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师资格教育学章节练习:第七章 课程
第七章 课程
填空选择
1、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构成一门学科的课程是综合课程。
2、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学科课程的只是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
3、率先提出综合课程主张的是1912年英国怀特海。
4、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内容形成的综合课程叫做广域课程。
5、隐性课程一词早是由杰克逊在1966年提出的。
6、从课程的管理制度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从课程的组织核心,可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按学生选择自由度不同,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按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7、综合课程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
8、隐性课程的特点主要有影响方式的无意识性、空间的广泛性、内容的全面性。
9、课程计划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也叫课程方案。主要由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与评价、课程管理等。
10、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标准一般由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等构成
11、综合实践活动的特性主要有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
12、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
13、课程发展的一般趋势有选择化和个性化、平衡化、综合化、管理所的多级化
14、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说,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从狭义上来说,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课程是学校的教育的核心,是学校的蓝图。
15、活动课程是指一系列的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来学习,获得经验、解决问题,锻炼能力。
16、课程的分类: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隐形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又称校本课程。
17、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地形成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系统化活动。
简答
1、课程的意义和作用
①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保证;
②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联系师生的纽带;
③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应用的根据;
④是国家对学校教学进行检查和监督的依据,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
2、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社会生产力发展影响着课程的发展
(2)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影响着课程的发展
(3)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着课程的发展
(4)受教育者身形发展的需要与特点对课程的影响
(5)课程理论对课程的影响
3、学科课程的特点
(1)从知识体系、社会需要出发设计课程,是知识本位、社会本位;
(2)以知识的逻辑体系为中心编制课程;
(3)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规律和事实教给学生。
4、活动课程的特点
(1)从儿童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是儿童本位、经验本位;
(2)以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
(3)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
5、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和内容
性质: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
内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
6、简述现代课程发展的一般趋势?
(1)选择化和个性化
(2)平衡化,即课程内容的内部各因素之间在质上和量上的平衡。
(3)综合化
(4)管理上的多极化
7、课程改革纲要理念?
★2001年教育部颁布《课程改革纲要》,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1.改变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知识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接受信息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合作能力。
5. 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的现状,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责编:lxh 评论
γרҵ | ʦ | ԭ/Żݼ | ||
---|---|---|---|---|
ѧͳȡ֤ࣨۺ+֪ʶ | ţ | 1000 / 550 | ||
Сѧͳȡ֤ࣨۺ+ѧ֪ʶ | 1000 / 550 | |||
ͳȡ֤ࣨۺ+֪ʶٰ桿 | ־ | 1000 / 550 | ||
2017ѧԾࣨСѧã | ־ | 300 / 200 | ||
2017ӢѧԾࣨСѧã | Ծ | 300 / 200 | ||
2017ʦʸԾ | 300 / 200 | |||
2017ʦʸСѧԾ | ǻ | 300 / 200 | ||
2017ѧ֪ʶࡾ̲İ桿 | ʤ˫ | 200 / 200 | ||
2017ѧۺʾࡾ̲İ桿 | ȫz | 200 / 200 | ||
2017Сѧѧ֪ʶ | ǻ | 200 / 200 | ||
2017Сѧۺʾࡾ̲İ桿 | 200 / 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