是文化转型的过程,文化转型是文化危机的结果。即是说,一种深刻的文化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本身就表现为一个过程,无论是现实社会运动或人的生活层面上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突,还是社会精英层面对于现实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或批判,都是文化转型过程的重要内涵。
下列对于“文化转型”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特定的时代、民族或群体赖以生存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所发生的根本性的改变
B. 在大的历史背景下所发生的主导性文化模式的总体性转变
C. 文化冲突与文化变革在量变过程中发生的具有转折意义的质变
D. 社会和生活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突,社会精英对现实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或批判
12、 根据原文,下列真正属于“文化转型”的一项是( )。
A. 传统的自在自发的经验型文化模式转变为现代的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
B. 特定群体或个体文化习惯的改变和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
C. 在文化模式的常规期或稳定期的文化要素、文化特质、文化形式的变化
D. 通过交往或迁移而生活于另一种文化之中的文化个体所经历的文化模式转变
13、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化的现代化或人的现代化是一种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
B. 两种不同的文化在交往或交流的接触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的碰撞和转变
C. 文化模式的革命意味着由文化危机而达到文化转型
D. 文化危机与文化转型密不可分,文化危机一旦出现,就标志着文化转型的到来
14、有人说,凡是知识都是科学的,凡是科学都是无颜色的,并且在追求知识时,应当保持没有颜色的态度。假使这种说法不随意扩大,我也认同。但我们要知道,只要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便必然有颜色。对无颜色的知识的追求,必定潜伏着一种有颜色的力量,在后面或底层加以推动。这一推动力量不仅决定一个人追求知识的方向与成果,也决定一个人对知识是否真诚。
这段文字中“有颜色的力量”指的是( )。
A. 道德水准
B. 兴趣爱好
C. 价值取向
D. 研究态度
15、好的散文不会让读者感到与作者生疏。作者在描摹眼中世界的同时,也在清晰地勾画着自身的影像。实际上无论作品本身是优是劣。_________“作者形象”并不等同于作家的自画像,它是作家灵魂的投影,是展现在文字中的一种人生境界,是写作视角和阅读视角综合的结果。填入画横线处恰当的一句是( )。
A. 写作是一种意味深长的印记
B. 作品传达的是作者独有的情感体验
C. 没有一部作品不在描绘着“作者形象”
D. 每一篇散文都是人文情怀与精神价值的融合
16、几千年前,在非洲湿热的原始森林里,土著居民围着火堆,跟随各种复杂节奏自由而热烈地边舞边唱。这种歌声,也许在某些“文明人”眼里算不上音乐。然而,这样的声音却是原始的,是在恶劣环境里顽强的本能所发出的生命之音。如果说布鲁斯音乐是很多音乐的根源,那么,上面所说的便是这个根源的根源。
这段文字是一篇文章的引言,文章接下来应该讲述的是( )。
A. 自然环境与音乐风格的关系
B. 布鲁斯音乐与土著音乐的源流关系
C. 土著音乐产生的历史背景
D. 人类本能在原始音乐中的表现
17、古希腊和古代中国相似的经验知识曾产生了相似的理论洞察力,比如亚里士多德和《墨经》对杠杆原理的认识。但是,古希腊的初始力学理论很快发展成理论知识的综合体,而中国墨家的力学传统在战国之后就中断了。不擅长观察、认识物体运动并形成系统的理论,这是中国古代科学传统中一个明显的“软肋”。相比之下,中国人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建树更加突出。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 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特点
B. 中国古代科学传统中断的原因
C. 古代中国对于力学初的研究不逊予古希腊
D. 力学理论的不完备是中国古代科学研究的弱点
18、人口密度是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它是表示世界各地人口的密集程度的指标。但人口密度只反映人口与土地面积的一般数量关系,不能体现单位面积土地上的人口成分,也不能体现人口与实际供养他的土地面积的关系。为了弥补这些缺陷,出现了一些新的补充性密度指标,如生理密度、农业密度等,而以面积计算的人口密度称为人口的数学密度。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 人口密度含义演变的原因
B. 补充性密度指标的产生过程
C. 人口密度的具体表现形式
D. 土地面积和人口成分的关系
19、当年韩愈被贬到潮州做刺史,虽然只有8个月的瞬间,却不怕费力,大力兴办州学,捐出所有的俸银,用作办学费用,并积极推广唐朝的普通话,“以正音为潮人诲”。8个月后,韩愈就调离了潮州,几乎没有什么“政绩”可言,然而他给潮州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到南宋时,潮州已是文化名城,有了“海滨邹鲁”的美誉。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 语言规范化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B. 潮州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原因
C. 文化建设对城市有深刻的影响
D. 评价官员不应只看短期的政绩
20、现代社会中,人们是在相对统一的时间里交往活动,这有利于节约社会成本,提高社会效率,推动社会发展。但全社会的“步调一致”容易导致交通的堵塞,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不容忽视。从另一方面来看,人们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求,又对作息时间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但作息时间不统一,也会给人们的交往、社会的发展带来一定障碍。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 作息时间应在统一与差异中寻找平衡
B. 小问题可能会引起社会发展中的大矛盾
C. 调整作息时间是解决交通堵塞的有效措施
D. 作息时间需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而调整
责编:cxy 评论
进入教师资格证考试题库章节练习在线测试本批试题,可查看答案及解析 进入测试模式
相关推荐
γרҵ | ʦ | ԭ/Żݼ | ||
---|---|---|---|---|
ѧͳȡ֤ࣨۺ+֪ʶ | ţ | 1000 / 550 | ||
Сѧͳȡ֤ࣨۺ+ѧ֪ʶ | 1000 / 550 | |||
ͳȡ֤ࣨۺ+֪ʶٰ桿 | ־ | 1000 / 550 | ||
2017ѧԾࣨСѧã | ־ | 300 / 200 | ||
2017ӢѧԾࣨСѧã | Ծ | 300 / 200 | ||
2017ʦʸԾ | 300 / 200 | |||
2017ʦʸСѧԾ | ǻ | 300 / 200 | ||
2017ѧ֪ʶࡾ̲İ桿 | ʤ˫ | 200 / 200 | ||
2017ѧۺʾࡾ̲İ桿 | ȫz | 200 / 200 | ||
2017Сѧѧ֪ʶ | ǻ | 200 / 200 | ||
2017Сѧۺʾࡾ̲İ桿 | 200 / 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