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26.简述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这一教学建议的理解。(提示:从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等方面思考)(12分)
27.绘制热力环流的形成示意图,并简述其在地理教学中的教学意义。(12分)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8题16分,第29题16分,第30题20分,共52分)
28.根据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左图为长江下游部分地区略图。右图为长江江苏段岸线资源结构图。岸线资源包括港口和工业生产等所需的相关水域和陆域,一级岸线优于二级,二级优于三级。
材料二苏州地处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分布大量的出口型组装制造企业,拥有较为完善的生产配套。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变化的背景下,部分企业面临迁移或不迁移的选择。
(1)说明该地区建设众多引排工程的主要原因。(6分)
(2)苏州某组装制造企业研究是否迁往安徽的方案。若迁移,其生产条件有何变化?若不迁移,其需采取什么应对措施?(10分)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某教师在讲解时差时.设计了如下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某人于早晨8点15分从东八区的北京乘坐飞机起飞,飞行一小时到达东九区的东京,请问到达东京时是几时?反之,早8点15分从东京出发,到达北京时是几时?
(2)中国横跨东五区至东九区共五个时区,而全国统一采用的是东八区“北京时间”,若北京人早8点上班,位于东六区的乌鲁木齐人早上几点上班合理?
问题:请对该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评析。(16分)
30.阅读下面关于“城市化”的教学过程,回答问题。
多媒体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上海1911、1949、1990年城市用地图。
引导学生质疑:1.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用地规模有什么变化?2.上海城市用地规模有什么变化?3.它们的变化反映什么趋势?4.城市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5.它们的变化是否符合城市化的特征?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
师生交流。
教师点评。
教师设疑: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上海土地利用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提问。
教师设疑:城市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哪些?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是什么?
教师点拨。
学生思考、学生讨论: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教师设疑:城市化的标志中哪一条可用来衡量城市化的水平?
学生思考、教师点拨: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可用来衡量城市化的水平。
多媒体展示习题、学生练习。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承转过渡。
阅读资料:人教版地理必修2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1800--2000年)。
教师设问:
1.城市化进程主要分为哪几个阶段?
2.各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学生思考探究。
思维引申。
多媒体展示:上海1911、1949、1990年的城市扩展。
教师设疑:解释上海1911、1949、1990年的城市扩展。
多媒体展示:家乡城镇建设、交通改善图以及住房图等,家乡城市有何变化?城市化中是否产生了一些问题?请提出合理化建议。
课堂巩固练习。
教师讲评。
课堂小结。
(1)分析本次教学过程设计的成功之处。(8分)
(2)具体说明本节教学内容如何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12分)
四、教学设计题(24分)
31.阅读关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要求:“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材料二人教版教科书中关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内容。
(一)水资源及其分布
水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从广义上来说,水资源包括水圈内的水量总体。海水是咸水,不能直接利用,所以,通常所说的水资源主要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和浅层地下水,储量只占全球水体总量的十万分之七。
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水资源的丰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来衡量。从全球来看,水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在除南极洲之外的世界六大洲中,亚洲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其次是南美洲.大洋洲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少(图3.11)。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巴西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其次是俄罗斯。我国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7 0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
我国水资源分布也很不均衡。从地区分布上看,我国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东部水多,西部水少。从时间分配上看,我国夏秋降水多,水资源较丰富;冬春降水少,水资源较贫乏。
(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例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河网密布,水量充足,而且气候温暖湿润、地势平坦,逐渐发展成为著名的水稻产区;这里的河流水量大,支流众多,内河航运业也十分发达。
水资源的质量也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水的质量不同,开发利用方式不同,开发利用过程中的成本投入、产品质量、市场销售等也就不同,经济效益也因此存在差异。例如,将饮料厂建在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的地方,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从而直接影响饮料生产的经济效益。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程度是不相同的。
(三)合理利用水资源
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高速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从水资源的数量来看,工农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必将导致需水量增加,在很多地方特别是城市,需水量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可供水量增长速度。从水资源的质量来看,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排放的废弃物质不断增多,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逐年增加,很多污染物得不到处理而进入水体,导致水体污染,可用的水资源减少。
水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水资源危机使人们意识到制定科学的用水战略,合理分配和利用水资源,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为此,人们采取多种措施,力图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开源措施包括: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筑水库,把大气降水以及洪水期多余的河水蓄积起来;开渠引水,把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的水调入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加强对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调节;海水淡化、人工增雨;等等。
节流措施包括: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从农业和工业这两个用水大户中挖掘水资源的潜力等。
(1)设计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9分)
(2)依据课程标准和三维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要点。(15分)