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诗歌。律诗分五言、七言两体,其中七字的称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字的即为五言律诗,简称五律。A项《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B项《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D项《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都是七言律诗的代表作,C项《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为五言律诗。本题当选C项。
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汉语修辞手法。此联是清朝林则徐题于福州西湖宛在堂的一幅对联。对联要求词性相同(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结构一致,字数相等,语意相关。A项,题中对联“长空”对“秋水”,“有月”对“不波”,“明两岸”对“行一舟”;B项,“雨沾衣”中“沾”与数字“两”不对应;C项,“鱼跃”与“有月”不对应;D项,“月明两岸”接上联,应是回环,而非对仗。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现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儿化音可用于表达亲切、喜爱的情感或表示轻、小、少等类似意义,同时还有区分词性和词义的作用。根据题干分析可知,本题要求找出“儿”表示儿化音的一项。A、C、D三项中“儿”为后缀,是儿化音;而B项中“儿”是实词,表名词“儿子”的意思,不属于儿化音。故本题当选B项。
4.I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汉语。B项中的“察”应为动词,表“观察,仔细看”的意思。本题当选B项。
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及相关作者。《西游记》是吴承恩的代表作品;老舍的《骆驼祥子》描写的是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北平城内人力车夫的生活,通过描写洋车夫祥子买车丢车、攒钱丢钱、劳苦终生、一无所获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在中国半殖民地化过程中,城市下层贫民由“人”蜕化为“兽”的过程,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是集智慧和忠诚于一身的代表人物。《鲁滨逊漂流记》中塑造了一个勇敢无畏、机警果断、自立自救、坚韧不拔的鲁滨逊的形象。故本题当选A项。
6.【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学作品主题。D项,《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文章中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亲情的讴歌。不符合题干要求“有关爱国的作品”,故不适合推荐。A项,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是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B项,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C项,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也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描写沦陷区的阴暗,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对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的赞美。故本题当选D项。
7.【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现代汉语中的修辞手法。A项中“她还没端起酒杯,便已经醉了”应属于超前夸张。故本题当选A项。
8.【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学作品体裁。A项《皇帝的新装》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作品。不符合题干“寓言故事“的要求。B项《农夫和蛇》、D项《乌鸦喝水》都出自《伊索寓言》;C项《智子疑邻》出自《韩非子》,这个寓言意在告诫人们,不尊重事实而以亲疏和感情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就会造成主观臆测,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本题当选A项。
9.【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教科书系统。《句子成分》是对现代汉语中旬子及句子成分划分的介绍,属于知识系统。故本题当选A项。
10.【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1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实施中的导入环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教师用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导入,抓住父爱这一情感,有助于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学实录中的这种互动交流式课堂导入,旨在使学生融入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C项说法有失客观,故当选。
1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评价。该教师对多媒体使用时间的把握是比较合理的。教师播放腰鼓舞蹈的视频,可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腰鼓表演时的磅礴气势,并没有遏制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故C项说法错误,当选。
1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教学评价。这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初读课文阶段.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对壶口瀑布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感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故B项表述“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误,本题当选B项。
1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教学评价。C项应为品味赏读,重点解决揣摩、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的教学重点、难点。故C项表述有误,当选。
1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方法。问答法也叫谈话法,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谈,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题干中教师通过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故属于问答法。
二、案例分析题
16.【参考答案】
优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能够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注重语文实践,教学具有创造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身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得以落实。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学生自读课文、质疑问难、小组研讨.设计了一系列的导游活动,引导学生充分参与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的语文实践创造了充分的空间和时间。在进行组内“优秀导游”评选以及全班同学评价时,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努力体现出新课程评价的理念。学生阅读课文前,教师作出明确要求,并予以阅读提示,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提问时,教师的问题紧扣重点,并辅以读书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点拨时,教师对重难点内容深入探究,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事物对话。这些都体现出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以及其组织、引导作用。
(2)教师发挥了教学的创造性。
教师教学的创造性,首先表现在对教科书内容的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上,教师用“导游培训课”的新形式设计教学,整堂课设计了“美点概览”“美点欣赏”“练写‘导游词”’和“课堂‘导游”’四个环节,巧妙地把词句理解、文意把握、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精读训练整合在教学中。此外.教师对课后“研讨与练习”作了独特的处理。
“研讨与练习”第二题第1题和第3题被放在学生细读课文后汇报读书心得时(“课堂‘导游”’)处理。作为指导学生理解内容和词句的方法,此种安排一方面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帮助学生锻炼了表达能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学的创造性还表现在把课文的重难点化作学生的说写实践。学生讨论后,练习说、写、评“百草园导游词”。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作业设计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既巩固了课内所学,又培养了学生的情感,也具有创造性。
缺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在以下几方面明显存在不足:
(1)教学设计内容不完整。作为课时教学设计,本设计缺少学习任务分析、学生学习准备分析、教学目标分析与界定、教学资源配置等要素。教学过程设计,虽注意了对师生双边活动的设计和教学媒体的设计,但相互之间的组合不够明显.尤其是媒体的使用几乎没有设计。
(2)第一单元以“成长”为主题,训练重点为“学习这个单元,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在“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方面做了精心的设计,而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方面做得不够,令人遗憾。
(3)语文基础重视不够。“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识字写字、熟读课文、朗读背诵、揣摩词句、体会情味等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练习,一刻也不能忽视或淡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在这些方面存在的缺憾,反映了语文新课程教学的流弊。
(4)应注意学生阅读期待的激发。《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导语”和初读、细读的过渡性话语,起不到激发学生阅读期待的作用。比如,课始阶段,如果学校条件许可的话,教师播放百草园的观光片,可能效果就会更好。
17.【答案】
错别字:第③段,“尤如”应改为“犹如”;第⑤段,“噪动”应改为“躁动”。
病句:第③段,“我和小伙伴几乎要把这迷人的夜色陶醉了。”
应改为:我和小伙伴几乎要被这迷人的夜色陶醉了。
18.【参考答案】
本篇习作内容丰富,框架合理。作文中既有叙事,又有写景;既有抒情,又有述理;不仅将事、物、人与情、景、理极好地融合在一起,而且安排得自然有序,从事入理,符合逻辑。例如作者在前半部分着重讲述了童年半夜钓鱼的趣事,此部分情景交融,亲切生动;而后由童年不再,只有回忆来生发对成长的意义的思考,最后引出要珍惜时光、把握当下的道理,使文章主旨得到升华。
习作在结构上也十分完整.以“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安排全文内容:先总述点出“流光溢彩的时光”,再分叙童年这“流光溢彩的时光”中的趣事与“流光溢彩的时光”带来的思考,最后总结全文,点明主旨。
此外,本篇习作的大部分语句中用词准确,修辞生动,通过拟人、比喻等多种手法的融合交叉,呈现出一幅幅让人如临其境的画面,体现出小作者较好的语文功底。
同时习作中也有需要予以改进的地方。比如第④段中写钓鱼的趣事。既然前文提出“最令我难忘的,还是那个月夜里,小河边清脆的笑声”,那么就应当在记叙这件事时进行详叙,通过展现出这一童年趣事的“趣”来表现出其对于“我”的意义.表现出那“清脆的笑声”在“我”的记忆中的深刻。小作者在改进这一部分时,可通过增加景物描写来烘托气氛.以细节描写来感知人物形象.进一步完善作文内容。文中还存在错别字和病句现象,小作者需要加以注意。
三、教学设计题
19.【答案】
孰:(1)谁;(2)仔细、周详
美:(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2)形容词,漂亮、好看
私:(1)偏爱;(2)私情
朝:(1)早晨;(2)朝见
20.【参考答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课前预习辅以重点讲解,展开课堂讨论。
2.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点拨法。
3.以问题研究的方式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2.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领悟课文的现实意义。
设计依据:
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都要考虑。现在的语文教学不再局限于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更强调语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因此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从这三个维度展开。
②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品位”的要求,将“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设定为知识与能力目标。
③材料课文是先秦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名篇,故事内容完整,结构清晰,人物对话极具特色,反映了这一时期政客的政治信念。所以设计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将“课前预习辅以重点讲解,展开课堂讨论”“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点拨法”“以问题研究的方式分析人物形象”作为过程与方法目标。
④初中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正处在人生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期,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形成有益于人生的积极情感和价值观十分必要。故结合单元目标和本文特点,将“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领悟课文的现实意义”设定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1.【参考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与能力目标的教学设计
一、朗读课文,疏通文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标注出生字、多音字、通假字。
(2)示范朗读结束后,学生借助注释及词典进行理解。
2.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与同桌组成两人小组,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同典及预习情况自行疏通句意。
(2)如有疑议问题,小组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3.初读初解.教师检查
教师运用多媒体显示课文重点字、词、句,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多媒体显示]
(1)读准字音。
帙丽朝服衣冠窥镜
期年朝于齐间进
(2)解释加点词语。
①朝服衣冠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④闻寡人之耳者
⑤今齐地方千里⑥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⑦邹忌讽齐王纳谏⑧能谤讥于市朝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②忌不自信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④王之蔽甚矣
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题目,全班交流,教师加以明确。
二、思读课文,理清思路
1.研习第一自然段
师: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真得非常精彩。回答人的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怀着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暗含畏惧拘谨之情,其客抱有阿谀奉承之情。所以我们在读这一段的时候,这些情感都要读出来。
(教师完成分析后,指名一名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师评,学生齐读)
师提问: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的是什么?邹忌又由“之”想到了什么?
(学生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其中加以指导,师生达成共识)
明确:“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经过“孰视”“窥视”,知道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偏偏说比徐公美。这是引起他思考的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是邹忌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都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由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2.研习第二自然段
(生齐读,师指导)
师:本段是邹忌现身说法,用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
明确:①“于是入朝见威王”句要用中速较缓慢地读出。
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句重音要放在“诚”字上面。
③“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
不有求于王”一一对应,两两相比。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节奏感很强,读时要注意,并且要读出恳切、至诚之意。
④“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当作“土地”讲,“方”是“方圆”之意,因此在“今齐”与“地”之后都要略作停顿。
(教师领读.学生齐读)
师提问:在本段中,邹忌是如何讽谏齐王的?
明确:以家事喻国事的方法。
师:邹忌紧扣“私”“畏”“求”三个方面以亲身体验讽劝齐王,那么邹忌讽谏的效果又如何呢?让我们继续学习文章的三、四自然段。
3.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教师进行诵读指导;生齐读,师评,生自评)
师提问: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明确:王日:“善”,这是对邹忌一席话的肯定和赞赏。邹忌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而其设喻巧妙,推论自然;人情人理,态度诚恳,所以齐王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师提问: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怎样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师巡视指导。学生发言,教师予以明确)
三、回顾课文.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邹忌讽谏得以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3.课外阅读《触龙说赵太后》,比较触龙与邹忌的讲话艺术。
试题推荐>>10套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初级中学) 模拟试题
教师资格证VIP班:怎样让备考才万无一失?233网校教师资格讲师带你告别盲目备考,轻松掌握考点!零基础VIP班,不过免费重学!点击免费试听>>
学习交流平台:手机APP | 微信:jiaoshi_233 | QQ群 加入我们,分享学习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