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解析】A项是与香菱有关的情节,由《红楼梦》一书内容可知,B项是和晴雯相关,C项是和金钏相关,D项是和平儿相关。
2.B【解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初中生识字与写字有如下的要求,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
3.D【解析】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后,D项未出现宾语前置现象。
4.A【解析】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A项“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出自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5.D【解析】四大名著包括《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范进中举》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的第三回。
6.A【解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7.B【解析】苏轼的婉约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是一首悼亡词,作者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
8.C【解析】“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中的“乘”是“凭着,趁着”的意思。9.A【解析】A项,“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可译为“以…为老师”,属于名词意动用法。B项,“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中的“讥”,可译为“诬陷、嘲讽的话”,属于动词用作名词;C项,“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和“锐”,可分别译为“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属于形容词用作名词;D项,“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可译为“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这属于名词作状语。
10.A【解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
11.C【解析】C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出自李白的《行路难》,意为尽管路障碍重重,但仍将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此引申为相信总有一天会实现理想、施展抱负,虽然苦闷但未失去信心。
12.B【解析】教学板书讲求概括性,其中B项是属于教书板书巾关于书写的要求。
13.C【解析】其他三项都正确。C项说法有误,叶圣陶是五四时期最重要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之一。
14.C【解析】世界三大著名短篇小说家是指法国的莫泊桑(《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俄国的契诃夫(《变色龙》《凡卡》《套中人》),美国的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三位文学大师。
15.C【解析】带着问题读课文是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之一,问题的设计既要有利于学生读懂课文,又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该教学片段中,教师提出的两个问题比较合适,不会加深学生的心理负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二、教学设计题
16.【参考答案】
同意。从诗题来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役,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一出场只用了“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到“幕后”。对老妇则是用了明写,把她所说的话写成了一篇“抒情独白”。其实用心品味一番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的。大量的空白需要我们根据老妇人的“致词”来填充:差吏一进门就问“汝家有男丁否”,老妇答以“三男邺城戍…”;再问“尚有他人否”,又答以“室中更无人…”;最后是差吏仍逼着要人,老妇足好“请从吏夜归”。诗人明写老妇,暗写差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思想矛盾。诗人一向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但当前这场平叛战争是国家和民族的安危所系,大敌当前,人民应当为此作出牺牲,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他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而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
17.【参考答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作者情感。
(3)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
18.【参考答案】
(1)播放背景音乐,朗读诗歌,创设学习氛围
①教师配乐朗读《石壕吏》,提示学生这是一首古体诗,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
②学生自由读。
③选一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
④全班齐读。
(2)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把握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①写作背景简介。(多媒体显示)
②学生默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③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的情节。(选两位学生口述浮现在脑海中的画面,发动其他同学补充,共同丰富画面、情节)
④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A.提问: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
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B.学生根据思路提示,渎诗,尝试背诵。
C.提问:诗中有几个人物形象?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老妪、石壕吏。老妇是主要人物舷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人幕后,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其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D.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诗歌的思想内容并分析诗歌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E.学生听读配乐朗诵,体味诗作的思想情感。
⑤赏析本文巧妙独特的构思艺术。
提问: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步步紧逼出来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学生思考,交流)
(3)学生自主质疑,深入理解诗意,进入探究阶段
学生可能提出韵问题有:
①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却为何总是一言不发,难道他不该去义正词严地指责官吏吗?
临行独与老翁别,似乎也没有安慰的表示,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
②“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幽咽”的人是谁?
③石壕吏未抓年轻的“孙母”而带走“力虽衰”的老妇的原因是什么?
④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教师酌情给予点拨)
(4)课堂小结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郭沫若称颂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在杜甫的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杜甫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诗人的脉搏和民众的脉搏一起跳动,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诗人。
(5)布置作业
①背诵并默写《石壕吏》。
②阅读杜甫的《登岳阳楼》,感受诗人深沉而广阔的胸怀。
19.【参考答案】
阅读教学离不开预设。预设可以实现教学目标,使教学活动有计划地进行,便于教师驾驭课堂教学。课堂的预设需要留给学生发挥的空间,要具有灵活性,在师生互动中随机调整。
该教学片段中,学生局限于自己的认知水平,有时候对于课文的理解可能是模糊的,表达出来往往是肤浅的。课堂之初,学生提出改词的时候还存在一些误解,但是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讽刺打击,而是给予热情鼓励,因势利导,抓住这个有利的教学契机,重视学生的逆向思维,用一种开放的态度来对待教学,在民主教学的气氛中使课堂达成了一些有效的生成。
因为学生提出了一个用词的问题,使得课堂的预设改变了行走方式,这是一个偶发事件,在教师看来,却是本课教学的一个契机。原先的设计是优美语句欣赏,后来变成了问题语句的批判,从审美活动变成反审美活动,但是作为一节语文课,它生成了一些新的资源,又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促进了对课文优美语句的理解,这些生成性资源还是存在于语文教学的框架之内,这样的生成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
20.【参考答案】
第①段,“狐线”改为“弧线”;第②段,“花辨”改为“花瓣”。
第⑦段的病句:……在下面不停地翻找,因为发现了那枚宝贵的绿色中心块。
修改:……在下面不停地翻找,终于发现了那枚宝贵的绿色中心块。
21.【参考答案】
本篇作文字数合适,主题明确,开头结尾扣题,选材以小见大。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很成功,以“我”的视角来写朋友,选取一件小事为切人点做得很好。修辞手法上,比喻和拟人用得不错。
全文情节流畅,但重点不突出,寻找经过应该详细写,张罗去找、翻箱倒柜去找和直到找到这三段经过,翻箱倒柜去找应属于高潮部分,例如,找的时候可能不会很容易,会遇到很多困难,甚至会有擦伤,这些都可以详细地进行描写。另外,如果将看到这一幕后的心理变化写出来,会更加让人体会到友情的珍贵。
全文写事,因此对人物的外貌描写偏少,但可以加入人物的神态描写,以体现出朋友们对“我”的重视与关心,同时也会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专题推荐:中学试题通关特训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
教师资格证VIP班:怎样让备考才万无一失?233网校教师资格讲师带你告别盲目备考,轻松掌握考点!零基础VIP班,不过免费重学!点击免费试听>>
学习交流平台:新浪微博 | 微信:jiaoshi_233 | QQ群 加入我们,分享学习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